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 烏其多
審校|阿嫻
我們都很喜歡粉紅色。
![]()
你說是吧? 圖源: 網絡
哥斯拉也青睞粉紅色,當原本藍色或紅色的哥斯拉造型進化成粉色后,一個粉紅原子吐息就能核平一切。
可以說是真·死亡芭比粉。
![]()
哥總換皮膚 圖源:thedirect.com
粉紅色通常是指淺色或不飽和的紅色、玫瑰色和洋紅色。以下是一些常見的粉紅色塊:
![]()
圖源:《色彩的秘密生活》,2019,湖南文藝出版社
然而科學家們說了,粉紅色是我們大腦創造出來的一種顏色。
實際上,粉紅色根本就不存在。
![]()
粉紅色好端端咋沒了
要理解粉紅色的來源,我們需要了解眼睛和大腦如何協同工作來感知顏色——這一切都始于光。
光是電磁輻射的另一種說法。大部分光來自太陽,以波的形式傳播到地球,這些波上下運動。
科學家根據這些波的長度對其進行分類(即波長)。光的種類繁多,所有這些不同的波長共同構成了電磁波譜。
![]()
波長、波峰和波谷 圖源:網絡
我們人類的眼睛無法看到大多數波長的光,比如用于烹飪食物的微波、或者紫外線。
人眼直接能看到僅占光譜中極小的一部分——約0.0035%。之所以可識別的光這么少,是因為我們的眼睛里只有3種視錐細胞(鳥類、多數魚類和爬行動物擁有4種):S錐細胞、M錐細胞、L錐細胞。
這3種視錐細胞分別對短波(約440納米,藍光)、中波(約530納米,綠光)和長波(約560-570納米,紅光)最為敏感。
它們,就是人類三色視覺的生理基礎。
![]()
人眼中三種視錐細胞 圖源:snexplores
我們看到任何顏色時,都不是某一種視錐細胞單獨工作,而是這三種細胞被刺激的程度不同。
大腦讀取這個“三信號組合”,并將其解讀為一種顏色。
![]()
三原色模型 圖源:《色彩的秘密生活》
例如:看到黃光時,長波(L/紅)和中波(M/綠)視錐細胞會同時被強烈激活,而短波(S/藍)細胞激活很弱,大腦就會將這個特定的信號組合解讀為“黃色”。
總之,波長范圍大約在350到700納米之間,電磁波譜中可以被人眼感知的光波,就被稱為可見光譜。
可見光譜的顏色是一個連續、平滑過渡的漸變帶,包含了人眼所能分辨的無數種顏色,按波長從長到短排列為:
紅色 (Red)>橙色 (Orange)>黃色 (Yellow)>綠色 (Green)>藍色 (Blue)>靛色 (Indigo)>紫色 (Violet)
![]()
可見光譜圖 圖源:《色彩的秘密生活》
那么有趣的地方來了:
大家發現,粉紅色根本不存在于可見光譜上!
原因就在于如上文所說,可見光譜是“平滑過渡的漸變色帶”,而和粉紅色接近的紅色、藍色,正好處于可見光譜的兩端:一個波最長,一個波最短,它們根本就不可能相鄰。
就像一個蘋果不可能既“最大”又“最小”一樣,一種顏色怎么可能同時處于色譜的兩端呢?
所以理論上來說,我們肉眼根本識別不了粉紅色。
科學家們說:“粉紅色根本不存在”,指的是在物理學的單波長光譜上,找不到一個特定的波長來代表粉紅色。
那我們看到的粉色到底是什么?
