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鈴木汽車從1920年起步,本來是做紡織機的,后來轉行搞摩托車和小型車,在日本本土小有名氣。到了1980年代,他們瞄準了中國這個潛力股。1984年,鈴木跟長安汽車搭上線,成立了合資公司,那時候中國汽車產業剛起步,需要外來技術幫忙。鈴木帶來的小型車技術,正好填補了空白。
![]()
合資后,他們在重慶建廠,生產奧拓之類的經濟型小車。這些車省油、好停,價格還實惠,很快就火了。1990年代,中國城市化加速,人們開始買車,鈴木的份額蹭蹭上漲。到了2000年代,鈴木在中國賣得風生水起,年銷量一度破20萬。他們的雨燕、天語這些車型,成了不少家庭的第一輛車。
![]()
鈴木主打的就是小型油車,適合城市擁堵路況,那時候中國市場還沒那么挑剔,大家圖個實用。合作近30年,鈴木賺了不少,也幫長安提升了技術水平。那時候鈴木在中國的影響力不小,很多摩托車也是他們的天下。
鈴木的策略就是專注小車,不愛跟風大車型,這在早期幫他們占了先機。中國市場開放后,外資車企蜂擁而至,但鈴木靠著性價比穩住了腳跟。2011年銷量峰值22萬,那時候他們覺得中國是金礦。
![]()
可惜,好景不長。從2010年代中期開始,中國消費者口味變了,大家更愛SUV和大空間車,電動車政策也推得猛。鈴木的小車漸漸吃虧,銷量滑坡。2017年已經降到低谷,他們內部開始盤算未來。
鈴木高層覺得,中國市場競爭太激烈,本土品牌如長城、比亞迪等快速成長,電動化浪潮來勢洶洶。鈴木在電動車上起步晚,沒法快速跟上。加上全球布局,他們把眼睛轉向了印度,那邊人口多,路況亂,小型車需求大。
![]()
印度市場跟早年的中國有點像,瑪魯蒂鈴木子公司在那邊已經扎根深。鈴木慢慢把資源傾斜過去,建廠擴產。鈴木的轉戰不是一時沖動,早幾年就看出中國小車空間擠壓了。他們不愛冒險大投資轉型,就選擇熟悉的路子。退出前,鈴木在中國還有點份額,但趨勢不對勁。
![]()
鈴木退出那年,正好是中國汽車市場大洗牌的時候。2018年,SUV銷量占比超40%,電動車補貼政策火熱,本土品牌像比亞迪、吉利等發力新能源,價格戰打得兇。鈴木的小型油車,空間小、配置一般,在對比下不占優。他們的奧拓、雨燕賣不動,經銷商庫存堆積。
質檢丑聞是導火索,日本國土交通省查出鈴木數據作假,涉及排放和油耗。鈴木承認問題,但沒大動作召回,這在消費者眼里就是不負責。銷量一個月內崩盤,其他品牌趁機搶地盤。鈴木高層開會后,決定不糾纏。
![]()
9月4日,正式公告退出,股份轉給長安,只收1元象征價。這決斷挺果敢,沒拖泥帶水。鈴木說,中國市場轉向大車,他們不擅長,不愿硬拼。話說,這市場變遷真無常,早年鈴木靠小車領先,現在卻成包袱。中
國政策鼓勵電動化,2020年后新能源車銷量翻倍,2025年已超千萬輛。鈴木退出后,中國市場繼續繁榮,本土企業占主導,外資份額縮水。鈴木沒后悔跡象,反而在印度大展拳腳。退出后,他們專注印度和東南亞。
![]()
印度市場,瑪魯蒂鈴木2024年銷量超200萬,市場份額40%以上。鈴木投資建廠,2024年古吉拉特邦新廠投產,產能擴到260萬。話說,印度路窄人多,小型車受歡迎,跟鈴木專長對口。全球銷量,鈴木2024財年超300萬,利潤率11.7%,超豐田。
這得益于退出中國,省下資源投印度。市場變遷中,鈴木抓住了印度機會,沒在中國耗著。話說,中國電動車崛起,讓不少外資頭疼,鈴木早走避開了風險。2025年,中國稀土出口限制影響鈴木Swift生產,但他們已不在中國賣車,主要靠印度緩沖。鈴木的決斷,現在看是明智的,沒陷進中國價格戰。
![]()
七年過去,到現在,鈴木全球表現穩健,沒見后悔退出中國的跡象。印度成了大本營,瑪魯蒂鈴木2025年上半年銷量超80萬,3月單月15萬,份額39%。鈴木計劃2030年印度產能超400萬,全球銷量420萬。
2月,他們公布中期計劃,重點印度和日本,電動車陣容調整但沒縮水。話說,鈴木首款純電動e VITARA 2025年春季印度投產,夏季上市印度、歐洲。8月,宣布五年內投80億美金在印度,擴SUV線。印度需求雖疲軟,但鈴木靠SUV提升份額。
![]()
全球排名,鈴木超日產,位列第十。2025年6月全球銷量24.8萬,印度貢獻12萬。話說,這成績比在中國巔峰時還穩。鈴木利潤高,2024財年創紀錄,得益于印度低成本生產。
相比中國,印度競爭溫和,本土塔塔、現代等沒那么猛。鈴木沒重返中國打算,繼續出口印度車到其他地區。七年耕耘,鈴木避開了中國電動化壓力,本土品牌在那邊主導市場。鈴木專注小車和新興市場,發展有聲有色。他們覺得退出是正確選擇,資源用在刀刃上。
![]()
中國市場雖大,但不適合鈴木風格。鈴木董事長說過,印度是未來。2025年,鈴木電動化推進,與豐田合作平臺,在印度建充電站。全球出口33萬,印度占大頭。話說,這七年,鈴木沒停步,印度成了新金礦。退出中國,沒讓他們倒下,反而更專注。
市場總在變,鈴木的路子,挺接地氣的,沒硬扛。話說回來,中國汽車產業強大,本土企業創新多,鈴木走后,空間讓給了本土品牌。鈴木在印度賺翻,沒必要后悔。未來呢?電動車時代,鈴木若跟上,或許更強。但現在看,他們的選擇沒毛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