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貝,終于低頭了。
9月15日下午,西貝餐飲集團緊急發布致歉信,承認生產工藝與顧客的期望有差異,并明確將在 2025年10月1日前,完成九大整改。
其中包括全國門店統一使用非轉基因大豆油、更多菜品回歸現場加工、兒童餐全面現制化等。
![]()
這份致歉信,既是對消費者的回應,也是一份公開的自救書。
這本該是一個告一段落的節點,但事情卻沒這么簡單。
同一天,餐飲界最具號召力的企業家之一,胖東來創始人于東來發聲:“西貝是優秀的企業,希望大家理性理解,別因為一時情緒毀掉一個品牌。”
![]()
按理說,這是勸和的姿態,可沒想到,羅永浩立刻轉發并稱于東來是自己非常尊敬的企業家,希望其弄清真相前,不要被誤導。
![]()
面對西貝的道歉信,羅永浩的態度是選擇繼續在微博上冷嘲熱諷:“10月1號前還要繼續賣剩菜是嗎?”
更微妙的是,餐飲行業大佬們一邊倒力挺西貝,連巴奴、吉祥餛飩、霸蠻牛肉粉、朱光玉火鍋等創始人都相繼表態聲援。
連長期為西貝服務的華與華咨詢公司,也被推上輿論風口,羅永浩在直播間直接怒懟:“收了6000萬,還敢說自己不是品牌刺客?”
這場鬧劇從“預制菜”之爭,到公關混戰,再到企業家站隊、咨詢公司被卷入……主角早已不止西貝和羅永浩,而是一場行業與公眾的集體表演。
01
要說起這場風波,還得從9月10日的一條微博說起。
羅永浩一如既往直來直去:“西貝幾乎全是預制菜,還那么貴,太惡心了。” 這句話擊中了大眾情緒的軟肋。
短短幾個小時,話題沖上熱搜,評論區里一邊倒地聲討西貝:“原來我們花錢吃的是料理包?”
西貝創始人賈國龍很快回應:“西貝沒有預制菜,只有中央廚房。”
他甚至喊話要開放后廚參觀,誓言打明牌,但這種說法,并沒有安撫大眾情緒,反而讓更多人懷疑是不是文字游戲?
![]()
接下來幾天,局勢急轉直下:
羅永浩這邊火力全開,連續發文9次,還在直播間專門吐槽。
而餐飲圈倒是態度一致對外,巴奴毛肚火鍋、吉祥餛飩、朱光玉火鍋、霸蠻牛肉粉等創始人集體發聲,站在西貝這邊。
胖東來老板于東來本想調解,卻因“力挺西貝”遭到網友群嘲,最后不得不刪帖、關閉評論。
而長期服務西貝的咨詢公司華與華也因被老羅點名批“收錢辦事”,再度點燃話題。
到了9月15日,西貝選擇低頭,發布正式致歉信,宣布整改。
可同一天,羅永浩依舊在微博冷嘲:“繼續賣剩菜”。
![]()
這讓人意識到,這場爭論根本沒到終點。
02
為什么一句“預制菜”,能讓西貝急眼?
答案藏在定義的鴻溝里。
根據現行標準,預制菜指的是:工業化預加工、預包裝食品,加熱后即可食用,而中央廚房生產的半成品菜(如切配、腌制、速凍),只要到門店還需要二次加工,就不在法律意義上的預制菜之列。
西貝就是抓住了這條行業規定宣稱西貝不是預制菜,而是中央廚房。
但問題在于,消費者不買賬,對普通人來說,不管你說是“工藝”還是“半成品”,只要不是現炒現做,就是預制菜。
這種認知錯位,成了這場沖突最根本的矛盾。
![]()
這場風波,讓西貝徹底破防,其實背后,藏著幾個扎心的現實。
1. 顧客要的是煙火氣,而不是效率
中國人吃飯,講究一個鍋氣,炒勺起落、火苗翻騰,才是餐廳的靈魂。
當顧客花上百元,卻發現吃到的是冷凍食材、再加工加熱的菜品,那種失落感幾乎很難彌補。
正如網友調侃:“如果都是預制菜,我為什么不自己在家加熱?”
西貝高端定位的根基,就是“新鮮、現炒”,一旦和預制掛鉤,就等于直接擊穿品牌核心。
![]()
2.預制工藝是文字游戲,擋不住消費者不認可
西貝反復強調自己采用的是預制工藝,不是“預制菜”,按理說這確是也是符合國家規定的。
可問題是,消費者不懂這套說辭,只要看到“半成品”“冷凍”,就會自動等號為“預制”。
當消費者用傳統認知去理解,而企業還在用“專業化”的話術回應,這本身就是一次錯位的溝通。
結果就是:解釋越多,誤會越深。
03
3. 親子客群最容易破防
西貝長期定位“親子友好”,吸引了大量家庭客群:寬敞座位、兒童餐具、兒童菜單……家長們愿意為孩子多花錢。
但問題是,一旦被扣上“預制菜”標簽,家長們是最敏感的一群人,他們對孩子飲食的要求極高,要新鮮、要健康、要安全。
![]()
哪怕法律上說這不是預制菜,但只要家長覺得不新鮮,西貝的主要客群就會迅速流失。
4. 港股上市前夕,西貝輸不起
更深層的原因在于資本市場。
西貝正在籌備香港上市,品牌聲譽和消費者信任,是資本評估的無形資產,一旦輿論崩盤,投資者對其估值會立刻打折扣。
在這個敏感窗口期,西貝最怕的就是“預制菜”這個負面標簽。這也是為什么賈國龍親自下場、情緒化回應,甚至在群聊里怒斥羅永浩“網絡黑社會”。
![]()
對他來說,這不是小事,而是直接關乎上市的生死戰。
其實,西貝并不是孤例。
中國餐飲連鎖化的必然路徑,就是中央廚房、標準化、規模化,這種模式能保證口味穩定、降低成本、提升效率。
老鄉雞、海底撈、喜茶,都是這么走過來的。
但問題是,消費者對預制菜的接受度遠低于對“飲品”或“快餐”,飲料可以標準化,但餐桌上的家常菜,人們依然期待煙火氣。
![]()
這場輿論大戰,并非毫無意義。
羅永浩,贏得了流量,短短幾天漲粉20萬,再次翻紅。
西貝,雖一度破防,但逼迫自己整改,或許反而能借此重塑品牌。
行業,借機迎來一次信任體系的倒逼升級。
真正的贏家,可能不是某個人,而是所有在未來走進餐廳的消費者。
當有一天,我們坐在餐桌前,不再糾結“這是不是預制菜”,而是心安理得地享受那份煙火氣,這才是這場風波的最終意義。
圖片來源于網絡,侵權請聯系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