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這個節日起源于牛郎織女的傳說,傳說七夕這天牛郎和織女會踩著鵲橋相會,又稱乞巧節和女兒節,也被人稱為中國的情人節。
但今年七夕一點聲響都沒有,就這樣靜悄悄的來了,安靜的有點反常,當然不止七夕,2月14日的情人節同樣也是靜悄悄的來,靜悄悄的走,情人節越來越沒有氛圍了。
七夕靜悄悄背后,有幾個反常。
其一是,發紅包的氛圍越來越淡,發的人不情愿,收的人也不想收了。這在中年人的生活里,似乎成為一種日常。不少80、90后,結婚之后,多了柴米油鹽,少了風花雪月,在生活的重壓下,愛情的浪漫情懷被逐漸消磨。
而且現在很多人對于情人節收發紅包數額與在對方心目中的價值綁定在一起,變味了。“七夕紅包不要收,也不要發。”有博主表示,很多時候,人們都把紅包收發金額看成了自己在對方心目中的分量,今年發了,以后每年都得發,214、520、七夕都得發。紅包有時候沒有成為男女感情增溫的潤滑劑,反而成了破壞者。
![]()
另一方面,過去很多年,圣誕節、214情人節、520、七夕,發紅包漸漸成了一種男人們的一種例行公事,但在今天,發的人不情愿,收的人也不開心。一方面一年好幾個情人節,每到節日就發,錢包扛不住,有些夫妻之間,認為也沒有必要。
![]()
其次,這種過程不再被認為是一種浪漫,而是一種被認為強制性的必需,而女方認為每到過節就一個520紅包,沒有禮物,沒有浪漫與驚喜,非常敷衍了事,收也不想收了。
在今天的物質時代,取悅對方越來越難,逃避情人節成為不少人的一種心態。
這就帶動了第二個反常:七夕不發朋友圈,不過情人節
于是,七夕不發朋友圈、裝作不知道,不過情人節成為不少人的一種默契。
![]()
“千萬不要過,對不管什么關系都不要過情人節。”知名情感大V校長成雙文化表示,“不要聽什么愛情需要儀式感這種鬼話,真正的愛情,只需要有陪伴就好,所謂儀式感,就是對對方剝削壓迫,你給了也沒用。前幾年,你發紅包送禮物,現在她人呢?早消失了吧。等你沒錢生病吃不上飯的那天,你會后悔死,收起你那犯賤的手,留點錢給你自己。”
![]()
而這句話,也成為不少網友認同的心聲。
![]()
而在今年,還有一個新現象,就是調侃七夕情人節。
在微博小紅書抖音等平臺,不少人在發:今日朋友圈文案應該怎么發才會顯得深情有文采,但事實是,今年的七夕,自我調侃、土味逗樂的情人節的文案卻在悄悄流行,比如“今年情人節怎么過,我VIP直接跳過。”、“我乃社會主義接班人,豈能兒女情長。”、“別人:親親抱抱,本人:好的收到。”
![]()
而從筆者的觀察來看,不同于過往七夕朋友圈曬出禮物與轉賬紅包,今年七夕大家曬自己給自己的祝福,自己犒勞自己的禮物。
這本身意味著,現在的氛圍變了,在去年,微信送禮物功能被推出的時候,不少人認為,撈女的天塌了,微信電商有戲了,但如今的情況來看,微信趕了晚集,現在大家都清醒了,也疲了,不流行在七夕等情人節日送禮物了。
其三,七夕不是情人節開始被認同了
在過去,七夕等于中國情人節,是毋庸置疑的,但在今年,人們為了不過情人節,開始深挖七夕到底是不是情人節。有人看了歷史之后得出結論,七夕也就是乞巧節是女孩子們的事業節,引發廣泛認同。
![]()
根據《西京雜記》里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于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當時長安城里的女子會在七月初七夜晚,擺上瓜果,穿針乞巧,祈求靈巧的心思與巧手,讓女性以“技藝”作為價值來源被認可,而不是依附于男性。
![]()
關于這一點,國內權威媒體也認為:古代七夕不是情人節,主要是乞巧、許愿的節日,相當于一個大型的女子祈福的節日。
![]()
因此,猶如過去“端午快樂”被“端午安康”重新定義,在今年,七夕不是情人節也開始被部分人認可。人們開始反省,現在的七夕,在商家營銷的推波助瀾之下,被過偏了,大部分節日都過成了送禮送紅包的節日,這是七夕、214等節日越過越蕭條的重要原因。
今年七夕的反常背后,背后隱藏著今天人們對節日習俗的消費觀與價值觀的改變,過去收發禮物與紅包的習俗漸漸喪失了公共話語權。愛情過于與物質金錢綁定,最終會被金錢反噬,回歸節日本來的文化風俗與面貌,才能讓我們的節日傳承更有文化價值與意義,才能讓節日賦予我們快樂,而不是成為我們壓力的來源。
作者:王新喜 TMT資深評論人 本文未經許可謝絕轉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