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是一位17世紀的英國殖民者,剛剛踏上北美大陸。面前是茂密的森林、陌生的原野和惡劣的氣候。
![]()
這里沒有超市,沒有外賣,甚至沒有冰箱——你要如何喂飽自己和家人?
![]()
今天我們就來聊聊早期美國殖民者的飲食吧~
谷物:殖民生活的根本
如果沒有玉米,許多殖民者可能根本無法存活下來。
玉米原本是美洲原住民的作物,適應性強、產量高,成為中部和南部殖民地最主要的口糧。
![]()
殖民者把玉米磨成粉,做成約翰尼蛋糕、粥和面包。
約翰尼蛋糕易于攜帶,也被稱為“旅程蛋糕”,是勞動者和旅行者的理想干糧。
![]()
而在北方,小麥和黑麥更常見。新英格蘭的主婦們用它們烤出結實而香氣撲鼻的面包,偶爾還會加入一些蘋果或漿果做成甜點,如“印第安布丁”。
![]()
肉類:珍貴的脂肪與蛋白質來源
殖民者沒辦法每天吃肉。他們最常吃的就是豬肉——豬容易飼養、能自行覓食,并且全身是寶:培根、火腿、咸豬肉,都是漫長冬季里的重要美食。
![]()
他們也會去狩獵,可以找到鹿、火雞、兔子等野味。
![]()
為了保存肉類,殖民者發展出精湛的腌制、熏制和風干技術。一塊咸豬肉可以吃上整個冬天,一條熏魚能支撐一個家庭渡過難捱的初春。
![]()
菜園子、蘋果酒與楓糖漿
殖民者的花園(菜園)是他們自給自足的“陣地”。
![]()
豆子、豌豆、南瓜、蕪菁和洋蔥是常見菜蔬,既能鮮食,也能干燥儲存。
![]()
水果中則以蘋果最為重要——不僅能鮮食,更可釀成蘋果酒,是大人和孩子都喝的日常飲料。
![]()
在北方的森林中,殖民者向原住民學習采集楓樹液,熬成楓糖漿,成為那個時代最自然的甜味劑。
![]()
地域風味:北魚南豬,中部糧倉
殖民飲食絕非鐵板一塊,而是隨著風土人情變化:
新英格蘭:靠海吃海,鱈魚、蛤蜊、牡蠣極為常見;
![]()
中部殖民地:被譽為“美洲糧倉”,小麥、黑麥和乳制品(如黃油和奶酪)非常豐富;
![]()
南方:以種植園農業為主,玉米、豬肉和稻米是主食,非裔奴隸的烹飪傳統也深深融入南方菜系,秋葵湯、什錦飯從此登上美國餐桌。
![]()
壁爐是廚房,手藝即生存
今天的壁爐可能常被當做裝飾品,但在沒有煤氣灶、烤箱的殖民時代,他們的烹飪幾乎完全依賴壁爐。
![]()
一切食物都在吊鍋、烤架或磚爐中完成。
![]()
主婦們不僅要掌握火候,還要懂得如何腌制、發酵、風干——這些都是防止饑荒的關鍵技藝。
![]()
他們的菜單上有什么?
濃湯(Pottage):一鍋燉盡所有蔬菜和零星肉塊;
![]()
速煮布丁(Hasty Pudding):用玉米粉快速煮成的粥;
![]()
豆煮玉米(Succotash):來自原住民的經典組合,玉米+豆子;
![]()
咸豬肉(Salt Pork):切一塊就能煮豆子、燉菜湯,是殖民地版的“萬能調味肉”。
![]()
飲食背后,是社會與文化的縮影
吃什么、怎么吃,也反映出殖民社會的階層差異。
![]()
富人有糖、茶、香料和進口葡萄酒,能舉辦晚宴和舞會;
![]()
窮人則依賴玉米粥、咸肉和自家菜園,偶爾打一只松鼠改善伙食。
![]()
而節日——尤其是感恩節——成為所有人共享豐盛的時刻,標志著他們對自然的感恩與對集體的認同。
![]()
現在回頭看早期美國殖民者的飲食,堪稱一部微型的開拓史。
在這一時期,食物不僅是生存所需,更見證了人類適應環境、融合文化、展現創造力的歷史。
![]()
那些簡單卻充滿風味的菜肴,從壁爐中端出的約翰尼蛋糕、燉煮得濃香的豆煮玉米、熏制入味的咸豬肉……至今仍能在美國的傳統食譜中找到。比起熱狗、漢堡、炸雞,它們才是真正美國最初的靈魂美食。
![]()
以上就是早期美國殖民者的飲食內容~
對此,你有什么看法呢?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