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吳坤諺
編輯| 吳先之
通常來說,一個新產品自誕生到被市場接受,會有一個冷啟動階段。互聯網常見在用戶側“跑馬圈地”再摸索商業化的業務大多如此,而騰訊是個例外。
基于微信龐雜的生態與流量,騰訊得以在許多新產品的推新中繞過“觸達”一環,直奔首個信任門檻。反過來看,不同用戶對某類型產品的信任基于認知,在市場已有相對成熟案例的時候,這一層薄膜亦可被輕松攻破。
后手,更多時候是自主選擇。如視頻號、元寶以及三年方才更新一個大版本的企業微信(下稱企微)。
![]()
8月20日,企微發布主打AI功能的5.0版本,后手入場協同辦公的AI大亂斗。早在此前,釘釘與飛書就AI與目前較成熟的表格應用形式斗了好幾個來回。或是處于差異化的考量,作為當下最受矚目的“明星”,被囊括在企微5.0更新里的表格不是主角。
這次企微掏出來的核心AI功能是智能搜索、智能機器人與智能總結。其本質是企微為用戶企業搭建的三個Agent,分別對應以下場景:模糊語義抓取企業內部信息、企業自主搭建業務Agent以及包含企業內外部的信息匯總BI。
前兩者之于協同辦公而言并不鮮見,唯有支持整合微信群聊的智能總結,是仰賴于微信的獨家優勢。表格方面,企微亦強調其是“市面上唯一能與微信打通的智能表格。”
三年過去,企微的核心依舊是連接,好比管理之于釘釘,信息流轉之于飛書。倘若僅以延續性的產品哲學來判斷,協同辦公似乎還是走不出均衡博弈的階段。
Agent落地的大型實踐
大模型持續演進,讓Agent在自主編排與工作流上重構人機交互。可在這個當口,Agent在to B領域的應用還是呈現趨同的情況。
企微5.0更新的智能搜索與開放API的智能機器人便是如此。某中型制造企業CIO張蒙(化名)認為,這是因為絕大多數市面上的Agent應用停留在淺層,只能打著“共創”的旗號讓客戶提出具體需求,再尋覓落地之法。
“互聯網對我們的認知太淺了,固資管理、供應鏈流程、良率分析這些流程,就算同類型企業都各不一樣”,他說,“我們在體量上比不上500強那些大客戶,就連提需求都需要排期”。
協同巨頭并非沒有捕捉到這一點,數年前的低代碼、以表格為代表的無代碼搭建流程應用以及還在演化中的API Agent,都是企服玩家嘗試在缺乏垂類認知情況下“逢迎”企業客戶的產物。
在這個背景下,協同的基礎產品需要標準化交付,自然沒法在Agent上“大跨步”。不過,產品趨同并不意味著戰略趨同,隨著企微5.0的更新,協同巨頭們“延續性”的產品恰好呈現出清晰的戰略分野,指向Agent落地的不同路徑。
數據是Agent在to B領域落地的核心挑戰。智能大搜只能覆蓋隨時間產生在協同平臺上的如群聊、文檔、會議記錄等結構化數據,這讓Agent的交付效果窄化為企業使用協同平臺時間的壘砌,還難以觸及更多隱秘的角落,如制造企業常見的口耳相傳“傳幫帶”、未被在協同平臺記錄的流程標準等。
![]()
大體上看,這些未被協同平臺乃至大模型所“學習”的,是波蘭尼提出的“隱性知識”,具有高度個體性、默會性的特征。于此,企微的做法是仰賴微信的“蔭蔽”,以及企微用戶與C端用戶高頻交互的特點,拓寬企業“采集”Agent數據的范圍。
以智能總結功能為例,如果不是支持匯總微信群聊信息,其功能與時下尚不成熟的Chat BI(智能問數)并無二致。張蒙提到,大廠銷售對他演示的相關應用在實際應用上停留在描述數據而非洞察分析,“還不如我們自己弄好圖表丟給大模型對話框”。
尤其是企微在過去多年來積累的零售、金融等領域企業客戶,他們相當一部分銷售業務實踐發生在微信群聊中。
同樣的,釘釘于日前發布的8.0版本也瞄準了一個隱性知識場景。其發布可磁吸手機的AI硬件DingTalk A1,便是針對口耳相傳的平臺外數據。
早期在文檔產品處于領先地位的飛書,其客戶早已被“調教”出記錄結構化文檔的習慣,短時間內暫無數據之虞。因而其成為最早推出內部知識問答Agent的協同平臺,在共創上也呈現出更強烈的集中化(零售消費企業)與銷售導向。
看似趨同的協同平臺AI化,本質上是基于不同場景的大型Agent落地實驗。而這場不對稱博弈的后續,將落在平臺的具體運營上。
“被集成”與“安裝工”
如何為Agent落地攫取更多數據之外,AI還為協同乃至企服帶來了另一個共識,是迭代銷售組織。
今年以來,賽道內數個玩家發起銷售組織變革,如釘釘于6月底宣布合作伙伴“三年后不分潤”,以及金山要求渠道商由單一銷售向“銷服續”的綜合服務轉型。一收一放,直指AI加速企服市場自傳統授權向持續訂閱的迭代。
在此過程中,企微亦不能置身事外——作為協同平臺中團隊規模最小的一家,其市場規模增長尤為依賴渠道銷售與服務商生態。
