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茶友催更霸王茶姬
文/劉宇翔
編輯/王芳潔
“警鐘為誰而鳴?”央視發出詰問的兩天后,有人還能用3塊錢點到了一碗牛肉飯,有人29元減19元買到了一整條全麥面包,顯然,外賣戰爭還在暗地里持續著。
仿佛一夜之間,所有平臺都失去了忠實客戶。對品牌的認可、對服務的買賬,這些都統統不重要了,比價成了唯一的消費基操。
這幾個月,補貼龍卷風將整個餐飲行業卷了起來,補貼催生的非理性消費,也讓茶飲品牌們享受了短暫的“去庫存”時光,但是慢慢地,事情也變得不對起來。戰況最激烈時,各大茶飲品牌門店常見的場景是忙得腳不沾地的店員,以及店外拼命催單的一眾外賣員,“交通擁堵”讓一些茶飲品牌無法交付,價格是有折扣了,但體驗也大打折扣。
所以,即便對于那些業績數據看似高歌猛進的茶飲品牌,資本市場還是用了更謹慎的態度。因為只要躬身入局,在拋出最后一塊籌碼前,沒有人敢先喊停。
除非,它沒有跟莊。目前來看,在消費市場當中,中高端的茶飲和咖啡品牌參與外賣大戰的程度,低于低端品牌,例如咖啡行業的星巴克、% Arabica,茶飲行業的霸王茶姬等。
不過,從結果來看,中高端飲品雖然沒有乘機多收“奶茶稅”,但也不會因此錯過什么。
8月29日晚間,霸王茶姬發布2025年第二季度財報。財報顯示,當季實現總凈收入33.319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0.2%;全球GMV達81.031億元,同比增長15.5%。海外市場GMV達2.352億元,同比大漲77.4%。全球門店規模達到7038家。
一個更值得關注的數據維度是毛利率。今年上半年,絕大部分上市茶飲品牌的毛利率都出現了同比下調,這說明大家在以價換量的同時,犧牲了利潤。但霸王茶姬的毛利率還在提高,已至53.9%,而行業水平基本都在30%左右。
這個對比是很重要的,它意味著有人想要今天贏,也有人想要明天贏。
01
這個世界上,所有事情都是有利就有弊。
8月7日,外賣大戰逐漸進入尾聲時,立信咨詢針對高線城市的外賣高頻消費者,進行了一次專項問卷調研(以下簡稱“調研”)。調研得出的結論,并不令人意外:雖然外賣大戰短期刺激了外賣訂單增長,但外賣價格戰強化了低價消費心智,行業價格錨點會被拉低,包括茶飲品牌在內的商家的利潤也進一步收縮。
價格戰對品牌的殺傷力同樣巨大,消費者對參戰品牌的“廉價消費”心智被進一步強化。道理也簡單:既然可以幾塊錢乃至零元購就能買到,那么為什么要接受原來的價格呢?既然你可以幾塊錢或者零元購甩賣,說明你的產品就只值這個價,或者說連你都認為自己只值這個價。
另一個危險信號是:僅有15%的被調查者會在外賣價格回升后,仍然選擇購買原來的商品。也就是說,一旦補貼退坡外賣價格回到原來的水平,不但被低價吸引來的消費者甚至原來的客群,也會面臨流失風險。
這對于商家來說,絕不是好消息。
降價容易,回價難。平臺手里的彈藥終歸是有限的,等待平臺收足了流量,打不下去了,停止補貼,消費者對參戰品牌的認知可能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被固化,不愿再接受原來的價格。這時候,茶飲品牌的大麻煩就來了:是犧牲掉利潤,自己補貼;還是訂單下滑,門店虧損呢?
