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業的本質是價值交換,而最高級的交換是信任。”——彼得·德魯克
在預制菜行業陷入“信任漩渦”的今天,薩莉亞卻用一份堪稱完美的成績單打臉質疑:2024財年營收同比增長23%至2245億日元,營業利潤暴增106%至148億日元,其中中國市場貢獻了80%的利潤。這個被戲稱為“西餐界蜜雪冰城”的日式連鎖,究竟掌握了怎樣的商業密碼?
一、極致性價比:把預制菜的價格錨定在“地板價”
薩莉亞的定價策略堪稱“反常識”:人均30元就能吃一頓西餐,14元的意面、9元的無限暢飲,甚至連紅酒都能低至38元一瓶。這種定價徹底顛覆了消費者對西餐的認知,讓“預制菜就該是這個價”的觀念深入人心。
薩莉亞的低價并非犧牲品質,而是源于對成本的“變態級”把控:自建供應鏈體系覆蓋種植、養殖、加工全鏈條,日本“薩莉亞18號”生菜單顆可出5-7盤沙拉,澳洲牧場直供牛肉,意大利酒莊自產紅酒,食材成本比同行低15%。
門店選址專挑商場角落,租金占比僅13%,兼職員工占比超60%,人力成本僅為同行的1/3。后廚無明火、無菜刀,中央廚房配送的標準化半成品,讓出餐效率提升3倍,翻臺率高達5次以上。
反觀必勝客、西貝等品牌,人均80元以上的客單價卻隱瞞預制屬性。西貝被羅永浩曝光人均157元的預制菜,甚至出現21元一個的“天價饅頭”,這種“價格與價值斷裂”徹底激怒了消費者。
二、透明化策略:把“預制”二字寫在招牌上
薩莉亞的“真誠”體現在毫不掩飾的工業化:菜單上明確標注“冷凍半成品”,門店宣傳語直接寫著“后廚無菜刀”“9分鐘上齊15道菜”。這種坦蕩反而贏得了消費者的尊重,一句“它不嫌我窮,我不嫌它預制”成為網絡共識。
日本企業的精細化管理天然自帶信任感,薩莉亞公開的中央廚房流程、冷鏈溯源體系,讓“預制”反而成為品質穩定的代名詞。
消費者知道每一道菜都是經過嚴格標準化生產,從農場到餐桌全程可追溯,這種確定性在食品安全問題頻發的當下尤為珍貴。
![]()
三、精準場景定位:讓預制菜成為“效率工具”
薩莉亞精準捕捉了不同客群的核心需求:20元的意面+無限暢飲,滿足學生黨低價拼單、快速飽腹的需求;紅酒配焗飯的儀式感包裝,用30元營造出年輕人的社交氛圍;標準化的披薩、蝸牛,兒童友好的環境,讓點餐不再糾結。
消費者在薩莉亞追求的不是“鍋氣”,而是效率與性價比。預制菜的特性——出餐快、品質穩定、成本低,在這里反而成為競爭優勢。
四、行業啟示:預制菜爭議的本質是價值欺騙
薩莉亞的成功撕開了餐飲行業的“遮羞布”:消費者抵觸的從來不是預制菜,而是知情權剝奪和價格與價值斷裂。預制菜的成本僅為現做的30%-50%,但很多餐廳卻按現做價格收費,這種“智商稅”模式早已難以為繼。
老鄉雞的“紅黃綠”預制標識、廣州餐廳預制菜降價20%等實踐,都驗證了這一邏輯。薩莉亞用實際行動證明:當餐飲業從“效率戰”轉向“誠信戰”,真誠才是破解信任危機的關鍵。
說在文末:一場關于“真誠”的商業革命
薩莉亞的成功,本質是一場“價值觀的勝利”。它將預制菜的工業化效率轉化為實實在在的讓利,用透明換取信任,最終讓消費者達成共識:
“我可以接受你后廚沒有菜刀,但你不能讓我花現炒的錢吃微波爐加熱的菜”。
在這個“套路”橫行的時代,薩莉亞的“窮鬼經濟學”為餐飲業提供了一條新路徑:真正的商業智慧,從來不是如何“割韭菜”,而是如何用真誠贏得人心。
當預制菜市場從“野蠻生長”進入“理性發展”階段,薩莉亞的經驗告訴我們:只有把消費者當家人,才能在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未來的餐飲業,必將屬于那些既懂效率又講誠信的企業。
![]()
(周愚,評論人、商評人、財經評論員、策劃人、投資人,某寶前十品類操盤手、多家媒體及機構邀約評論人,發表商業評論千萬字,已委托快版權,轉載請注明出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