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道家發展貢獻最重要的15位賢者
我現在問你一個問題,你去過什么道觀?又去過什么寺廟?我相信你很容易就先想到了寺廟,也就是佛家的弘法之地。而道觀很多人并不熟悉。我也是如此,我去過很多寺廟,都是佛家寺廟。而道觀去的很少。我仔細想了一下,在西安我去過哪些道觀?好像只能想起來兩個,一個是八仙庵,一個人祖廟。而佛教寺廟,西安有6大祖庭,我去過5個,外地的那就更多了。
![]()
再給大家說一個細節,我在甘南和川西去了不少藏傳寺廟,幾乎沒有碰到一個道觀。為什么說幾乎呢?因為我可能路過道觀,但自己沒有注意。所以說道家和佛家對比,那顯然是道家門前冷清。再給大家說一個數字,中國官方披露的數字,中國依法登記的佛教活動場所約3.3萬處,而依法登記的道觀約9000處,也就是說佛教場數量大概是道家場所的3.5倍。
我說這個數字,僅僅是陳述,而不是讓大家去學道學,不是的。佛門清凈,道門何嘗不是這樣,所以道門冷清,也行并不是一件壞事,反而是好的。
在你遇到困難或者重大坎坷的時候,無論是道,無論是佛,都能給你以精神力量。你要清楚,古人在那種吃不飽穿不暖的環境下,總結的這些方術也好,道理也好,那其實都是拿命換來的。他希望你,能輕松應對他們遭遇的不公或者天災人禍。
那么道家有哪些出色的人物,我們也值得去了解和學習。以下是古今中外對道家學說和道教發展貢獻最大的10位關鍵人物,按時間順序排列并說明其貢獻:
![]()
1. 老子(李耳,春秋末期)
一、老子生平概述
1. 身份與時代: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說字伯陽),后世尊稱“老子”(意為“老先生”)。
時代:春秋末期(約公元前6世紀—前5世紀),與孔子(前551年—前479年)同時代,但略早于孔子。
身份:周朝守藏室之史(國家圖書館館長),掌管典籍,接觸大量歷史文化知識。
2. 生平爭議
史料稀缺:關于老子的記載主要見于《史記·老子韓非列傳》,但司馬遷也提到“疑者三”,即存在三種不同說法,可能混淆了不同人物。
去向傳說:晚年見周王室衰微,西行出函谷關,受關令尹喜之邀著《道德經》,后隱遁不知所終(民間傳說中“化胡為佛”等故事為后世道教附會)。
二、老子思想的核心
老子思想集中于《道德經》(《老子》)中,全書約5000字,分81章,以“道”為核心,主張順應自然、無為而治,反對人為干預與過度欲望。
1. 核心概念道(Dao):
本體論:“道”是宇宙的本源與規律,無形無象、不可言說(“道可道,非常道”)。
生成論:“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強調萬物從無到有的自然演化。
德(De):“德”是“道”在具體事物中的體現,主張人應順應“道”而修養德行(“孔德之容,惟道是從”)。
2. 核心思想
無為而治(Wu Wei):反對嚴刑峻法與繁復政策,主張統治者“不妄為”,讓百姓自化(“我無為而民自化”)。
個人層面:提倡減少欲望與機巧,回歸質樸(“見素抱樸,少私寡欲”)。
自然法則:萬物應遵循自然本性,反對人為強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辯證智慧:矛盾對立統一,福禍相依(“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強弱轉化(“柔弱勝剛強”)。
反向思維:以退為進(“后其身而身先”),以不爭為爭(“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反戰與簡樸:反對戰爭(“兵者不祥之器”),主張小國寡民、安居樂俗(“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
![]()
3. 經典比喻
水:“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以水的柔弱、包容、順勢象征至德。
嬰兒:“含德之厚,比于赤子”,以嬰兒的純真無欲比喻得道者的狀態。
樸:“樸散則為器”,原木未經雕琢的質樸象征道的本真。我的國學三部曲最后一本叫《樸易天下》,這一本集方術大成的科普書籍,其中的“樸”字,就來自老子的本意。
三、老子思想的影響
1. 對中華文化的影響
哲學:與儒家互補,構成中國文化“儒道互補”的根基。
道教:東漢后老子被神化為“太上老君”,《道德經》成為道教最高經典。
政治:漢初“黃老之術”推動休養生息;唐宋帝王以道教思想鞏固統治。
文學藝術:中國山水詩、水墨畫中的“意境留白”均受道家思想啟發。
道家學說創始人,著《道德經》,提出“道”的宇宙本源論、“無為而治”的政治哲學及辯證思維(如“反者道之動”),為后世道家與道教奠定了理論根基。
![]()
2. 對世界的傳播
《道德經》被譯為近百種語言,是僅次于《圣經》的外譯量最大的經典。西方哲學家如黑格爾、尼采、海德格爾等均曾研究老子思想,視其為東方智慧的象征。
四、爭議與討論
老子是否真實存在:20世紀疑古派學者曾質疑老子是否為真實歷史人物,但考古發現(如郭店楚簡《老子》)證實其思想在戰國已廣泛傳播。
《道德經》作者:部分學者認為《道德經》成書于戰國,由多人整理老子言論而成。
老子作為中國思想史上最具原創性的哲學家之一,其思想以“道法自然”為核心,倡導無為、謙退、質樸的生活態度,深刻影響了中國文化、政治與藝術。盡管其生平充滿迷霧,但《道德經》的智慧跨越時空,至今仍是應對現代社會中過度競爭與物欲膨脹的重要精神資源。
摘自獨立學者,作家靈遁者作品《觀自在大千世界》
![]()
作者簡介:靈遁者,中國獨立學者。原名王銀,陜西綏德縣人。1988年出生,現居西安。哲學家,藝術家,作家。代表作品《觸摸世界》《行者乾坤》《探索生命》《變化》《相觀天下》《手診面診色診大全》《筆有千鈞》《非線性波動》《見微知著》《探索宇宙》《偉大的秘密》《自卑之旅》《云淡風清》《我的世界》《牙牙學語》等。其作品樸實大膽,富有新意。
個人座右銘:生命在于運動,更在于探索。
靈遁者熱讀書籍有:科普六部曲,國學三部曲,散文小說五部曲。
科普五部曲分別為:《變化》《見微知著》《探索生命》《重構世界》《觀自在大千世界》《信息與關系》。
國學三部曲分別為:《相觀天下》《手診面診色診大觀園》《樸易天下》。
散文小說五部曲分別為:《偉大的秘密》《非線性波動》《從今往后》,
《云淡風輕》《我的世界》《春風與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