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微敖提的這個問題,我也注意很久了,這里分享一下我的答案,如有幸被李微敖看到,還可以再交流。
在科研院所、高校中,喜歡盧的文章的學者還真不少,這當然是跟學歷貶值,學者的門檻變低有關,背后更深層次的原因則是在于,部分學科的研究趣味已經跟盧的寫作高度暗合了。
不知道李微敖有沒有做過調查,我個人判斷,應該盧粉中,理工科的要多于學文科的,而文科中,一些強調田野調查方法的社科學者,也會被盧的氣質所吸引。
比如,盧的文章常常會出現一些數據,這樣看上去十分嚴謹,而盧的文章形式往往四平八穩,跟學術報告實在是太像,即通過很多資料,最終證明一個早就預設好的安全的結論。
是的,很多學科研究者也就是這么干的。盡管這并不代表所有的學者,愛惜羽毛的學者,自然不屑于去寫這一類的東西。但是長期以來所滋養出的學術氣質,已經讓這一類的學術產出成為流水線,容易發表,容易被編輯部所承認,進而為“小同行”所吹捧,更直接的收益自然是職稱和帽子了。
稍微看過幾篇學術論文的讀者,都明白我在說的是什么。這一類的文章(如果還算是文章的話)的特點,就是八股套路,用很多看似詳實的數據和方法論,堆砌出一個很傻的結論。某種意義上,它甚至不鼓勵一些真正的發現,因為太有問題意識的問題,似乎本身也會成為問題。學術層面上的難點是,觀點的提出都需要數據、調查等材料的支撐,所以一個簡單的結論更容易獲得所需要的學術材料,大火收汁,致謝成文。
李微敖所追求的一種學者氣質,當然是跟人文氣質相關。但是人文氣質這東西,又離不開大量的閱讀和獨立思考的能力。而這樣的東西,卻非任何一種圈子文化能夠孕育出來的。學術圈也是圈,并無例外。
前面已經說了,并非所有的學者都是這樣。比如我欣賞的嚴鋒教授,羅翔教授他們的東西,你會發現他們所闡述的東西并不難讀,閱讀的過程中會啟發你的思考,這個結論并非是推導出來的,而是思考出來的,自然更不會是堆砌出來的。
而提到的那些擅長學術八股的學者,為了和嚴鋒教授們比較不落下風,就會傾向于用看似晦澀的手法,實則高射炮打蚊子的策略,讓一篇論文或其它形式的文章,佶屈聱牙,十分難懂,除非用于小圈子內部的互相吹捧以及申請各種獎勵之外,一無是處。
我再說個更大膽的猜想,那些喜歡盧的科研院所的學者,很可能他們的筆力和見識,還不如盧克文這個中專生。盧克文別管寫的怎么樣,洋洋灑灑起碼還能扯個一大篇,引發眾網民的圍觀。而許多學者甚至連這樣的能力都不具備。他們或許會用自媒體的寫作是不入流的來自我遮羞,但事實上,這樣的行文能力也是有門檻的。
我常常跟從高校里面“逃”出來的虞樂仲老師交流,他告訴我,他每天都會花三四個小時進行閱讀,甚至旅行路上都會看書。這是保持思維敏銳度的方式。
互聯網時代,象牙塔之類的說法,早就應該過時了,用避風港比喻更為恰當。在“世界是平的”這個年代,學者們本應該站在高處,為社會運行探路,如今,他們中卻出現在盧克文的文章中找共鳴之流。心情復雜,不知道是悲是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