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個朋友,桂花,想未婚先孕;
她35歲了,婚不婚先不說,她考慮的問題在于孕還是不孕。
要是十年前她攤上這樣的情形,估計是要驚慌失措,但如今則是那又如何,歲月給人從容、又給人緊迫。身在大廠的桂花,聚焦痛點、關注打法和底層邏輯,打通目標閉環,直接要結果——找對象是個不可控因素,但要孩子則是人生第二曲線的賦能。
桂花和她的閨蜜聊天的時候說,其實懷孕的最佳年齡是22歲-25歲之間。25歲之后的未婚先孕,就少了一些英雄主義。
桂花大學還沒畢業那會兒,同專業2+2那個班里有個女同學懷孕了,女同學家里在云南做銥的生意。女同學的男朋友家也是云南的,據說家里有礦。學校也允許休學一年,休完產假后繼續完成學業。雙方父母還真就給倆人操辦了婚禮,養孩子的事兒也不用倆人操心。
由于礦業家族的強強聯合,“意外”成了意外之喜。
桂花和閨蜜聊到這里的時候,很是羨慕,早早奉子成婚,門當戶對才是保障。這也是桂花沒能在25歲之前考慮婚戀的主要原因——桂花忙著爭取學校的獎學金,畢業前就開始提前找實習工作、投簡歷。
話說25歲能有下一代,在如今網絡上已經是個很突兀的情況了,但轉念想想,在以前這是最正常不過的事情了。時代賦予人成長,也拉長了成長周期,如今的25歲,學業、剛起步的工作、自己想要的未來等一切不確定,大多數人在合適的年齡,遭遇了遙不可及。
后來桂花去了北京,中央民族大學讀了在職研究生,邊讀邊工作,一直游走于各個互聯網創業公司,經歷過老板跑路,經歷過和上司動手鬧到警察局,起訴過拖欠工資的老板。
后來機緣巧合,進了頭部電商,去了杭州。在企業開始給同學們放學之前,跳到了短視頻平臺,兜兜轉轉又回了北京。
桂花和閨蜜聊的不多,倒不是覺得軌跡不同,無話可說,而是每次想說個事兒的時候,還要前因后果的說一遍,太麻煩,于是就算了。
但是桂花說,閨蜜是美好的曾經,現實的粗糙不會磨損過去的美好。哪怕大家交集已經不多,但最珍貴的是過去共同的起點,那是一段人生舒適區,有空白和憧憬。后來有共同經歷的人再多,不過是具體的顆粒,就像畫面上的某個局部,少了整幅的意境和遐想。
所以在大城大廠打拼的桂花,可以和孩子上小學的礦主閨蜜隨時開啟聊天模式,沒有上下文鋪墊零碎的說幾句,然后繼續各自忙各自的,剩余交流全靠默契腦補。
如閨蜜的生活順遂且波瀾不驚,或者如桂花的生活掌控了一點點命運軌跡,各有各的幸運。像桂花這樣搞定了職場起伏的,這幾年屬實不易,有取舍就不會糾結于代價,只不過人人都面臨不可控的其他事情,都會想要是有偶然性推自己一把就好了,一方面她跳出了那個會被逼著相親的環境,一方面她也希望有什么偶然外力能補上她無法掌控的另一半。
頭一次聽到一種觀點,是將結婚和生育區別、分隔開來作為兩個獨立問題去考慮;婚姻或者愛情由于需要另一半的長久彼此適應,對人和人之間不確定性是個大考驗,在如今這個復雜的社會已經妥妥的成為冒險。
生孩子雖然成本很高,但由于婚戀如此的不可控,以至于顯得生孩子反倒成了一個相對風險邊界清晰的事情。
雖說跳過婚姻談生孩子,總體上還屬于人們一時的情緒釋放,不能作為一個普遍的解決方案。但當它被討論的時候,我是說從一個個微觀個體角度,這件事發生的些許轉變,似乎是一種人生遐想,一部分人開始不再尋求約定俗成的安全感歸宿,而是尋求更符合自己需要的期望。
以上整理自他人講述的故事,我覺得有兩各方面體會:
一、真正能夠顛覆傳統的方式,不會從傳統本身中來;若傳統條件下的均衡被打破了,又無人愿意調整,那么新的均衡將不是靠解決眼下問題,而是創造新的問題來實現,就比如說婚戀這事。
二、有個關系好、能聊的少年時代朋友,就如同有個時空機器,隨時可以坦然直面自己的出發點,而不必給自己解釋什么,你原本是怎樣就是怎樣,變化的是后來的你,而不是當初。
聯絡鹽哥:saltsolution
![]()
升級版鹽選私享圈會員上線,ios系統支付方案可以聯系程序內客服助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