![]()
小張最近跟我吐槽,他們部門新來的主管總愛挑他刺。
小張是985碩士,平時說話輕聲細語,遇到矛盾總想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可主管偏偏逮著他改方案時的小細節反復挑錯,當眾說他“書生氣太重,不懂變通”。
更諷刺的是,同組有個老油條經常摸魚,主管反而睜一只眼閉一只眼。
這場景是不是特別眼熟?
職場里總有人被當“軟柿子”捏,而領導立威的對象,往往集中在三類人身上——書生氣濃的、臉皮薄的、沒靠山的。
一、為什么“書生氣”的人總被針對?
《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里有個細節:教員去湖南調研時,發現地主階級最怕“識字先生”。
不是因為這些人會寫大字報,而是他們能用數據說話——比如算清土地分配賬,戳穿“地少人多養不活”的謊言。
這種“用專業戳破偽裝”的能力,恰恰是某些領導最忌憚的。
就像小張,他每次改方案都會附上詳細的數據支撐,甚至用SWOT分析把主管的“經驗主義”批得體無完膚。
這種“用專業打臉”的行為,在《反對本本主義》里被教員一針見血地指出:“離開實際調查就要產生唯心的階級估量和唯心的工作指導。”
當你的專業能力威脅到領導的權威時,他們自然會通過挑刺來打壓你。
破局方法:把專業變成“透明武器”
教員在《論持久戰》里教了個絕招——“讓敵人看得見你的槍,但摸不清你的彈道”。具體做法是:
主動公開專業流程:比如小張可以每周做一次方案復盤會,把數據來源、分析邏輯攤在桌面上,讓所有人都能看懂;
用“提問式匯報”引導共識:遇到分歧時不說“你應該這樣做”,而是問“如果我們嘗試A方案,可能遇到B風險,您覺得怎么規避更好?”
把專業轉化為團隊資源:像教員培養干部那樣,主動帶新人掌握分析方法,當你的能力變成團隊標配,領導自然不敢輕易動你。
二、臉皮薄的人為什么總被欺負?
《為人民服務》里有句話特別扎心:“我們都是來自五湖四海,為了一個共同的革命目標走到一起來的。”
但現實是,職場里總有人把“和諧”當遮羞布——你怕得罪人,別人就敢得寸進尺。
我表姐在國企工作,有次部門聚餐,同事故意把最難搞的客戶推給她,還笑著說“能者多勞嘛”。
表姐當時臉都紅了,硬是憋著沒反駁。
結果那同事得寸進尺,后來連自己的報表都讓她代做。
這和《毛選》里說的“斗爭哲學”完全相反——教員在《目前抗日統一戰線中的策略問題》里明確提出:“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
破局方法:用“三步反擊法”劃清底線
第一次越界:溫和但堅定地拒絕
比如同事再推臟活時,可以笑著說:“我這周手頭有三個急單,要不您先教教我怎么優先排序?”既給對方臺階,又暗示“我不是軟柿子”。
第二次越界:用事實反擊
如果對方繼續施壓,就拿出工作記錄:“您看,上周我幫您整理的客戶資料,結果客戶投訴說數據錯誤,害我挨了批評。這次我真不敢接了。”
第三次越界:借力打力
可以找機會在公開場合說:“最近總有人把私人任務塞給我,可能是覺得我好說話?不過領導說過,每個人的KPI都要自己負責,對吧?”
三、沒靠山的人為什么總被邊緣化?
《論十大關系》里有個經典論斷:“統籌兼顧,各得其所”。
但有些人把“沒靠山”當勛章,覺得靠自己才硬氣。
可教員在延安時期就明白——“路線確定之后,干部就是決定的因素”。
沒有自己的“統一戰線”,再能干的人也會被孤立。
我有個前同事老李,技術能力超強,但總看不起“會來事”的同事。
結果部門調整時,那些他看不起的“關系戶”反而抱團把他擠走了。
這和《毛選》里說的“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完全背道而馳。
破局方法:構建你的“最小可行性團隊”
找到“價值共同體”:比如技術崗可以和產品、運營組成“需求攻堅小組”,用共同目標綁定利益;
用“小勝利”積累信任:像教員打游擊戰那樣,先幫同事解決個小問題(比如優化個報表模板),再逐步建立威信;
主動向上管理:定期向領導匯報進展時,多提團隊貢獻:“這次項目能提前完成,多虧小王加班核對數據,小張優化了流程。”當領導看到你“帶團隊”的能力,自然會把你當核心培養。
教員在《實踐論》里說:“真理的標準只能是社會的實踐。”
職場里的威信也一樣——不是靠吼幾嗓子、拍幾回桌子,而是靠專業能力贏得尊重,靠底線原則贏得敬畏,靠團結協作贏得支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