因為中國茶飲品牌基本都采取加盟模式,加盟商以個體經營戶為主,他們不具備綜觀全局的能力,也沒有太大抗風險能力,很多小加盟商甚至傾盡老本開家店維系生活。如若被突如其來的大戰裹挾,因不可預期的單量影響了他們的經營決策,頭腦一熱,多招人,猛進貨,一旦單量回落,它們將迎來第一波沖擊波。
此外,前期外源性刺激下,為了完成訂單,一些茶飲品牌多少囤積了水果、咖啡,或者與供應商簽訂了加量訂單。咖啡倒還好,而水果不禁放,到時候是退單,還是降價促銷,還是任其腐爛,都是損失。
黑色幽默的是,很多茶飲品牌們此前斥巨資、花費無數精力打造的品牌定位、調性,現在卻自己花錢參與打下來。但這也并不能全怪它們,畢竟它們在平臺面前是沒有什么議價能力,不參與就意味著被限流,而參與了雖能帶來更多訂單,但客單價卻很低,門店賺不到錢。
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研究員黃浩認為,補貼大戰帶來的低價競爭打破了原有的競爭平衡,帶來價格體系的混亂,其終究無法實現多方共贏,更無法達到“促進消費、實體受益”的良性目標。
星巴克、霸王茶姬之所以都不怎么卷入這場外賣三國殺,正是明白了品牌的價值。要建立它,很難,但要毀掉它卻很容易,只需要無限度地犧牲長遠以獲取短期流量。
如果消費者是因低價而來,也會因更別家更低價格而去,單純靠價格并沒法構筑堅實的品牌護城河。說到底,中國人喝茶比喝咖啡的時間長很多,今天我們選擇早起一杯美式咖啡,那是因為市場上沒有提供新式好茶的產品。
據說,在此次外賣大戰當中,霸王茶姬堅持三個原則:堅決不盲目跟風卷入價格戰;堅持高價值品牌戰略;通過技術創新和精細化運營提升優化運營效率。
坦率說,很多茶飲品牌拋開苦心經營的品牌、價格體系主動、被動卷入價格戰,不能說不理解,只能說確實都挺不容易,因為沖量拿個短期業績也是充滿誘惑的,你不做,其他人會做。
這何嘗不是“囚徒困境”呢。
02
從長遠來看,外賣大戰對于茶飲行業的沖擊,恐怕還不止在價格體系上,其產品,供應鏈和會員體系的建設節奏,都將受到深遠的影響。
蜜雪冰城這類的工業化奶茶單算,以霸王茶姬為例的高端茶飲,其主要原材料是奶和茶葉,都是農產品,這類供應鏈建設則更需要保持穩定的節奏,歷史上因為終端爆炒,導致農產品產量激增,最終價格暴跌,谷賤傷農的案例比比皆是。并且,短期大量擴產,也會導致農產品質量不穩定,影響產品質量和口碑。
所以,任何一家以農產品為原料的企業,都已經將最高的關注度給到供應鏈,遺憾的是,營銷大戰往往會吸引到企業的全部火力,讓所有人都“殺紅眼”,忘記了自己從哪里出發。
顯然,霸王茶姬還很冷靜,在外賣大戰正酣時,其創始人張俊杰決定,于今年下半年全面啟動核心原料的升級計劃,涵蓋茶葉、奶源、糖漿等所有關鍵原料品類。
關鍵供應鏈的升級實際上更早就開始了。4月30日,霸王茶姬與中茶公司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就原料供應、技術共研、全球市場拓展、產業標準制定等方面達成戰略合作。中茶公司隸屬中糧集團,是中國茶葉市場占有率排第一的龍頭企業,也是中國唯一布局全產業鏈,經營全品類茶葉的企業。
其實此前,中茶公司就已經和霸王茶姬展開了密切合作。自2024年第四季度以來,中茶公司已為霸王茶姬穩定供應了數百噸原葉茶,并幫助其進行產品的區域測試。因為兩家都是想認真做茶,中茶公司推動了六堡茶快速陳化工藝、滇紅智能化萎凋發酵系統、莉花茶低溫窨制技術等落地投產,霸王茶姬則在產品、制茶工藝創新下了不少功夫。
中國是茶的故鄉,幅員廣袤,土壤、氣候多樣性,在一代代辛勤的茶農培育下,種植出全世界品種最多、質量最好的茶,不同地區又有獨特的制茶工藝,紅茶、綠茶、白茶、黑茶等等,應有盡有。深度挖掘特色茶品,通過現代化工藝做出高品質現制茶,才是實現產品與消費忠誠度正向循環的路。
這個正向循環一旦建立,會像流水一樣,滔滔不絕,例如霸王茶姬現在不僅有超級單品“伯牙絕選“,二季度推出的新品“ 一騎紅塵”的表現也非常亮眼,同時限定回歸的“夏夢玫瓏”也廣受歡迎,登上本季度最受歡迎單品榜單的前列。
在小紅書一個霸王茶姬新品的帖子評論區,很多人在刷“晴山棲谷回來求你了”、“還我金烏扶搖”“青沫觀音還會再上嗎?”
