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27歲就腿部中彈致殘的年輕人,30歲還是單身,這在當時的延安,幾乎是不可能找到對象的,可朱琦偏偏找到了。
關鍵人物是賀龍,這位脾氣火爆的元帥直接拍桌子:"今天不同意也得同意,朱琦哪不比你好?馬上結婚!"一張紙條,成就了一段佳話。
![]()
戰火中的殘疾與情感困境
1943年的太行山區。
槍聲響起,朱琦倒下了。
![]()
子彈穿透他的左腿,鮮血瞬間染紅了軍裝,戰友們冒著炮火把他拖回陣地,軍醫檢查后搖了搖頭。這條腿保住了,但再也不能正常走路了。
朱琦那年27歲。
從中央黨校畢業后,他主動申請到華北抗日前線,父親朱德說過一句話:"總指揮的兒子不去前線,誰去前線?"朱琦記住了這句話,在太行山打了整整5年仗。
現在,他成了殘疾人。
延安的醫生很直接:"甲等殘廢,不能再上戰場。"朱琦被調回延安,安排在抗大七分校當隊列科長,一個教隊列的殘疾軍官,這聽起來就很諷刺。
更諷刺的是婚姻。
27歲殘疾,在延安這地方,基本等于打光棍,女同志們都很現實,誰愿意嫁給一個瘸子?哪怕他是朱德的兒子。
![]()
朱琦心里明白,也不怪任何人,戰爭就是這樣殘酷,它奪走你的腿,也奪走你的愛情。
直到他遇見趙力平。
趙力平是河北定縣人,1944年來到抗大七分校工作,她見到朱琦的第一印象是這個人走路一瘸一拐,但說話做事很踏實。
抗大七分校校長彭紹輝看出了端倪,他找到趙力平談話:"你覺得朱琦這個人怎么樣?"
趙力平愣住了。
她當然知道朱琦是誰的兒子,正因為知道,她更不敢有什么想法。一個河北農村女孩,怎么敢想著嫁給朱德的兒子?
![]()
"我覺得朱琦同志工作很認真。"趙力平回答得很官方。
彭紹輝笑了:"我不是問工作,是問人。"
趙力平臉紅了,低下頭不說話。
彭紹輝明白了,這姑娘心里有朱琦,就是不敢承認。
![]()
康克清的關懷與賀龍的強勢做媒
康克清聽說這事后,專門找到趙力平。
"小趙,朱琦這個人我了解,他不會因為自己是誰的兒子就擺架子。"康克清的話很溫和,"你要是真喜歡他,就不要想那么多。"
![]()
趙力平還是猶豫,她怕別人說閑話,說她是為了攀高枝。
康克清看出了她的心思:"我當年也是普通的紅軍戰士,現在不也成了朱軍長的妻子?"這話說得很實在。
康克清決定找個更有說服力的人來幫忙,她想到了賀龍。
賀龍這個人最喜歡管別人的婚姻大事,在延安,他已經撮合了好幾對年輕人。康克清找到他:"賀老總,朱琦和趙力平這事,你得幫幫忙。"
賀龍一聽就來了興趣:"這小子30歲了還沒娶媳婦?這可不行!"
他把趙力平叫來談話。
賀龍說話從來不繞彎子:"小趙,咱們快進張家口了,你們兩個的事定下來,定下來我們就進張家口了。"
![]()
趙力平想推脫,賀龍卻不給她機會:"不結也得結,結也得結,同意不同意?什么時候結?"
這哪里是商量,分明是命令。
賀龍越說越激動:"我是司令員,我說了算,我簽字,說結婚你們就算結婚了。"
說著,他拍了拍桌子:"怎么還沒同意,還等什么?今天不同意也得同意,朱琦哪不比你好?馬上結婚!"
趙力平被這架勢震住了,賀龍這個人,打仗的時候敢跟日本鬼子拼命,做媒的時候也是這么霸氣。
賀龍直接拿起筆寫了一張條子:"批準朱琦同志與趙力平同志結婚。"
![]()
寫完后,他邊簽字邊說:"這是你同意的,可別說我逼你的,我沒逼你。"
條子寫好,交給了政治部,這就是朱琦和趙力平的結婚證書。
趙力平拿著這張紙條,哭笑不得,她還沒來得及考慮清楚,就被賀龍給"強制"訂婚了。
![]()
1946年的戰地婚禮與新婚生活
1946年3月23日,豐鎮。
這是一場戰地婚禮。
![]()
晉綏軍區司令部的人都來了,擺了五六桌,三十多個人,沒有花車,沒有婚紗,新娘穿著軍裝,新郎拄著拐杖。
賀龍親自主持婚禮。
他叼著煙斗,瞇著眼睛說:"今天這個婚禮,我賀龍做主,朱琦是個好小子,趙力平是個好姑娘,他們能在一起,是我的功勞。"
臺下的人都笑了,賀龍這個人,做什么事都要邀功。
婚禮很簡單,沒有什么儀式,就是賀龍講了幾句話,大家吃了頓飯。
吃完飯,賀龍滿意地說:"我的任務完成了。"
這時候,朱琦已經30歲,趙力平20歲。一個殘疾軍官,一個農村姑娘,在戰火紛飛的年代結成夫妻。
新婚夫婦沒有蜜月,戰爭年代哪有蜜月可言?第二天,他們就要隨部隊轉移。
![]()
朱德和康克清還在延安,收到兒子結婚的消息后很高興。朱德專門寫信祝賀,信很短,只有一句話:"好好過日子。"
