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常言道,做事情需要“鼓足干勁,力爭上游”,為何我要冒天下之大不韙說“勇于當烏龜”呢?
不錯,無論是國家要發展,個人事業進步,都需要我們力爭上游,奮勇向前。
然而,說到投資與理財,要實現財富的長期保值增值,我們就要勇于當“烏龜”:拒絕為夢想買單,用常識守住財富。
常識是免費,而“夢想”很昂貴
說到為夢想而買單,為夢想而窒息,我們不得不先回顧一下十年前進入高潮的一場全民炒房盛宴。這是一場基于“永遠上漲”信仰的狂歡,也是中國房地產發展史上最癲狂、最魔幻的時期之一。
它并非簡單的房價上漲,而是一場深入社會肌理、牽動每一個家庭神經的全民財富運動兼投機盛宴。
2015年,面對房地產市場高企的庫存壓力,政策端打出了一套“組合拳”:連續降息降準降低購房成本,并促成了一招“漲價去庫存”的高明策略。其核心邏輯是:通過創造房價上漲的預期,激發購買欲望,從而消化掉巨大的庫存。
這一策略的效果遠超預期。它像是一根火柴,扔進了灑滿汽油的草原,瞬間燃起燎原之火。
2016年,這場狂歡從一線城市(北上廣深)和 “四小龍”(廈門、合肥、南京、蘇州)開始。售樓處不再是賣房的地方,而是“戰場”。在全國很多城市,購房者提前幾天帶著帳篷、躺椅在售樓處外安營扎寨,隊伍蜿蜒數百米。一有新盤開盤,幾百套房源在幾分鐘內被一搶而空,銷售拿著喇叭喊號,購房者像沖刺一樣跑進去搶房號,場面堪比春運。
房東和開發商“坐地起價”成為常態,早晨報價500萬的房子,晚上可能漲50萬。買家甚至沒有猶豫和考慮的時間,因為后面還有十個買家拎著大把現金等著……
為了湊齊首付,購房者家族的“六個錢包”都掏空了,很多人甚至不惜通過各種渠道申請消費貸、信用貸,甚至抵押經營貸,各路信貸資金曲線流入樓市,杠桿被無限放大。
精明的投資客們利用銀行杠桿,買下一套房產后,利用房價上漲帶來的賬面財富作為“資本”,再通過抵押等方式套出現金,去購買第二套、第三套……實現“一套變N套”的財富游戲。
家庭聚會、朋友聚餐、同事閑聊,核心話題永遠是“你買房了嗎”“哪里的盤又要開了”“去年買的房又漲了多少”早期入市者賬面上的財富暴增,產生了強烈的示范效應。
身邊人的“成功故事”比任何廣告都更有說服力,驅使著越來越多的人不顧一切地沖進市場。
辛苦創業、努力工作一年的收入,遠不如一套房子一年的漲幅。整個社會彌漫著一種“買房就是最正確、最輕松的投資”的心態,實干精神受到沖擊。
2017年后,炒房狂潮蔓延至三四線城市。背后的核心推力是貨幣化棚改——政府不再直接分配安置房,而是給予拆遷戶現金補貼,讓他們自己去市場買房。
瞬間,大量手持現金的“剛需”涌入市場,徹底點燃了三、四線城市的樓市。這些城市原本庫存壓力最大,卻在短時間內房價翻倍,出現了“縣城房價破萬”的奇觀。大量普通人因拆遷一夜暴富,又迅速將財富投入樓市,形成了循環。
本人當時曾在秦圈發文《》(2016年2月29日)力勸,然而完全不起任何作用。看空房價的聲音被嘲笑。許多專家、學者、媒體人都在鼓吹“核心資產永不落幕”“中國的房價永遠漲”“京滬永遠漲”的理論,為這場狂歡提供了“理論依據”和情緒支撐。
本人在這場全民買房的競賽中一直勇于當烏龜了。事實上,為了躲避來自各方的壓力,特別是來自家人要求買房的“剛性”壓力,只好把自己唯一的一張寶貴房票(上海市的購房資格)通過買一套老破小的方式用掉,無法再買房了。由此躲過了這一劫。
這場房地產的盛宴,最終就由各位參與者買單了。一直被認為“房價永遠漲”的一線城市近年來,已經陷入了長期的房價跌勢中,如下圖:
![]()
國內房價從2021年見頂以來,一線城市房價普遍已經跌回2016年的價格水平,較最高位普遍下跌了30%以上而且出現加速下行的趨勢,許多三、四線城市的二手房市場流動性枯竭,變現十分困難。
一場盛宴過后,巨額的財富灰飛煙滅。同時,相對的高房價也抬高了經營成本和生活成本,而家庭債務與GDP之比大幅上漲,許多家庭的絕大部分收入都用于償還房貸,擠壓了消費和其他領域的投資……
今日的A股,昔日的房地產?
