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作者簡介:羅衛東,浙江大學經濟學院、 浙江大學人文經濟研究中心教授。本文首發于《浙江日報》2025年9月8日的“飛來峰”欄目。
今年的教師節是我國的第41個教師節,也可以說是人工智能真正進入全面應用時代的第一個教師節,因而有著非同尋常的意義。今天DeepSeek、ChatGPT等已經在很多學校推廣應用。我相信在不久的將來,這些人工智能技術將會全面影響包括教育在內的社會各行各業。AI技術給教育事業帶來歷史性的巨大機遇,也形成了前所未有的挑戰。
當AI能流暢解答復雜的數學題、能生成豐富而真實的語言情境、能寫作邏輯嚴謹的議論文,甚至,AI能夠編寫計算機程序,當智能教學系統能精準分析學生的知識薄弱點,“數字老師”可以全年無休地在崗位上工作,我們不得不回答一個問題:在人工智能時代,老師是否還有存在的必要?如果AI時代還需要老師的話,需要的理由是什么,需要老師做什么,或者,什么是AI做不到而必須由人去做的教育工作。
那么,在AI時代,我們如何才能做一個合格的教師?
正視時代變革:從“知識傳授者”到“學習引導者”
人工智能的迅猛發展正在重塑教育形態。傳統教育中,老師扮演著“知識權威”的角色,負責將既定知識體系完整傳遞給學生。但在今天,學生通過智能學習平臺可輕松獲取海量信息,有的人工智能工具甚至能比老師更快、更準確地解答知識性問題。這意味著,老師的核心競爭力不再是“擁有多少知識”,而是“如何引導學生學習知識”。AI時代的教育,重點在于培養學生對知識的辨別、篩選、運用能力,而非單純的記憶與背誦。合格的老師需要打破“填鴨式”教學慣性,從知識的“搬運工”轉變為學習的“導航員”。
例如,在中小學語文課堂上,過去老師可能花費大量時間講解文言文字詞含義,如今學生可通過智能文白翻譯工具快速掌握這些內容。這時,老師的工作重心應轉向引導學生分析文章的思想內涵、藝術特色,鼓勵學生結合自身經歷發表獨特見解,培養批判性思維和審美能力。在歷史教育中,則可引導學生運用數據爬蟲技術,搜集海量歷史數據就某一個問題展開深入的、多角度的考察,得出更貼近歷史情境的結論。
重構知識體系:聚力根本知識,培育核心素養
數字化時代,知識日新月異,海量信息撲面而來,學生很容易陷入“信息繭房”和“知識碎片化”的困境。合格的老師需要幫助學生構建系統的知識體系,尤其是把握根本知識、基礎知識和專業知識的內在聯系,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奠定堅實基礎。
根本知識是對人的成長具有“統治性、支配性、決定性”作用的知識,是具有培根鑄魂、啟智潤心功能的知識。具體而言,它包括敦品立德的知識和獲取知識的知識,也就是關于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的知識。這些知識的傳授可以幫助學生安身立命,其意義是根本性的。當AI技術實現知識處理技術的革命性躍升,那么學校教育的重點就應該聚焦于AI技術無法替代的那些根本知識的教育。
聚焦能力培養:激活問題意識,培育創新精神
傳統教育中,學生往往習慣于被動接受知識,缺乏主動提問、獨立思考的能力。AI時代,這種“死讀書、讀死書”的學習方式已難以適應社會發展需求。合格的老師需要將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和創新精神放在重要位置,讓學生不僅“會學”,更“會問”“會解”。而其中,“會問問題”是最重要的學習能力,面對功能強大的人工智能體,學生能不能提出高質量的問題就變得十分關鍵。因此,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訓練學生的“提問技巧”,就應該成為學校教育的基本任務。老師可通過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思考問題,發現知識的內在矛盾和疑點。例如,在歷史課堂上,講述某一歷史事件時,老師可提出“如果當時采取另一種政策,會產生怎樣的結果?”等假設性問題,鼓勵學生大膽猜想、深入探究。
