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九碼頭》(共三冊)
![]()
![]()
- 多維透視、人文底蘊、文學地理三重視閾下的
宜昌碼頭文化的展現 -
書名: 《九碼頭》(共三冊)
作者:張永久,曹大明,馮漢斌,唐普,李虎,趙志滿,等
出版: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
ISBN:978-7-5772-1728-4
定價:333.00元
《九碼頭》全書包括三大部分的內容:歷史卷、社會卷、文藝卷。《九碼頭》從三個方面來囊括九碼頭的發展和變遷,具有一定史學價值和文學價值;站在整個長江流域和世界水文化的高度來謀局布篇;全領域,囊括文史、非遺、工業、商業、文學、藝術等各個門類;收集文學藝術作品,突顯美學高度。本書以紀實與文藝相結合、文字與圖片相結合、歷史與未來相結合的形式,構成本書的基本主調。九碼頭是宜昌市著名的城市地標和對外窗口,也是市民耳熟能詳的伍家崗區域的老街區,它既是物流的碼頭,也是市場的碼頭;即是商業的碼頭,也是文學的碼頭;既是市民的碼頭,也是旅客的碼頭;既是歷史的碼頭,也是當代的碼頭。它承載了數代宜昌人的美好記憶,也見證了近百年特別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的宜昌的滄桑變幻,可以說,每位老宜昌人,都有自己心目中九碼頭的模樣。在此大背景下,以講述九碼頭的歷史、挖掘九碼頭的記憶、留住九碼頭的根脈為宗旨,編纂出版《九碼頭》一書,意義自不待言。
書評(一)
《九碼頭》:一部多維透視宜昌碼頭文化的厚重叢書(節選)
鄧瑩輝 三峽大學文學與傳媒學院
宜昌古稱“夷陵”,因“水至此而夷、山至此而陵”得名,清朝時改稱“宜昌”,取“宜于昌盛”之意。而九碼頭,宛如一顆鑲嵌在長江之畔的明珠,不僅是位于宜昌市伍家崗區勝利一路江岸的一座具體的碼頭,而且是宜昌人民的歷史記憶符號和精神情感寄托,更是宜昌城市記憶的核心樞紐。它見證了宜昌從古老的水運重鎮到現代都市的滄桑巨變,承載著數代宜昌人的情感與故事。
一、《九碼頭·歷史卷》:追溯九碼頭歲月的足跡
本卷共分六章,以九碼頭為中心,分別從古代宜昌的水運與碼頭、宜昌開埠與沿江碼頭的初步建設、動亂時局下的宜昌碼頭、九碼頭的崛起、面向未來的九碼頭、九碼頭的文化遺產等方面敘述宜昌市伍家崗區碼頭的淵源、興建、繁榮和轉型的歷史,描繪以碼頭為生的碼頭工人的生活、豐富多彩的碼頭文化和沿江街區的發展情況,梳理碼頭文化留下的豐富文化遺產,講述在九碼頭奮斗過的歷史人物的事跡。
二、《九碼頭·社會卷》:解讀宜昌發展的密碼
本卷是一部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史的重要文史專著。作者以敏銳的學術眼光和詳實的數據支持,采用長篇歷史文化隨筆的形式,敘述湖北省宜昌市伍家崗區九碼頭地域近百年的經濟社會發展史,挖掘九碼頭近現代經濟社會形態史,九碼頭的雛形與宜昌港的新生史,重點記述國家三線建設、工業黃金時代對伍家崗區的崛起產生的影響。研究九碼頭經濟社會在不同時期對市民生活產生的變化及規律。旨在拓寬讀者的歷史視野,探索宜昌九碼頭區域的經濟社會發展史,獲得認知及樂趣,從而加深對九碼頭歷史文化印記。全文從五個方面梳理宜昌碼頭經濟發展變化的歷史軌跡。
三、《九碼頭·文藝卷》:聆聽文化的回響
本卷以九碼頭為中心,以九碼頭區域的百年文學藝術作為書寫對象,詳細梳理了與宜昌碼頭相關的小說、詩歌、散文、民間文學,以及美術、書法、攝影、戲劇、電影、音樂等文藝門類產生的文藝家和文藝作品,并整理打撈了一批重要的文藝史料和日記書信回憶錄,內容豐富、史料詳實,兼具可讀性、時代性和資料價值,是了解九碼頭文化的重要參考。
四、叢書的價值與意義:城市文化的瑰寶
(一)對宜昌城市歷史研究的貢獻:填補空白與深化認知。
(二)對宜昌城市文化傳承的意義:延續城市的精神血脈。
(三)對宜昌城市形象塑造的作用:展現城市的獨特魅力。
(四)對地方文化研究與創作的推動:激發新的活力與靈感。
