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寶古村落是江南歷史文化名村,2008年,天寶古村被評為中國歷史文化名村。位于江西省宜豐縣境北23公里處,青山環繞,護城河環村而過,呈現出自然的船形地貌。
古村落范圍為天寶鄉辛會村、辛聯村部分范圍,規劃合稱天寶古村,面積約2.5平方公里,現有住戶2067戶,人口5803人。
![]()
古村內歷史遺存為明清建筑,最早建造年代可追溯到明代,現完好程度90%,建筑規模達80萬平方米。宜潭公路貫通村邊,武吉高速公路在村東有3公里之長,交通極其便利。
歷史沿革
三國東吳時在此設宜豐縣,至唐代四設縣治達245年之久,故稱“古宜豐治”。宋光宗元年1190年,墨莊始祖劉椿任大姑嶺巡檢遂家于此,繁衍后代,始建屋場至今815年,為宜豐現代最早、規模最大、較為完整的古村落。
古村建筑
劉氏宗祠
![]()
在古鎮的中心地帶有一個小廣場,廣場的正北面就是天寶古鎮著名的“劉氏宗祠”,“劉氏宗祠”很著名,這不僅因為劉家是天寶古鎮的最大家族,更因為這個劉氏家族在歷史上出了非常多的著名人物,明朝開國的最大功臣劉伯溫就是從這個大家族走出去的!
培根職業學校
此外,還有一幢創建于1919年的西式洋樓--培根職業學校,該校由墨莊堂劉氏中最早接受"五四"新思想的劉化成所創辦,是專門培養農業人才的職業院校,在全省也是獨此一家。
培根職業學校創辦初年,聘請的是當地名宿、留日學者劉天衢(劉師舜之父)擔任校長,劉己達(1938年曾任贛州行署專員)任教務主任,有職業教員10余人。所有教職員工,一體認同為農業培育專門人才的目標--"培養自食關吾分,根荒由來自爾成"--這副校門口的對聯,亦可視作校訓。教學相長、孜孜不倦,腦手并重,身體力行,學校因而聲名遠播。
![]()
走進古村,好像回到了過去。天寶村民依然生活在幾乎保留如初的古民居里。天寶千年古村自古就是人文之邦、文風興盛、名人官吏眾多,至今留有較多的附屬文物,如各代朝廷皇帝賜匾及愛國將領民族英雄林則徐親書所贈的"副魁匾",古陶瓷、古代生活用具,還有出土的商代銅饒(一級)、春秋鈕鐘(二級)、戰國劍,縣正堂磚等珍貴文物,以及在土地革命時期,紅軍在宜豐蘇區天寶古村內留下了許多墻頭革命標語。
劉氏名人
劉伯溫,公元1311-1375元,祖籍江西宜豐天寶,元朝元統元年(公元1333年)進士。曾任江西高安縣丞、江蘇儒學副提舉,不久棄官隱居。
![]()
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元)朱元璋征浙江,以上賓待之,聘至金除,陣時務十八策及滅元方略,元璋從其計,遂得天下。歷任太史令,御史中丞,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封誠意伯。四年(公元1371年)致仕,八年四月卒,年65歲,正德八年9公元1513年)追贈太師,謚"文成"。劉基知識淵博,精兵法韜略,天文地理,善書能文。著有《郁離子》、《春秋明經》、《覆甌集》、《寫情集》、《犁眉公集》、《劉文成全集》、《燒餅歌》等。
據文字記載,一個并不算很大的天寶古村,古時共出過10名進士、76名舉人和解元、11名武舉人、139名諸貢、178名恩賜頂戴。
江西第一古村
天寶古村有1800多年歷史,是古宜豐縣治所在地,文化底蘊深厚,曾以"東西南北門,前后兩條街,四十八條巷,四十八口井,四周竹城墻,四季馬蹄香"略大"會市"飲譽江南,有"小南京"之稱。
![]()
現保存有明清房屋141棟,其中重點保護的有22棟,古石板路總長7375米,古巷43條,古門樓23個,古井36眼,古橋9座,古牌匾25塊,歷史標語23條,圍徑2米以上的各類古樹46棵,古城墻一座,長1486米,護城河一條,長1631.6米,1919年建造的培根學校一所。天寶古村被專家譽為"江西第一古村"。
來源:天下劉家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