1947年,朱琦夫婦跟隨部隊來到河北阜平搞土改,趙力平懷了第一個孩子,可孩子出生三天就夭折了。
戰爭年代的醫療條件太差,趙力平產后沒有得到很好的護理,孩子又營養不良,三天后,這個小生命就離開了人世。
朱琦抱著死去的孩子,一句話也說不出來,他已經失去了雙腿的健康,現在又失去了第一個孩子。
趙力平哭得昏了過去,她怪自己沒有保護好孩子。
為了不讓朱德和康克清擔心,他們沒有把這個消息告訴兩位老人。
1948年,土改結束,朱琦夫婦來到西柏坡,第一次見到了朱德和康克清。
![]()
朱德穿著一件褪了色的舊軍裝,見到兒媳婦很高興。康克清更是拉著趙力平的手不放:"以后就是一家人了,有什么困難就說。"
趙力平這才真正感受到了家的溫暖,她原以為朱德會很威嚴,沒想到老人家這么平易近人。
康克清悄悄對她說:"你們早點要個孩子吧,爹爹喜歡孩子。"
趙力平心里一陣酸楚,她和朱琦已經失去了第一個孩子,這件事至今不敢告訴兩位老人。
![]()
從軍官到火車司機的人生轉折
1948年,鐵道部需要人,朱琦申請調到石家莊鐵路局。
朱德聽說后,專門找兒子談話:"你一直在部隊工作,不懂技術,調到鐵路局以后,不能當領導搞管理,要從頭學起。"
![]()
這話說得很重,朱琦當時已經是團級干部,按理說調到地方應該安排個不錯的職位,朱德卻要求兒子從最底層做起。
朱琦明白父親的用意,在那個年代,很多高級干部的子女都想著走捷徑,朱德不想讓兒子也變成這樣。
1948年冬天,朱琦來到石家莊鐵路局機務段,當了一名練習生。
32歲的團級軍官,拄著拐杖學開火車,這在當時的石家莊鐵路局,絕對是個新聞。
朱琦從練習生開始,一步步往上爬,先當司爐,燒鍋爐。一天下來,全身都是煤灰,他的腿本來就不好,站一天更是疼得厲害。
同事們開始不知道他的身份,只當他是個普通的復員軍人,朱琦也從來不主動說自己是誰的兒子。
![]()
朱琦
三年后,朱琦當上了副司機,又過了兩年,終于當上了正式司機。
一個朱德的兒子,用了五年時間學會開火車,這在當時絕對是個勵志故事。
1952年,朱琦調到天津鐵路局,從此,他在天津定居,一待就是20多年。
有一次,朱琦開火車從北戴河回天津,火車剛到站,就有人通知他:"朱琦同志,首長請你立即到車廂里去一趟。"
朱琦不知道是哪位首長,來不及換衣服就趕過去,那時候開的是蒸汽機車,燒煤,朱琦手上臉上都是黑的。
他坐在雪白的沙發上,把沙發套都坐黑了。
門開了,朱德走了進來。
朱琦這才知道,他今天開的火車載的首長原來是自己的父親。
![]()
朱德看著滿身煤灰的兒子,心里既心疼又欣慰,心疼的是兒子的工作這么辛苦,欣慰的是兒子沒有依靠自己的關系走捷徑。
"開火車辛苦嗎?"朱德問。
"不辛苦,我喜歡這個工作。"朱琦回答。
朱德點了點頭,沒有再說什么。
1950年,趙力平生了第二個孩子,朱德給孫子起名叫"援朝"。這時候正值抗美援朝戰爭,朱德希望孫子將來也能保家衛國。
1951年,老二朱和平出生。1954年,女兒朱新華出生。朱琦終于有了自己的孩子,生活也逐漸安定下來。
時間來到了1974年6月10日。
![]()
這天是星期一,趙力平像往常一樣上班去了,朱琦在家和一位老同志聊天,突然感到胸口疼痛。
還沒等趙力平趕回家,朱琦就去世了,心臟病突發,沒有留下一句遺言。
朱琦去世的消息,朱德直到10天后才知道。
6月20日,康克清和趙力平來到朱德面前,康克清小心翼翼地說:"朱琦病倒搶救無效走了,追悼會都辦好了,孩子們想回來看看你......"
88歲的朱德聽到這個消息,在客廳里來回踱步,沉默了很久。
最后,他哽咽著說:"開始不告訴我,你們這樣不對,我就這么一個兒子,這么年輕就走了,很可惜。他上過中央黨校,受過高等教育,走得這么早,太可惜了。"
朱琦走的時候,年僅58歲。
![]()
他的一生,從27歲腿部致殘,到30歲結婚,再到58歲去世,平凡而不平凡。
說平凡,是因為他大半輩子就是個普通的火車司機;說不平凡,是因為他是朱德的兒子,卻從來沒有依靠父親的關系獲得任何特殊待遇。
賀龍那句"今天不同意也得同意",不僅成就了朱琦的愛情,也成就了一個時代的佳話。
參考資料: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朱德兒媳趙力平口述:爹爹曾與董必武比長壽》
人民網黨史頻道:《朱琦去世后10天,88歲的朱德才被告知》
新華網:《朱德家風:嚴格要求子女,從不搞特殊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