五、結語:九碼頭的永恒魅力與叢書的深遠影響
《九碼頭》宛如一部宏偉的史詩,通過“歷史卷””社會卷“和“文藝卷”的精彩演繹,全方位地展現了九碼頭的魅力與價值。《九碼頭》的出版,不僅成為人們了解宜昌這座古老而年輕的城市的窗口,更為后世留下一份珍貴的文化遺產。
書評(二)
微觀空域的人文底蘊
——地方志《九碼頭》精神蘊含探微(節選)
桑大鵬 三峽大學文學與傳媒學院
通讀《九碼頭》,讀者可以領略到此地的歷史沿革既與中國悠久的歷史同一綿長,又有自身特異的凡俗煙火、塵世生滅,小小的地理中蘊含著厚重的人文底蘊,可以以管窺豹地見證一個微觀空域不可言喻的精神含量。
一、川鹽濟楚的早期繁榮
宜昌這座“四關八碼頭”的水運城市格局的形成為即將迎來的早期商貿繁榮奠定了基礎。《九碼頭》具體描述了川鹽濟楚帶給“四關八碼頭”的繁榮景象。透視九碼頭的微觀敘事,我們見證了中華大歷史生命力旺盛的本質所在。
二、碼頭幫派
圍繞河運、港口碼頭而滋生幫派、社團,這幾乎是一種必然。據《九碼頭》所載:隨著宜昌城碼頭的繁榮,形成了各碼頭幫派。除順治行、背簍幫、籮筐幫等各力行外,還有江西、漢陽、武穴、黃孝、襄陽等地方人形成的各行幫,可謂幫口林立。
三、宜昌開埠:殖民地的歲月
宜昌開埠后,九碼頭所涉商業交易就包括河米行、陸米行、絲行、棉花行、川糖雜貨行、青油行、木油行、木子行、紙行、茶行、酒行、木耳行、青果行、柴行、榨菜行、窯貨行、皮行、牛行、騾馬行、糙豬行、肉豬行、雞鴨行、木行等數十種。發展出山貨貿易、桐油貿易、百貨貿易、飲食服務業等商業活動。
四、狂飆突進的黃金時代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九碼頭進入其發展的黃金時代。中國七十余年迅速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非如西方搶劫殖民地而得,乃是數千年文化傳統與民族心性內生所致,只要給我們數十年承平之日,財富就會汩汩滔滔,此已被幾千年歷史反復證明。九碼頭的驚人變遷就是一個大歷史的透鏡。
五、時空的詩性記憶
數十年匆匆而過,九碼頭帶著時代的呼嘯之聲、帶著無數眾生的生息勞碌和生滅無常從舊時代中脫胎換骨,常變常新。蕓蕓眾生,滾滾紅塵,都被九碼頭的作家們一點一滴地攝進文學的表現之中,構成九碼頭的時空記憶。塵世煙火氣,最撫凡人心,細思這些文學牽動人心的時空記憶。
《九碼頭》三卷分別采用時間、民生、情意視角描述了九碼頭從夷陵得名到如今成為網絡遍布、AI主腦之智慧社區的歷史進程,分別構成了九碼頭之時間旅程、經濟生活、詩性記憶的三種面相。三種面相其實揭示了九碼頭的三重本質:九碼頭是不斷重生的;是內生富足的;是詩性洋溢的!因此,從哲學上講,九碼頭的三重面相其實具有精神隱喻的價值:九碼頭具體而微地折射了中華文化不斷鳳凰涅槃、歷久彌新、長盛不衰的內在韌性,具有厚重的文化歷史和種族精神的微觀含蘊功能。
書評(三)
文學地理學視域下的《九碼頭》研究(節選)
劉文馨 宜昌市青島路小學
《九碼頭》構建了一個以長江流域為背景的文學地理空間。
碼頭不僅是物理空間,而且是社會變遷的見證者。九碼頭的地理功能(運輸、貿易)與沿江街區的生活功能(飲食、社交)形成互補,構成“生產—消費”的閉環。
九碼頭是地方歷史與文化相結合的體現,連接了過去與現在,展現出一個城市的形象與文化內涵,其中凝練著宜昌地方人民的道德禮儀、信念、理想追求、智慧結晶,是宜昌人民幾代人的情感記憶。但可貴的是,九碼頭不止步于回望過去,一味追懷,而是順應時代發展潮流,充分合理利用碼頭資源,打造旅游城市銘牌,在時空上延續了場所精神和城市文化特色,變成了承載宜昌這座城市歷史與記憶的“展示廳”。
廖智:命運將她打落深淵,她把自己活成一道光,照亮自己,也照亮他人。
《〈 世說新語〉風物》:夢回風流魏晉,一覽市井百態與人間煙火。
生活可以很美好。如果累了,不妨慢下來,喝杯茶,看看書。
![]()
![]()
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