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咔嚓——”剪刀利落地裁開面料,隨后在縫紉機上穿針走線。在新市鎮老弄堂里的一間居民樓,柔和燈光映照下,張文英手上忙個不停,隨著一粒粒紐扣縫制上去,一件真絲面料的新中式短袖也做好了,準備發往杭州一位顧客的手中。
![]()

指尖生花 訂單滿屏
如今,這樣的工作場景已經成為張文英的日常。“一些服裝面料商找我做衣服,在他們的直播間展示用自家料子做的成衣,很多顧客就通過這種方式打聽到我,聯系我做衣服。”張文英打開微信,滿屏都是顧客發來的各種定制需求。這些客戶來自廣州、深圳、云南、上海、蘇州等全國各地。
![]()
![]()
在張文英的工作間,一面墻上掛著不同的服裝面料和女裝成衣,另一面墻邊則放著兩臺縫紉機和一張裁剪桌,縫紉機上掛著厚厚一疊單子,這些單子就是顧客的訂單信息。“這些顧客基本上只要提供想做的服裝樣式和身材尺寸,我看一眼就知道怎么做了。”作為一個老裁縫,張文英的手上功夫爐火純青。
![]()

一針一線,織就四十年光陰
張文英出生于1964年,是土生土長的新市人。出于對縫紉剪裁的興趣,17歲的張文英跟隨家中的一個阿嫂學習裁縫手藝。經過15天的短期培訓后,張文英就開始自己摸索著做衣服。一開始主要給自己和親友做,慢慢手藝越做越好,一傳十十傳百,周邊街坊鄰居都來找她做衣服。
![]()
22歲這一年,張文英在新市鎮租賃起了店面,開了一家裁縫鋪。“那個時候來我這做衣服的人很多,我帶了兩三個徒弟,這樣都來不及做。”張文英回憶,最忙的時候,要從早上八點一直做到凌晨兩三點,裁制的服裝包括中山裝、西裝、喇叭褲等等。
![]()
如今一晃四十多年,隨著客群和審美變化,張文英經手的服裝面料從一開始的確良、棉布到現在的香云紗、真絲,服裝款式也從相對單一到更加豐富多元。“現在做旗袍和新中式比較多,單是旗袍也多種多樣。”張文英用一針一線見證著時代的變遷。
“每次顧客穿上我做的衣服,反饋說很喜歡,我就高興。”張文英記得有個上海的顧客,寄來料子,一口氣在她這里做了四十多件衣服。“我就是喜歡做,現在裁縫這種老手藝人越來越少了,我只要做得動,就會一直做。”張文英的面容祥和而篤定。
記 者:楊曉燕、付露波
編 輯:黃佩雯
責 編:歸李喆
審 核: 程 昊
為“時裝匠人”點贊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