我們了解到,企微服務商大體分為兩類,分別是統稱ISV(獨立軟件開發商)的渠道服務商、應用服務商、行業服務商,以及微盟、微伴助手等和企業微信有投資合作關系的獨角獸公司。
后者在企微應用生態中占據更大比重,同時在銷售服務上也更偏向于自家產品;反倒是泛化的前者,是企微規模增長的主要動能。
一則對比是,釘釘方面于日前新版本發布會透露其包括渠道商在內的合作伙伴數量達6000家,而企微的合作伙伴數早在2021年便高達8萬家——ISV的統稱下,絕大多數企微服務商屬于為開放接口生態下的用戶提供第三方服務的公司。
打個不算恰當的比方,這些ISV就是某種層面上的“安裝工”。渠道之余的服務,是把企微這個“大彩電”安裝好,協助平臺產品在企業用戶側的交付。
某地企微服務商告訴光子星球,隨著企微方面提速商業化,推出獲客助手、標簽群發與用戶跟進等功能,他們(服務商)的生存空間越發狹窄。尤其是缺乏研發與產品基礎的區域服務商,不得不隨企業用戶需求展開諸如倒賣企微認證企業的行當。
“每每企微推出新功能,都有客戶來咨詢我這能不能打折”,某服務商表示,“我只能告訴他們,我們主做會話存檔,獲客助手、聯系人這些只能在企微后臺自行購買。”
這股在擴張時期頗為強勢的力量,正面臨著時代的汰換,平臺AI化加劇了這一進程。與此同時,企微的規模擴張也勢必受此影響。
公開數據顯示,企微2022年底至今新增真實活躍企業約200萬家;釘釘自2022年9月底至今新增活躍企業數300萬家。除了需要特別提到的“真實”前提外,渠道能力也是擴張效率的影響因素之一。
“我們還是聚焦做產品,做‘被集成’,別人買我們的標準產品去賣”,馬化騰早在2023年騰訊年會上對騰訊to B業務定了性。
![]()
于企微而言,“被集成”意味著許多功能與實踐依賴ISV提供的生態服務實現。企微與服務商間競合博弈,逐漸開始影響其“距離地面的最后一公里”,進而拖慢平臺Agent自通用走向泛化的進程。
一次誑語
組織角度或是業務角度,協同三巨頭中的企微都只是騰訊整套to B體系中的一個切片。“被集成”指代的不止企微與外部服務商的關系,還有企微與騰訊云的關系。
眾所周知,企微本身只是提供連接微信的IM+OA平臺,在此之上的“進階”功能則來源于內外部的生態補充,如騰訊云推出的騰訊文檔、騰訊會議與騰訊電子簽等。企微是騰訊云系列SaaS產品的一個入口,但這些產品卻不綁定企微,更多由渠道伙伴銷售。
2024年初,騰訊云方面在產業合作伙伴大會上表示騰訊會議90%的售賣通過合作伙伴完成,同時宣布將逐步釋放30%騰訊系SaaS產品的直銷客戶給渠道伙伴,以緩解渠道與直銷間的沖突。
即便企微被包含在該口徑中,也足以看出兩者在渠道建設上“同窗不同命”。有趣的是,企微方面亦在相同時間節點,在一場內部交流會中宣稱“企業微信有信心今年在三大家中率先實現盈利”,以至于在過去一年多時間內基于連接微信猛做收入。
需要指出的是,連接微信的“外部聯系人”功能,自企服行業角度看是其作為協同平臺獨特的基礎功能,不具備服務深度,而是生態紅利。
騰訊最新發布財報顯示,截至2025年第二季度,騰訊金融科技及企業服務業務收入達555億元,同比增長10%,其中企業服務收入增速加快,主要得益于企業客戶對AI相關服務的需求增加,包括GPU租賃和模型API使用等。
![]()
公開口徑看,企微似乎沒能達成盈利指引。結合其與騰訊云間的被集成與集成的關系,原因可能是在創收上讓步于騰訊云的渠道建設。
集團內業務各有優先級,企微讓步于云并不算奇怪。只是其作為微信在B端的延伸,享盡連接紅利的同時也不具備另外兩大家一般的獨立性。
組織上,企微團隊隸屬于WXG(微信事業群)。業務上,近年來加速發展電商的視頻號,直至年中方才開放微信小店綁定企業微信,且僅支持分享商品而無法全域帶貨;另一方面,三年磨一劍的Agent被塑造成項目管理與組織提效的工具,卻很可能是為微信做“嫁衣”。
騰訊總裁劉熾平表示,騰訊正在為微信打造Agent,使它成為每位微信用戶的個性化私人助理。搶先微信一步試跑,并以囊括群聊、企微與個微對話消息智能處理的企微,基本稱得上是微信嵌入Agent之前的試驗場
企微在過去一年里完成了12次版本迭代,上線了1700多個功能更新。這意味著,其在保障高強度產品迭代的同時,還肩負盈利、私有化交付與Agent落地探索的壓力。據去年的官方口徑,企微團隊規模為三大家中最小,僅500人-700人。
To C互聯網起家的騰訊,在人效追求下走上”被集成“道路。處在云和微信的夾縫間的企微,除了不賺辛苦錢,似乎沒有其他選擇。
微信號|TMTweb
公眾號|光子星球
別忘了掃碼關注我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