當一束紅光(長波) 和一束藍光(短波) 同時進入眼睛,它們會強烈刺激“紅”和“藍”視錐細胞,但幾乎不刺激“綠”視錐細胞。
受到刺激的兩種視錐細胞向大腦發出信號請求破譯,我們的大腦接收到“代碼”后,發現無法和可見光譜對應,破譯是不可能破譯的。
為了應對這種情況,大腦會即興發揮。它會將可見光譜(通常是一條直線)彎曲成一個圓圈。這樣一來,藍色和紅色就挨在一起了。
![]()
如果把光譜強行扭成“環“狀,左邊斷裂處就是粉紅色 圖源:snexplores
也就是說,我們的大腦現在將可見光譜重塑為色輪,并彈出一片粉紅色,這就是我們最終看到的顏色。
![]()
幻覺、一切都是幻覺
紫色又咋了?
粉紅色似乎被正式確實為幻覺了,但問題還沒結束......
細心的你可能會發現,上面那張色輪的圖中,右邊也有缺失,而且也是藍波+紅波制造出的斷裂一環,那么,這缺的又是啥顏色呢?
![]()
沒錯,這缺失的就是茄子、葡萄、紫甘藍的代表性顏色:紫色(purple)。
![]()
圖源:snexplores
說到這你又雙叒可能糊涂了:不是......可見光譜里不是有紫色嗎?
![]()
可見光譜上的“紫色”,嚴格來說叫做紫羅蘭色(Violet),有著明確的波長,大約在380–450 納米之間,它是可見光譜上波長最短的一端。
當一束純Violet光(這兩種顏色在中文里是不做區分的,所以暫用用英文替代)進入我們的眼睛時,它會主要刺激視網膜上對短波最敏感的 S錐細胞,也就是對單一特定波長的短波藍光峰有反應。
![]()
從物理光譜角度上來說,紫羅蘭色更偏藍色 圖源:gophotonics
也許你了解過天文學中的“藍移”(Blueshift)現象:一個天體(如恒星、星系)發出的光波在向我們運動時,其波長會變短,從而使光譜的整體特征向藍色端移動——這里用“藍移”而不是“紫移”,其實也是更嚴謹的說法。
而我們日常說的紫色(Purple或Magenta),比如說茄子的顏色,實際上是比Violet 更鮮艷、更偏紅一些的。和粉紅色一樣,這種顏色也是大腦為紅藍混合光“發明”的顏色。
![]()
Violet與Purple顏色對比 圖源:Byjus
我們可以這么認為:
在Red——Violet之間存在的兩種顏色,其實都是大腦虛擬出來,用以“欺騙”我們的顏色。
![]()
圈出來的兩種顏色,其實都是假的 圖源:Byjus
最后話又說回來,我們眼睛看到的,從來不是世界的“本來面目”,而是大腦交給我們的一份用戶體驗報告。
波長是客觀的,但“顏色”本身就是光、眼睛和大腦之間合作的產物,也是大腦對波長信號的主觀詮釋,而非物體的固有屬性。
從這個意義上講,說我們眼中所有的顏色都是“虛擬出來的體驗”也不為過。
一只鳥、一條魚,或者一只螳螂蝦,看到的世界與我們的截然不同,誰的版本更“真實”?
或許沒有答案。
![]()
螳螂蝦擁有驚人的16種視錐細胞,它眼中的世界對我們來說,瑰麗得無法想象 圖源:theconversation
參考資料:
[1]https://www.snexplores.org/article/color-purple-exists-only-in-brain brain
[2]https://www.psychologytoday.com/au/blog/consciousness-and-beyond/202305/perception-reality-and-why-pink-doesnt-exist
[3] https://www.gophotonics.com/community/whai-is-violet-light
[3] https://byjus.com/physics/difference-between-violet-and-purple/
將“把科學帶回家”
不錯過每條有趣科學推文!
原創文章版權歸微信公眾號
“把科學帶回家”所有
轉載請聯系:bd@wanwuweb.com
凡本公眾號轉載、引用的文章 、圖片、音頻、視頻文件等資料的版權歸版權所有人所有,因此產生相關后果,由版權所有人、原始發布者和內容提供者承擔,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 關注我們,點亮在看,分享一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