這種盛況,你在泡泡瑪特的帖子下面也能看到。有意思的是,泡泡瑪特最核心的能力就是能不斷打造超級單品以及限定款。
霸王茶姬也在構建這種能力。4月以來,霸王茶姬在部分國內的區域市場開始推出限定產品系列,包括江蘇的“萬象碧螺”,浙江的“風荷曲苑”,廣東的“赤霞躍金”、“浮光映橘柚”,此外,在貴州、四川、西藏也都推出了限定新品,同步發售的區域非遺文創周邊,基本一貨難求。
在小紅書等社交媒體上,用戶們期待著霸王茶姬上架他們的心頭愛,分享新品口味。事實證明,消費者不只會為低價買單,更會為好產品買單,也為尊重本地文化為本地做貢獻的品牌買單。中國人喝了千年的茶的舌尖味蕾是能品嘗出好茶,也會對好喝的茶念念不忘。
愛屋及烏的是,在小紅書上,霸王茶姬的限定周邊已經成為“社交貨幣”,文化成為品牌的“情感錨點”。
這使得,霸王茶姬霸王茶姬全球門店規模達到7038家,注冊會員數突破2億大關,季度凈增1455萬,同比增長42.7%,二季度,73.9%的小程序訂單來自下單兩次及以上的注冊客戶。
03
企業經營是一場馬拉松,最終落在規模、品牌、效益三個方面。今天,外賣大戰的喧囂帶來的單量,最終會因為補貼退坡而消失。
人民日報在2022 年就指出,品牌建設事關高質量發展,是一項長期性、戰略性任務,也是一項系統工程。
以大疆、泡泡瑪特、比亞迪等新中國品牌在海外的高速增長,不再靠價格戰,而是靠技術+品牌。唯有創造一種新生活方式,建立強勢的品牌才能打開海外市場,改變人們對中國品牌的認知。
全世界有20 多億人喝茶,所要做的不是培養消費習慣,而是培養消費品味。不止中國,很多國家都有其自豪的文化以及好茶,要真正出海,就需要用現代技術融合當地特色。能力是可以復制的,如果能在中國本土挖掘出好茶、做出好茶、講好故事,這套方法論、打法同樣也能復制到海外。
今年4月,霸王茶姬在東南亞推出的“谷香焙茶”(Hojicha Genmai Milk Tea)成為現象級爆款,獲得消費者追捧,特別是在馬來西亞市場,產品上市兩周內主要城市即告售罄,助力品牌榮登東南亞茶飲品牌聲量榜榜首。
尊重當地文化,也是打開發達國家市場的方式,霸王茶姬與大英圖書館聯名的伯爵茶系列(Earl Grey series),直接促進了強勁的購買力,推動新加坡市場在活動期間的銷售杯量實現了可觀增長。
二季度,霸王茶姬馬來西亞178家門店盈利能力超預期;新加坡門店二季度日均銷量穩定在1500杯以上,單店盈利模型持續優化。其他海外市場同樣表現突出:4月開業活動期間,印尼市場共吸引了約3.5萬名新會員,泰國門店開業三日新增會員約1.5萬。支撐這些成果的,是霸王茶姬構建的本土化團隊,以及本地化產品。
與東南亞市場不同,霸王茶姬北美市場的開拓經歷了更長的準備時間,步伐更加穩健謹慎。今年5月11日,霸王茶姬北美首店正式開業,門店位于美國洛杉磯人氣商場Westfield Century City,首店開業當天銷售杯數超過5000杯,其代表的與咖啡全然不同的生活方式,吸引了不少當地消費者到店消費,至今仍維持日均售出1000杯的水平。
分析師電話會上,張俊杰首次公布了全新的北美核心管理陣容:任命Emily Chang為北美首席商務官,她曾擔任麥肯世界集團中國區CEO、星巴克中國首席市場官、洲際酒店集團首席商務官。同時任命Aaron Harris擔任北美首席發展官,他曾在Dutch Bros Coffee(荷蘭兄弟咖啡)擔任高級開發副總裁。他們跨行業經驗以及連鎖商業運營背景,將加快霸王茶姬拓展北美市場,今年8月,霸王茶姬美國第二家門店已開始試營業。
一個品牌要對用戶好,也要對客戶(加盟商)好,還要對生態伙伴好(供應鏈),以此才能形成正循環,構建起長期運轉的增長飛輪。
張俊杰認為,中國企業正在經歷從“中國制造”到“中國品牌”的發展階段,價格戰可能短期吸引消費行為,但長期來看不符合品質生活、高質量發展的路徑。
品質生活、高質量發展的路徑,很難,很不容易,否則同樣巨大的咖啡市場,僅有星巴克能率先跑出來。但跑出來的回報也是巨大的。星巴克以1.6 倍的門店數量,獲得最大對手7.7倍的年營收,以及約10倍的市值。
這就是建立在優質供應鏈、產品、品牌、用戶心智上的溢價。
當下新茶飲市場已經進入精耕細作的階段,當市場教育完成后,消費者對口感、品質與特色會更挑剔,競爭已從門店數量、價格力轉向產品力、差異化,區域食材、文化元素和供應鏈在地化。
回頭再看這次奶茶狂歡,它來得很像酒吧里的搖鈴傳統,有人喝高了就會去搖,然后請全場喝酒。
但是Happy hour過后,大家只會為喝到一杯便宜酒而高興幾分鐘,至于那個喝高的人,除了幾句吹噓,其他一無所獲,沒人對他有印象。
所以請記住,不要在上頭的時候“搖鈴”,警鐘會響。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