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針一線,織就的是千年的技藝;
一色一紋,承載的是生活的印記;
一方織繡,延續的是民族的精神。
作為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織繡以代代相傳的技藝傳遞歲月的溫度,以色彩與紋樣記錄人們的生活、信仰與審美追求。它承載著民族獨特的文化價值與精神理念,成為歷史與當下之間不可或缺的文化紐帶。
2025年8月28日下午,由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清華大學中意設計創新基地、中國輕紡城建管委聯合主辦的“非遺向新:傳統織繡的時代對話”藝術展覽及沙龍在紹興柯橋圓滿舉辦。活動以“傳承與創新的時代對話”為主題,匯聚非遺傳承人、知名學者、青年設計師與產業代表,共同探討傳統織繡在當代社會中的傳承與創新路徑。本次展覽進一步深化了與柯橋紡織企業的交流合作,將柯橋面料、地區性非遺收藏與設計師作品融合呈現,推動傳統非遺與現代產業的融合碰撞,以期為柯橋紡織產業的發展提供新的思路。
![]()
展覽現場
傳統與當代的交匯
“非遺向新:傳統織繡的時代對話”展覽匯集了來自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師生及青年設計師的當代設計作品二十余件,涵蓋女裝、配飾、壁掛、裝飾畫等多種類別,呈現非遺工藝與現代設計的跨界融合。同時,展覽特別展出了10件明清至近代的刺繡藏品,包括蘇繡、盤金繡、打籽繡等珍貴工藝,為觀眾帶來歷史與當代交織的獨特體驗。
![]()
![]()
![]()
![]()
展覽現場
當日下午,展覽在中意未來時尚館啟幕。策展人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染織服裝藝術設計系主任李迎軍教授向現場觀眾做導覽,并邀請部分在場作者共同引導觀眾在作品之間穿行,感受一針一線中蘊含的歷史厚度。展覽以織繡藝術為核心,呈現了非遺技藝在圖案、色彩、材質上的多樣性表達。參觀結束后,全體嘉賓和觀眾移步至寶龍廣場八號客廳參加沙龍活動。
![]()
![]()
策展人導覽觀眾觀展
![]()
![]()
![]()
展覽開幕現場
開幕式后,舉辦展覽沙龍活動,分為主旨分享和圓桌座談兩個環節。
大師之聲
針線里的時代精神
在沙龍活動主旨分享環節,首批蘇繡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姚惠芬娓娓道來自己與蘇繡的不解之緣。她生于蘇州刺繡世家,自幼浸潤在針線之間。姚惠芬指出,歷史上的蘇繡結合宋代文人畫意而具有詩性的審美;而她經過多年技藝積累與思考,首創“簡針繡”技法,將傳統蘇繡與素描、油畫相融合,實現蘇繡的當代轉型。在第57屆威尼斯雙年展中國館,她以《骷髏幻戲圖》《馬遠水圖》等作品參展,挖掘50余種古老蘇繡針法,并活用到當代創作中,打破了刺繡的敘事邊界。今天,蘇繡在題材與針法上的不斷突破,與多元的藝術跨界融合,走向自由創作與藝術對話的廣闊空間。她的分享展現了非遺技藝在守正創新中的無限潛能,也讓世界看見蘇繡作為東方藝術語言在當代舞臺上的獨特價值。
![]()
姚惠芬老師主旨分享《絲韻流芳-蘇繡藝術的傳承與創新》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李薇教授在演講中從色彩與材質切入,闡釋中國傳統刺繡的多個品類及其與服裝設計的融合關系,強調手工技藝所承載的文化情懷與美學力量。她指出,田野考察是設計創作的重要工作基礎,她常年深入民族地區,與手工藝人交流,從民間生活中尋找設計之“道”,形成獨特的創作理念。在實踐中,李薇教授長期與非遺傳承人合作,將傳統技藝引入設計教學與實踐項目,推動非遺的活化新生,并多次在國際舞臺上進行成果展示。她以黎錦、宋錦、原創水墨圖案以及植物染等案例,探索如何在當代設計中融匯傳統審美與自然意境。她提出“以器載道”,將印、染、織、繡工藝融入高級定制時裝,彰顯“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東方美學。這些探索賦予面料新的文化價值,助力中國時尚在全球化語境中樹立文化自信,讓非遺真正走向世界。
![]()
李薇老師主旨分享《中國非遺織染繡手工藝研究與創新設計》
對話現場
傳承與創新的共鳴
主旨分享后,紹興市柯橋區紡織繡花商會會長周國軍、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染織服裝藝術系主任李迎軍教授、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染織服裝藝術系副主任吳波教授、上海大學上海美術學院教師董昳云參與圓桌對談環節。
![]()
圓桌對談環節
在圓桌對談環節,周國軍談到,中國刺繡幾百年來受到海外市場的熱捧,對歐洲刺繡產生了深遠影響。隨著“國風”與“國潮”的崛起,刺繡市場正在回歸本土。他指出,“越民族,越世界”,依托江南地區深厚的刺繡傳統土壤,結合新技術、新工藝及新媒體平臺,國風產品正在加速融入大眾生活。
![]()
周國軍老師發言
李迎軍教授在對談中指出,傳統技藝不僅要保持自身的藝術特質,還需要不斷與當代文化對話,而非停留在歷史的范式中。他提出非遺的發展需要企業與院校、傳承人與設計師多維度的相互交流,應以更宏觀的視角進行探索性嘗試,在技藝美學、審美意蘊與創新實踐之間尋找新的平衡,并通過多平臺合作推動非遺走向更廣闊的未來。
![]()
李迎軍老師主持圓桌對談并發言
吳波教授從田野調查與教學實踐出發,強調“日用即道”。她分享了在敦煌及少數民族地區的考察經歷,指出非遺技藝應融入日常生活。她提到,清華美院染織服裝藝術設計系長期延續著田野考察的傳統,在一代代學生心中播下種子。此次學生走進柯橋,學習并運用當地面料,通過校企合作在真實的產業環境中探索,將傳統體驗轉化為當代設計語言。
![]()
吳波老師發言
董昳云老師結合海派文化背景,傳習傳統盤扣技藝,并將吉祥紋樣融入服飾與裝置藝術創作,展現傳統符號在當代藝術中的轉譯。她認為,非遺傳承不應局限于傳統路徑,而應在守住非遺技藝的基礎上,打破固有認知,融入跨界科技與時代需求。
![]()
董昳云老師發言
觀眾互動環節中,關于“機器與非遺”的話題引發關注。對此,嘉賓們回應,工業化與手工藝術并非對立,而是可以并行互補,在技術美學與文化意韻中共同探索新的可能。
![]()
![]()
沙龍活動現場交流
文化傳承,未來可期
活動最后,全體嘉賓與觀眾合影留念,共同見證這一場關于非遺與當代設計的思想盛會。在紡織之都紹興柯橋,非遺織繡被賦予新的表達方式,也為未來的設計潮流與生活方式提供了靈感,更以傳統與當代的深度對話為柯橋的產業發展注入新的啟示。
![]()
沙龍嘉賓合影
展覽將持續至2025年9月20日,歡迎各界朋友前往中意未來時尚館參觀。
![]()
![]()
![]()
![]()
![]()
![]()
![]()
![]()
部分參展作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