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36年12月12日,西北“剿匪”代總司令張學良和陜西省主席、第17路軍司令楊虎城聯手發動“兵諫”,扣押前來西安督戰的蔣介石及其一眾幕僚,試圖逼蔣放棄“攘外必先安內”的不抵抗政策,聯合中共抗擊日寇的侵略,史稱“西安事變”。后來,在各方努力下,事變得以和平解決,蔣介石也承諾:停止內戰,一致抗日,必不食言。
![]()
蔣介石最終同意八路軍改編
不料,蔣氏從西安返回南京后卻立即變臉,扣押好意送其返回的張學良,并調集洛陽、漢中等地中央軍30萬人合圍西安,楊虎城被迫辭職出國,兩人麾下部隊也被改編。不過,在全國輿論的反對下,蔣介石最終未敢再啟戰端,向陜甘蘇區的紅軍發動進攻。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后,欲壑難填的日寇意圖再占我國華北,中華民族的全面抗戰正式拉開序幕。29日北平淪陷!30日,天津淪陷!蔣介石再也不敢動內戰的心思,反而邀請中共方面飛赴南京,參加國防會議,并同意立即改編陜甘紅軍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下轄3個師,開赴抗日前線。
![]()
原定行軍方案將與日寇迎頭相撞
不過,在安排八路軍行軍路線上,蔣介石又動起了歪腦筋。他安排八路軍3個師分為兩部分,其中林彪115師、賀龍120師由渭南上車,經風陵渡,沿同蒲鐵路至山西代縣,最終前往恒山、太行山、燕山三山交匯之處的蔚縣集中作戰;劉伯承129師則沿隴海鐵路、平漢鐵路,在河北徐水下車后前往冀東打游擊。
顯而易見,這是要將八路軍分割使用,安置在山西、河北兩個戰場,使其難以形成合力。同時,部隊運輸要通過中央軍控制的鐵路線,安全還是保密性都沒法保障,還可能遭到日寇飛機的轟炸。更何況,平津淪陷后,日寇主力已兵分四路,其中兩路分別循平漢鐵路南下、沿同蒲路挺進山西,八路軍的行進路線正好與其迎頭相撞,屆時裝備低劣的八路軍官兵不得不與日寇硬碰硬交鋒、打陣地戰,損失必定很大。
![]()
最終未走陜北荒原而走韓城
為此,中共方面據理力爭,要求“為安全計,為隱蔽計,為滿足晉綏渴望計,決走韓城渡河”。不過,由于蔣介石一再拖延,中共方面為抓緊時間北上抗日,開始規劃避開國民黨軍封鎖線,開始準備從陜北渡河的方案。不過,若走陜北,則自綏德以南“八百里絕無糧籌”,因此各部必須拿出長征的勁頭咬緊牙關,忍饑挨餓挺過這道坎。
最終,隨著形勢的不斷惡化,國民黨第二戰區司令、“山西王”閻錫山主動與中共接觸,同意讓八路軍由韓城渡黃河出兵,立即投入山西戰場的抗戰。八路軍3個師陸續進入山西后,果然大顯神威;115師在平型關伏擊殲滅日寇精銳板垣征四郎第5師團1000余人,取得全面抗戰爆發后首次大捷;129師夜襲日寇陽明堡機場,炸毀飛機24架;120師在雁門關一線設伏,先后擊毀日寇汽車500余輛,有力支援了山西戰場的友軍。
![]()
平型關大捷
![]()
夜襲陽明堡機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