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動中國》這檔節目,想必大家都不陌生。
從2002年開始20多年的時間里,為我們講述了數百位人物的精神故事。
這其中有這樣一個人,他長著一張老外臉,卻經常自豪地說自己有一顆“老內心”。
他就是,感動中國2019年度人物——美籍教授潘維廉。
時至今日,潘維廉已經在中國生活了整整37年。
習慣了中國“方便”的他,偶有“出國”,都會覺得非常苦惱:感覺像回到了20年前。
一個老外為何能被評為“感動中國”人物,他和中國有著怎樣的緣分?
![]()
1990年,潘維廉在廈門大學管理學院為工商管理碩士上課
遇見廈門&福建“第一”
出生于1956年的潘維廉,現年69歲。
即將邁入古稀之年的他,在中國已經生活了37個年頭,比他在家鄉美國生活的時間還要久。
作為早期來中國的外國人代表,潘維廉定居在福建廈門。
而這幾十年的時間里,他也創造了很多個福建“第一”的記錄。
第一個定居廈門的外國人;福建省第一個獲得“永久居住權”的美國人;也是我國高校MBA課程最早聘請的外籍教師之一。
而這種種“第一”的背后,則源自于他和廈門的奇妙緣分。
如果時間回到40年前,彼時的潘維廉一直還認為,自己是個不太可能會來中國的人。
先不說他父親曾是美國軍人,從朝鮮到越南,和中國素有“積怨”。
就連他自己都曾在美國空軍服役,還曾被派遣到中國臺灣省。
但也恰巧是這趟臺灣省之行,讓他第一次與大陸產生了聯系。
![]()
潘維廉和兒子們
那時的他對于被“送”到中國臺灣省一事,一直耿耿于懷,這也并非他的本意。
他的長官為了開解他,告訴他中國人多,世界上每四個人里,就有一個是中國人。
他不聽,還反駁說:我家就是四口人,難道里面也有一個中國人?
也正是在那段時間,潘維廉第一次對海峽對岸的大陸有了解。
從廈門飄過海岸的氣球,帶來了大陸的宣傳單,飄散在街頭各處。
“不準看”的禁令,也抑制不了一個20歲少年的好奇心。
他不僅看了“信”,還清楚地認識到了一個謊言:對岸是和臺灣省長得一樣的人。
這是他與廈門的初次“相遇”,也是他大陸情緣的起源。
從那個時候起,他的腦海里開始萌生出了一個念頭:未來有一天,他想要真實地到對岸去看看。
可惜的是,當他真的踏上大陸的土地時,已經距離當時過去了好幾年。
這也一度成為了他的遺憾:沒有早點來。
![]()
潘維廉在新疆
見證25載變遷
1988年,潘維廉終于下定決心來到了中國大陸。但回憶起初到廈門的經歷,他感嘆確實處處是“挑戰”。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廈門的一切都還是起步,各種基礎設施也不是很完備。
所以初到這里時,潘維廉一家人便深受困擾。
首先就是水電問題。
不僅經常停水停電,還有電壓不穩的困擾。
那段時間,隔一段時間跑到香港修理燒壞的電器,是他生活中的家常便飯。
其次還有出行的問題。
當時的廈門只有3條公交線,公交車的環境也非常不好。
于是他便準備買輛三輪車,然而當他興沖沖地跑到店里,老板娘卻不賣給他。原因是擔心他用車來拉客賺錢。
![]()
潘維廉和家人在廈門
事實證明老板娘的擔憂是有道理的。
當他讓自己任職的廈門大學領導出具了證明,終于買下車回去的路上,就有路人攔住他問:到xx多少錢。
雖然剛開始的歷程不算美好,但短短幾年間廈門的變化,卻讓潘維廉感到十分震驚和高興。
他興沖沖地和美國的親人朋友分享,他感受到的中國大陸的變化。
卻被潑了一盆冷水,說他看到的只是經濟開發區的廈門,中國大陸的西部必然不是這個樣子。
不服氣的他,果斷又買了一輛車,帶著家人門開啟了環游半個中國的旅行。
30年前的中國大陸,很多道路建設還不完善,尤其缺乏道路標識,這樣他的出行遭遇了不少曲折。
不認識路的他,一路上走了不少彎路。以致于他的這趟旅程花了整整三個半月的時間。
不過這一路上的見聞,他也深刻地感受到一件事:再偏遠的地方,中國政府都會花錢修路、建學校、建醫院。
![]()
潘維廉
時間轉瞬,很快來到了2019年。潘維廉清楚地感受到,中國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他決定再走一次“西行”路,看一看中國25載滄桑變遷。
不過這一次,他組織了一個車隊,還帶了攝影攝像和司機。
幾乎一樣的路線,同樣縱橫18個省市。但這一次,他的車隊只用了32天,就走完了25年前走了三個半月的路線。
這讓他覺得,自己在中國生活了這么多年,卻似乎越來越不了解中國:變化太大了。
“不見外”的老潘
三十年多的時間,潘維廉成功把自己從“老外”變成了“老內”,成了周圍很多人口中親切得“老潘”。
他還寫下了幾十本書,向世界介紹中國的城市和文化,還有他感受到的日新月異的變遷。
2018年底,他的最新著作《我不見外——老潘的中國來信》出版。
這本書被廈門大學的領導寄到了北京中南海,令人意外的是他竟然收到了回信。
2020年5月,在2019感動中國人物頒獎典禮中,潘維廉喜獲榮譽。
事后他接受采訪,問到獲得榮譽的感想。他回答:不是我感動了中國,是中國感動了我。
的確回憶起當年在種種不便中,他依然選擇留在中國的原因,就是因為處處被感動著。
比如,剛在廈大任教時,當時在學校食堂吃飯,是需要飯票的。但他一個外來人員,當然沒這種東西。
同事老師們便紛紛把自己的拿出來,慷慨的送給他。而他后來才知道,對他伸出援手的同事們,很多自己的飯票都不夠用。
![]()
潘維廉在云南
還有一次,他外出在路上時,不慎弄丟了自己的包。包里除了兩個月的工資,還有護照和學校的教學資料。
他急得滿頭大汗時,一個裁縫及時把包送了過來。
他想表示一下感謝,裁縫卻怎么也不愿意收下謝禮。
等過了一段時間,他再找到裁縫時,才得知對方身患癌癥,已經過世了。
而且裁縫還有一個遺腹子,在他離開幾個月后才出生。
就是這些善良的人,讓潘維廉在遙遠的異國他鄉找到了難得的歸屬感。
也讓他從原本計劃的暫時停留一年,到再留一年,再留一年...到最后將中國變成了“第二故鄉”。
1992年他獲得福建省第一張“中國綠卡”,他在廈門大學的教學工作,也做的如火如荼。
30多年過去了,在寫書寫信之余,他也開始用短視頻的方式記錄自己和廈門的一點一滴,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切實為中國“代言”。
參考文獻:
美籍教授潘維廉的中國情緣,新華每日電訊,2023-06-27
潘維廉:世界如何讀懂中國,中國新聞網,2025-01-14
對話潘維廉:"不見外"的內心裝著中國和世界,中國網,2023-08-16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