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俄羅斯衛星通訊社9月13日報道,美國總統特朗普呼吁北約成員國對中國商品征收50%至100%的關稅,聲稱此舉將對結束烏克蘭沖突起到關鍵作用。特朗普在“真實社交”社交平臺發文稱:“我認為,北約對來自中國的商品征收50%至100%的關稅之舉也將為結束這場既致命又荒謬的戰爭提供巨大助力,這些關稅將在俄烏戰爭結束后全部取消。”
![]()
一、關稅武器化的再登場:從貿易戰到“和平工具”的變形
特朗普再次祭出“關稅大棒”,但這次的理由不再是簡單的“公平貿易”,而是試圖將其包裝成結束戰爭的“戰略杠桿”。他在社交媒體上宣稱,北約集體對中國商品征收高額關稅將迫使中國在烏克蘭問題上讓步,從而“為結束戰爭提供巨大助力”。
然而經濟學者們對此普遍持懷疑態度。美國布朗大學教授 Kalemli-Ozcan 指出:“歷史告訴我們,關稅成本最終將由征收國的消費者承擔。這個經濟學共識在特朗普的第一個任期就已經得到驗證。”數據顯示,2018年特朗普政府對進口洗衣機征收50%關稅后,美國市場洗衣機價格同比上漲12%,消費者每年多支出15億美元。
更具諷刺意味的是,關稅并未改善美國貿易逆差。2016年至2024年間,中美貿易額從5200億美元增至6800億美元,而美國對華貿易逆差反而從2500億美元擴大到3500億美元。清華大學教授李治指出:“將地緣政治問題與貿易政策強行捆綁,更像是一種政治表演而非務實策略。”
二、北約的困境:盟友是否愿為美國戰略買單?
特朗普的提議將北約盟友置于兩難境地。歐盟已經對俄羅斯實施了超過3萬項制裁,但未能改變戰場態勢。此時要求歐洲國家對中國加稅,意味著要它們同時面對來自東方和西方的經濟壓力。
歐洲各大企業巨頭——從德國汽車制造商到法國奢侈品集團,再到意大利紡織企業——無不深度依賴中國市場。哥倫比亞大學教授杰弗里?薩克斯直言:“沒有哪個歐洲國家會認真對待這個提議。這就像要求歐洲在經濟上自我毀滅。”
北約內部的分歧也為這個提議蒙上陰影。2022年俄烏沖突爆發以來,歐盟對俄制裁方案多次因匈牙利等國的反對而陷入僵局。如今要求歐洲國家對中國商品征收100%關稅,相當于讓它們主動放棄在中國市場的競爭優勢,這種要求在北約內部獲得一致通過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
三、中國的應對:從市場多元到制度性反制
面對潛在的關稅威脅,中國已經構建起多層次的反制體系。自2018年貿易摩擦以來,中國與東盟、中東、拉美等地區的貿易額持續增長,市場多元化取得顯著進展。目前中國已成為1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最大貿易伙伴,對歐美市場的依賴度顯著降低。
中國的反制手段也更加成熟。除了可以限制稀土、光伏材料等關鍵產品出口外,中國還建立了完善的WTO訴訟機制。中國人民大學教授程大為表示:“特朗普的提議明顯違反WTO非歧視性原則,特別是對發展中國家的特殊待遇條款。”
更具深遠意義的是,中國產業鏈展現出驚人的韌性。美國對華為的芯片禁令反而加速了中國半導體產業的自主創新進程。國家行政學院時紅秀教授認為:“保護主義只會加速全球產業鏈的重組,在這個過程中,中國已經掌握了相當大的主動權。”
四、戰爭與和平:關稅真的是解決問題的鑰匙嗎?
將結束戰爭的希望寄托于關稅手段,折射出美國外交政策的工具化傾向。俄烏沖突爆發以來,俄羅斯已經遭受超過3萬項制裁,其中美國主導的制裁占24.5%,但戰事仍在持續。這表明,復雜的地緣政治沖突很難通過單一的經濟手段解決。
特朗普的提議更像是一場政治表演。通過制造外部威脅轉移國內矛盾,是美國大選年的常見策略。但美國選民應該還記得,上一輪貿易戰讓美國家庭多支出了數百億美元,而承諾的制造業回流卻未能實現。
正如薩克斯教授所警告的:“保護主義只會導致美國自我孤立。”在全球經濟深度互聯的今天,用關稅解決地緣政治問題的思路顯得格外過時。俄烏沖突的最終解決還是要回到談判桌上,而不是通過關稅壁壘。
![]()
【結語】特朗普的“關稅杠桿論”表面上是對中國施壓,實際上卻是要求北約盟友為美國戰略買單。這種將經貿關系武器化的做法,既難以實現所謂的“逼和”目標,也無法掩蓋其背后的國內政治算計。歷史已經證明,和平不能建立在貿易戰的基礎上,而真正的解決方案永遠在于對話而非對抗。(本文資料來源:俄羅斯衛星通訊社、彭博社、路透社相關報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