近期A股市場部分板塊估值高企而依然持續大漲,令人不禁回想起十年前的國內房地產市場。當時,無數投資者沉浸在“房價永遠上漲”的神話中,最終卻不得不面對調整帶來的陣痛。
歷史不會簡單重復,但往往押著相似的韻腳。當前A股市場的結構性泡沫風險,值得每一位投資者警惕。
十年前的國內房地產市場,充斥著投機氛圍。人們堅信“北上廣深房價永不落”,杠桿資金大量涌入,不少投資者將房地產視為穩賺不賠的投資品,忽視了基本的價值規律。
當下A股市場,我們在某些熱門板塊看到了相似的情景:估值與基本面嚴重背離,投資者盲目追逐熱點,一些概念股被炒至天價,而業績卻難以支撐高昂的股價。散戶投資者蜂擁而入,仿佛害怕錯過“一夜暴富”的機會。
在各路資金跑步進場的驅動下,芯片、人工智能等熱門賽道估值高企。概念炒作取代基本面分析,故事比財務報表更吸引人。
目前,市場的每日交易總金額一度超三萬億,融資融券余額高達兩萬多億,都創下了歷史新高,連2015年“股災”的罪魁禍首之一的“場外配資”也有死灰復燃的跡象……
十年前是消費貸、經營貸入樓市,今天是融資融券、場外配資入股市。十年前,投資人無視房租回報率、租售比價和收入房價比等衡量房價泡沫的基本指標而到處搶房,今天則無視上市公司的市盈率、市凈率和現金流而瘋狂追逐結構性泡沫。
請允許我直言,在目前上市資格依然是稀缺資源的當下,新上市的股票一上市就有巨大泡沫,且又缺乏強制分紅的要求,加上對財務造假的嚴格的懲罰機制也執行不到位,因此對投資人而言,A股的很多上市公司比房產更不靠譜。
很多企業上市原始股東成為巨富之后的關注點,不再是如何科技創新為股東尋求長期回報,而是配合操縱市場者講故事、找題材之后高位將公司賣給散戶套現走人。
說到投資,人類歷史上最值得吸取的教訓就是:人們從不記取歷史教訓。
歷史總是在重復:投資者盲目跟隨大眾行為,缺乏獨立思考;參與者普遍追逐即時利潤,忽視長期價值所在;投資者大家都相信自己能夠把握市場時機在轉勢的那一刻撤走,但實則成為最后接棒者……
投資市場上,最昂貴的七個字是“這次不一樣”。實際上,風險總是在市場樂觀的時候悄然累積。當每個人都認為炒熱點股票必賺時,危險已經臨近。
![]()
龜與兔賽跑,行穩而能致遠
前面說了一大堆風險,那是否就是說不要投資股市了?
一定不是,目前A股中,還是有不少經營穩定、業績良好的上市公司估值處于低位。以長期投資為目標,守住這些估值處于低位的好公司,是分享國內經濟與科技實力的成長而獲得豐厚的回報的。
不過,這些好公司是業務簡單、現金流穩定、估值合理的公司。這些公司可能毫無故事可言,股價也像烏龜一樣,慢慢地爬行。遠不及那些處于近期熱點中的兔子們上躥下跳熱鬧。
但我明確建議投資人“勇于當烏龜”,謝絕為夢想買單,從而守護好自己的財富。
這并非意味著保守或拒絕創新,而是一種深刻的自律:拒絕為遙不可及的“夢想”和宏大的“敘事”支付過高的溢價。
我深知,敢于“拒絕”機會需要極大的勇氣,當親朋好友們興奮地分享又一個“財富密碼”、講述一個又一個“財富神話”時,您真的敢于說“我不懂,所以我不投”“我不參與,祝你好運”嗎?我想拒絕比參與需要更大的勇氣。
不過,歷史已經證明,那些在房地產泡沫中最終守住財富的,并非是參與最積極、杠桿加得最足的人,反而是那些看似膽小、堅持“以租金回報率、房屋租售比”這些樸素常識來衡量房地產投資價值并最終謝絕參與炒房的投資人。
今天在A股,建議同樣守住自己的常識:股票的背后是企業所有權,投資的本質是獲取企業未來自由現金流的折現,而非一場追逐夢想的賭博。
不少堅持宏大敘事的股市投資人,常常把國運套裝在自己身上,妄圖把自己包裝成為“愛國接盤俠”,以為自己參與所謂“科技創新”的炒作能推動國家科技進步,就像騙子總要把自己與名人的合影掛在一起以“扯虎皮作大旗”一樣。
其實投機資金所推動的股市泡沫與國家科技創新根本沒有任何關系:因為科技創新需要的是耐心的長期資本、智慧資本,而投機資金只是想借支持創新的名義把人家兜里的錢迅速掏出來裝進自己的口袋而已。
正常情況下的邏輯是,投資人應該積極分享國家科技進步帶來的豐厚回報,而并非為國家科技創新的投入來買單。
實際上,對于國家而言,這些投機資本也并不能助力科技創新,反而最終因投機過度弄得一地雞毛而影響相關科技企業的正常經營。
2015年A股市場以“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為借口而大炒特炒“互聯網+”“金融科技”等等概念而最終引發“股災”的覆轍,真沒必要再重蹈一次了。
我決意勇當那只不被外界噪聲干擾的“烏龜”,緩慢、穩健地爬行。相信不遠的將來當潮水退去,就會發現,那些曾經嘲笑我們遲鈍的“兔子們”已不知所蹤,而我們卻牢牢地守住了自己的財富與未來。
No.6529 原創首發文章|作者 黃凡
聲明: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
開白名單 duanyu_H|投稿 tougao99999
![]()
歡迎點看【秦朔朋友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