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秋時節,南澳島云澳鎮云星村,馬鞍山茶葉加工廠內茶香裊裊。廣東水云澗茶業有限公司負責人柯英倫捻起一撮新焙的單叢茶,向遠道而來的客商熱情推介:“這是我們今年春季的新茶,請您嘗嘗。”廠房外,百畝茶園綠意盎然,農戶們正穿梭其間忙碌采摘。
從一葉茶到一條鏈,從一個工場到一個品牌。這背后,是云星村黨組織與企業攜手共建的“先鋒工場”結出的碩果。
近年來,南澳縣在縣委組織部統籌抓總下,以高質量黨建為引領,積極探索村企聯建新模式,精心培育打造了4個“先鋒工場”試點。通過盤活閑置資源、延伸產業鏈條、帶動群眾就業,成功蹚出了一條“集體增富、企業增效、群眾增收”的多方共贏新路徑。
![]()
西山農村走出“農旅研學”融合新路。 受訪者供圖
“黨建鏈”串起產業鏈
“海島單叢”走進大型商超
南澳縣自然資源豐富,但受限于交通、資金、人才等因素,不少鄉村長期面臨資源閑置、產業薄弱、人口外流的困境。如何破解這些難題,真正實現鄉村高質量發展?南澳的答案是:堅持以高質量黨建為引領,創新打造村企聯建“先鋒工場”,為鄉村振興引入源源不斷的“源頭活水”。
在南澳縣委組織部的統籌推動下,該縣先后兩批選取西山農村、后花園村、云星村、中柱村4個村作為試點,探索“黨組織搭臺、村集體出資源、企業出資金技術、群眾廣泛參與”的共建新模式。通過盤活閑置宅基地、舊廠房、集體商鋪等“沉睡資產”,延伸農業、漁業產業鏈條,有效帶動群眾就地就近就業。云星村的蝶變,是黨建鏈深度融合產業鏈的生動樣本。
“我們不僅要做好茶,更要打響‘海島單叢’品牌!”站在嶄新的茶葉生產線前,公司骨干余澤輝信心滿滿地介紹,這條生產線,是村黨組織多方奔走協調的成果。在縣、鎮、村三級黨組織合力推動下,茶廠成功取得SC認證,并積極申報ISO 9001質量體系和“圳品”認證,推動產品向標準化、品牌化邁進。
黨組織的作用遠不止于此。村黨組織主動扮演“紅娘”角色,積極對接自然資 源、交通運輸等部門,爭取省市協作、深圳幫扶等資源,為企業解決設備購置、物流優化、人才培訓、融資貸款等一系列難題。
“黨組織就是我們產業發展的‘主心骨’。”柯英倫說,未來茶廠將以“先鋒工場”為支點,推動區域茶產業向標準化、規模化轉型,讓更高品質的“海島單叢”走進大型商超,持續拓寬村企共富路。
如今,云星村“先鋒工場”已建成集種植、加工、銷售于一體的百畝單叢茶基地,蜜蘭香、鴨屎香、通天香等特色茶品聲名遠揚。2025年初,該項目已為村集體帶來4.5萬元收入。
“小工場”托起大幸福
農旅融合繪就共富新圖景
破曉時分,云澳鎮中柱村漁港碼頭晨霧漸散。漁船陸續靠岸,一箱箱海鮮被直接運往村里的“先鋒工場”——南泰水產有限公司的加工車間。
“現在船一靠岸,工場就直接收,省心又賺錢!”老漁民曾伯笑著說。2024年底,中柱村黨組織與南泰水產有限公司聯建“先鋒工場”,采用“漁船直收—集中加工—精準銷售”閉環模式,打通海產品產銷鏈路。
村集體將閑置商鋪租賃給企業作為加工場地,既緩解了企業生產空間不足的難題,也為村集體帶來了穩定的租金收入。更重要的是,工場有效解決了村里剩余勞動力的就業問題。
“年紀大了不方便外出,現在家門口分揀海貨,一天最少150元,還不耽誤照顧老人,很滿足!”村民林叔一邊熟練地處理魷魚一邊笑著說。村黨組織精準對接企業用工需求,積極發動村內困難群眾、留守老人參與分揀、包裝等輕體力工作。開漁旺季,工場日均吸納勞動力超10人,年均帶動就業約2000人次。一個工場,盤活了集體資源,降低了企業成本,更托起了村民“穩穩的幸福”。
南澳的“先鋒工場”模式,同樣在農文旅融合發展中綻放異彩。
深澳鎮后花園村素有“南澳茶鄉”之稱。村黨支部堅持“以旅富村、以茶富農”,黨員干部帶頭種茶制茶,帶動群眾發展茶產業,形成千畝茶園、20余家家庭作坊的規模效應。2024年,全村茶產業收入達550萬元。
村黨組織領辦合作社,與宋茗文旅公司聯建“先鋒工場”,將黨建優勢轉化為發展勝勢。依托“黨建+生態旅游”,打造“海闊天空”觀景平臺、四季花海、采茶體驗等特色項目,2024年吸引游客約20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175萬元,村集體經濟收入突破200萬元。
后宅鎮西山農村的探索同樣精彩。通過與南澳四季田園、廣東耕云科技等企業黨組織聯建,西山農村走出一條“農旅研學”融合新路。
“以前玉米愁賣,現在工場包收包銷還搞直播,去年我家多賺了好幾千!”村民陳叔對“先鋒工場”贊不絕口。通過“組織聯建、人才聯育、產業聯促、資源聯營、品牌聯創”,“先鋒工場”白天舉辦“走進藝術田園”等活動吸引游客,夜晚則在“西山農特館”開展電商直播助農,并實施“玉米上行”計劃統一購銷農特產品,顯著提升附加值。
![]()
西山農村“先鋒工場”舉辦“走進藝術田園”等活動吸引游客。 受訪者供圖
從云星茶的醇香,到中柱漁產的鮮美,再到后花園的茶旅融合、西山農特的火熱電商。山海之間,黨建引領下的村企合力,正讓這片昔日靜好的海島,煥發出前所未有的生機與活力。
記者手記
“先鋒工場”的啟示
一邊是碧海藍天、茶園蔥郁的自然靜謐,另一邊是加工車間里的機器轟鳴、直播鏡頭前的熱情洋溢。在這靜與動、傳統與現代的交融中,是鄉村振興最為生動的注腳。黨建引領下的“先鋒工場”,正以其扎實而創新的實踐,回答著一個關鍵問題:新時代的鄉村,究竟該如何振興?
初到云星村茶廠,負責人柯英倫拿出一泡新茶讓我們品嘗。茶香氤氳中,他特別提到:“沒有村黨總支牽頭,我們拿不下SC認證。”一句樸實的話,道出了“先鋒工場”的核心——黨組織不是高高在上的指揮者,而是深度融入產業鏈的“合伙人”。
在中柱村的漁貨工場,分揀魷魚的林叔說:“一把年紀了,沒想到還能在家門口上班。”這句話背后,是一種新型利益共同體的構建——“村集體得租金、企業得效益、村民得就業”。鄉村振興從來不是某一方的“獨角戲”,而是政府、企業、村民、社會多方參與的“協奏曲”。
“先鋒工場”之所以能成為“先鋒”,正是因為它打破了過去村企之間簡單租賃、松散合作的舊模式,通過組織化、機制化的共建,讓各方緊密相連。企業不再只是外來者,村民也不再只是旁觀者。大家坐在同一條船上,劃向同一個方向。
來源:南方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