![]()
擁抱數字技術:以數字賦能教學,創新育人模式
人工智能時代,數字技術為教育教學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合格的老師需要主動學習和運用數字技術,將其融入教學全過程,實現教學模式的創新和育人效果的提升。
利用數字技術豐富教學資源和形式。老師可借助在線課程平臺、虛擬仿真實驗系統等,為學生提供多樣化的學習資源。例如,在地理教學中,利用虛擬現實技術帶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不同的地貌景觀;在生物教學中,通過虛擬仿真實驗讓學生觀察細胞的分裂過程,彌補傳統實驗條件的不足。同時,運用多媒體工具制作生動有趣的教學課件,將抽象的知識轉化為直觀的影像等,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理解效果。借助智能教學系統,老師將比以前更有可能實現個性化教學,該系統可通過分析學生的學習數據,精準識別其知識薄弱點和學習習慣,為老師提供個性化教學建議,變傳統課堂教育的大水“漫灌”為AI技術輔助下的精準“滴灌”。
不斷自我提升:成為終身學習者和深度求索者
AI時代,知識更新速度加快,教育技術不斷發展,這對老師的專業素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合格的老師必須保持學習的熱情,不斷提升自己的知識水平和教學能力,成為終身學習者。要主動學習新技術、新知識,要加強跨學科學習。尤為重要的是,AI技術為教師的研究性教育和學生的探索性學習提供了極大的支持,因此,老師不應該是知識倉庫,而應該是追求真理的“發動機”;不應簡單做一個傳統意義上的老師,而應成為優秀的學者。
同時,加強經典閱讀,提升反思與批判能力,思想經典、信仰經典、學術經典、藝術經典塑造人類關于自我、社會、自然以及相互關系、生命意義的根本認知。閱讀經典有助于克服知識碎片化的問題,幫助形成知識秩序;有助于養成“慢思考”的習慣與批判精神,可以使我們具有智識上的品質,能夠去偽存真、沉淀智慧、保持思想獨立和人格的高貴。閱讀經典是人類以不變應萬變的必由之路。
重視實踐行動:激發具身能力與素養
什么是AI不能代替的屬于人類特有的特色和優勢?AI時代,我們如何能夠揚長避短,做一個真正的人,是每個教師都該問一問的大問題。這個問題的本質是人類的真實感來自何方,眼耳鼻舌身意,我們的感官如何呵護世界的真實性?具身認知理論告訴我們,思維、情感與身體體驗密不可分。人類的成長,絕不僅僅是符號性知識的積累,更是具身性經驗的積累,而后者恰好是AI所無法代替的。我們需要運用身體全部感官的經驗來體認我們真實的人性,我們的皺紋、老繭、傷疤都是真實經驗的證書。教師要喚醒和激活學生“干中學”的力量,鼓勵學生將想法付諸實踐, 在行動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長。促使知識在真實情境中被運用、被理解、被內化,培養動手能力、解決真實問題的能力、協作能力和責任感。
堅守育人初心:在擁抱變革中更好履行教育使命
AI時代,老師的角色正在發生深刻的變革,但無論教育技術如何發展、教育形式如何變革,教育的本質、教育的終極目標不可能改變。教育中最核心、最溫暖、最具創造力的部分——人的互動、思想的碰撞、靈魂的啟迪,這是技術無法代替人類去完成的。
數字化時代的教育變革,不是對傳統教育的否定,而是對教育本質的回歸。當技術承擔了知識傳遞的功能,老師便有更多精力去做只有人才能做的事:喚醒靈魂的自覺,點燃創新的火花,培育健全的人格。合格的老師需要在變革中堅守初心,在創新中傳承文明,以自身的智慧和情懷,引導學生在知識的海洋中探索,在能力的天空中翱翔,在品德的沃土上成長。“知識打下基礎,能力適應現實,品格和智慧成就未來。”老師就是那個幫助學生打下堅實基礎、培養適應能力、啟迪人生智慧的人,在人工智能時代,這份使命更加光榮而艱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