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廣”是一個歷史地名,它在明清時代及其以后指的是兩湖(湖北、湖南)。它的根源來源于元代置湖廣等處行中書省,其簡稱為湖廣行省、湖廣省,它最初共轄湖北、湖南、廣西、海南、貴州大部、四川一部以及廣東雷州半島。明代和清代后期只轄湖北、湖南,但仍沿用了湖廣這一稱呼,今之謂“湖廣”,特指兩湖。“湖廣省”是明朝時期直屬中央政府管轄的行政區,治所武昌(今武漢武昌),是明朝15個“布政使司”之一,下轄16個府:武昌、漢陽、黃州、承天、辰州、德安、岳州、荊州、襄陽、寶慶、鄖陽、長沙、常德、衡州、永州、黎平 。
元代至正十一年(1274年)開始設立湖廣行省,至康熙三年(1664年)拆分為湖北、湖南兩省,湖廣行省共存在了390年。 ?湖廣行省是非常典型的“魚米之鄉”,中國民間很早就有“湖廣熟,天下足”的說法。歷史上“湖廣一家親”的說法源于湖北、湖南兩省歷史上長期同屬湖廣行省的行政管轄,直至清朝康熙年間(1673年)因政治需要拆分后才形成現今的省份格局。 ?中國元代湖廣行省的行政區劃涵蓋湖北、湖南、廣西、貴州等地區。這一名稱來源于其管轄范圍包含荊湖南路和廣南西路兩部分,故合稱稱“湖廣”。湖廣行省在歷史上還是一個經濟、文化發達的行政區。
![]()
為什么歷史上有 ?“湖廣一家親”的說法呢?這來源于湖南、湖北兩省在歷史上長期的文化、地理和行政的密切聯系有關系,其主要成因如下:兩省在春秋時期同屬楚國管轄,楚國文化深刻影響了湖南和湖北的民眾。元朝設立湖廣行省時,將湖北、湖南、廣西、貴州等地納入同一行政區域,強化了其地域認同。雖然清朝康熙年間(1664年)將湖廣行省拆分為湖南、湖北兩省,但兩省仍保留“湖廣總督”職位,并共用洞庭湖作為天然邊界。這種分而治之的治理方式延續了歷史上的整體性。兩省還在語言、飲食等文化特征相近,這種文化傳承使民間長期保持親切感。 ?
湖廣地區長期是全國糧食的主產區,清朝時期湖南、湖北的糧食產量占全國的四分之一,這種經濟紐帶進一步強化了兩省的聯系。而且兩省在民間互認親緣關系,例如湖北人常說“這個夜宵就恰臭豆腐”,湖南人則說“起早便是熱干面”,體現了兩地地域的認同感。那么,湖廣省分家的原因是什么呢?清朝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因為吳三桂叛亂,直接威脅到清朝政權穩定,為防止地方勢力的割據,清朝以洞庭湖為界將湖廣行省一分為二:北部設湖北省(武昌為省會),南部設湖南省(長沙為省會),并保留“湖廣總督”職位統籌兩省的事務。 ?
![]()
湖廣行省分家后,湖南湖北兩省仍保留了相似的飲食文化(如嗜辣),并共享歷史遺跡(如岳陽樓與黃鶴樓)。民間常以“湖廣一家親”表達地域認同,反映地理接壤與文化同源性。歷史上的湖北湖南湖廣一家親體現在哪些方面呢?楚文化的文化傳承:湖北是楚國的發源地,湖南在戰國后期成為楚國勢力范圍,楚文化成為兩省共同的文化根基。文學與歷史?:屈原流放沅湘期間創作《湘君》《湘夫人》,將湖南的文化特質融入楚文化體系,強化了兩地文化認同。兩省在地理、歷史、文化上長期保持密切聯系,直至清朝分省后才形成現代意義上的行政區劃邊界。 ?
歷史上的湖廣兩省“一家親”表現在哪些方面呢?歷史上這兩省同屬一個行政區域,明清時期仍以洞庭湖為界劃分,形成了"兩湖一家"的格局。歷史上兩省同屬荊州管轄,楚文化淵源深厚,湖北荊州與湖南岳陽等地在古代是中原通往兩廣的重要通道。兩省交界處分布著長江、漢江、湘江等河流,形成平坦的江漢平原和洞庭湖平原,是古代軍事、經濟活動的核心區域。現代交通方面,高鐵網絡(如西十高鐵)和旅游線路(如岳西至英山旅游專線)進一步拉近了兩地聯系。現代經濟合作方面,湖北與湖南有產業互補性,所以這兩省競爭的機率很低,攜手共進的機會很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