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悶熱潮濕的夏天,該結束了吧。還未迎來9月,北京的天氣就已變得涼爽。是,秋天啊,我們該思考些什么呢?
你期待收獲?還是收割后的荒原——這意味著土地是新的,你可以埋下任何種子。
在今年所剩不多的日子里,湛廬君想和你分享一部電影與一套書。
讓我們用蒙太奇的手法,將電影與書籍,將他者與自身,將起點與終點,將意境與現實拼接。
9月推著秋日大步流星走來,我們也可以在內心宣告:當我閱讀和思考,生長和收獲就會同時出現在我的田野。
39歲那年,他死了。
在一個開始崩潰的世界里,一則奇怪的訃告和廣告同時出現:“39歲的查爾斯·克蘭茲在經歷了心愛的一生后,于家中死于腦瘤。感謝你,查克!”
沒人知道“感謝你,查克”是什么意思,大家也不知道查克是誰。
故事隨后從查克的死亡開始,倒退回他的童年……

由抖森-湯姆·希德勒斯頓主演的電影《查克的一生》,近期沖上豆瓣熱榜。
這部改編自史蒂芬·金同名中篇小說的電影,采用獨特的三幕倒敘結構:
從查克的死亡開始講述,最終回溯到他的童年,形成一個令人驚嘆的敘事閉環。
![]()
抖森飾演了查克的中年時期,一位看似成功、家庭美滿的房地產開發商。
在得知自己身患絕癥后,查克開始經歷一系列超現實的幻覺,迫使他重新審視自己的一生。
從結局開始,到起點結束。
電影就像一盤倒著播放的人生錄像帶。
![]()
末日幻象 × 集體記憶 × 存在之謎
第三幕:
世界末日與“感謝你,查克”


人類正在經歷末日般的崩潰,基礎設施癱瘓,社會秩序瓦解。
奇怪的地震頻繁發生,天空中出現巨大的裂縫。
世界并非終結于一聲巨響,而是終結于一句溫柔的感謝。
無處不在的電子廣告牌上顯示著“感謝你,查克!”。
所有居民、所有記憶,都曾是他意識宇宙的一部分。
他的死亡,成為整個世界的葬禮。
即興狂歡 × 時空褶皺 × 生命熵減
第二幕:
舞動的查克與腦瘤


步入中年的查克在確診腦瘤后,被困于逐漸衰敗的肉身,卻也在此時獲得了最深刻的覺醒。
記憶與現實開始交融,童年老房子的幻象時常覆蓋他的視野。
在某個午后街頭,他聽見一段鼓聲,如同聽見來自生命本身的召喚。
他脫下象征束縛的西裝,與路人、與穿紅裙的詹妮絲共舞。
童年舞蹈釋放創傷,中年舞蹈擁抱自由,末日舞蹈成為人類最后的詩意反抗。
閣樓悖論 × 自我救贖 × 宇宙子宮
第一幕:
我帶著你,你帶著我

![]()
7歲的查克與祖父母共同生活,被禁止進入閣樓。然而傳聞鬧鬼的閣樓,其最大的秘密并非幽靈。
當小查克推開門,他看到的不是鬼魂,而是39歲時瀕死的自己。
他的意識穿越了時間,從終點回溯至起點,完成了自我觀測的閉環。
祖父的嘆息與心電監護儀的嘀嗒聲在此共振:
我們既是自己故事的演員,也是其唯一的觀眾與作者。
查克的大腦就是他整個世界的核心。
“向死而生”也在此刻具象化。

“感謝你,查克”是對一位39歲的男人一生的最高評價。
這感謝不關乎財富或成就,而關乎他如何存在。
關乎他這一世,是如何影響過他人,如何經歷過愛與被愛。
是的,像查克這樣的人太普通了。
但人人都是獨一無二的。我們都是如此。
![]()
在影片中,查克在臨終病床上用記憶碎片構建了“查克的宇宙”。
那些與他生命有過交集的人們,都成為這個世界的一部分。
這種“意識構建現實”的概念與伊格曼在《死亡的故事》中的探索異曲同工。
如果我們的大腦能夠創建整個宇宙,
那么死亡后又會發生什么?
![]()
點擊書封,即可入手正版好書
6.5折包郵,截至8月31日24時
以博爾赫斯和卡爾維諾的小說為藍本,伊格曼在《死亡的故事》一書中創作了40篇令人驚艷的死后故事。
每一個故事都映射著生命的可能性,包含了我們自身的方方面面:
對不同生活的向往、欲望、夢想,對異世界的詩意遐想,
甚至還有我們不為人知的隱秘。
![]()
在伊格曼的筆下:
死后的世界,你會遇到各種你差點就能成為的人。
你在生前越是荒廢自己的潛力,
就會遇到更多個“優秀”的自己,讓自己煩心。
死后,你將遇到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能夠選擇在來世成為某個物種。
你選擇成為自由奔馳的駿馬,
卻發現再也無法轉回為人。
![]()
圖示:大衛·伊格曼(斯坦福教授、腦科學家、《西部世界》科學顧問)
大衛·伊格曼的真實經歷,也如同電影一樣精彩。
8歲那年,伊格曼到離家不遠的一個工地“翻墻頭”,不小心從墻頭上掉了下來,導致他的鼻骨骨折。
這一摔不過短短幾秒鐘,但當時伊格曼卻感覺時間變慢了。
即使30多年后的今天,他對當時的感覺依舊記憶深刻,并將它形容為“愛麗絲在兔子洞里翻滾時的感受”。
這種對“主觀現實”的追問,貫穿了他的學術生涯。
他逐漸成為了科學界的“詩意解謎者”。
![]()
圖示:大衛·伊格曼(斯坦福教授、腦科學家、《西部世界》科學顧問)
在腦科學領域,伊格曼最顛覆性的貢獻是提出“動態重連”理論。
傳統觀點認為,大腦的可塑性僅限于童年,成年后便趨于固化。
但伊格曼通過盲人用舌頭“看見”世界、截肢者通過腦機接口重獲觸覺等案例證明:
860億神經元組成的皺褶宇宙中,每一刻都在上演著“神經元的領土戰爭”——外界輸入與內在選擇不斷重塑大腦的功能地圖。
這與電影《查克的一生》論調幾乎完全一致。
![]()
電影提出了一個哲學假設:
一個人的意識、記憶和想象力,是否就是他全部的世界?
伊格曼給了我們一個肯定的答案。
甚至在他的“自我進化四部曲”中,有一本書就叫做《1立方厘米銀河系的我》。
這本書就是圍繞著“大腦如何產生意識”而展開。
意識決定了我們如何理解世界,
理解自我,理解身邊一切人事物,
決定了我們如何度過這一生。
![]()
點擊書封,即可入手正版好書
6折包郵,截至8月31日24時
我們每個人的意識,都是一個宇宙。
我們的一生,就是一個世界從誕生到消亡的歷史。
無論是電影還是伊格曼的著作,都提醒著我們:
我們每一個人,都包羅萬象。
![]()
是的,電影反復出現惠特尼的詩句:
我遼闊博大,我包羅萬象(出自《我自己的歌》)。
正如伊格曼在《三磅褶皺的創造力》結尾所寫:
“我們的大腦,是一團皺巴巴的果凍,卻承載著比銀河恒星更復雜的連接。每一次思考,都是這片微觀宇宙的超新星爆發。”
這包羅萬象和無限可能,都來自大腦的三磅褶皺。
它是粉紅色的,皺巴巴的。
人性復雜、廣闊、包容,生命何以值得?
是1立方厘米銀河系的你和我。
點擊書封,即可入手正版好書
6折包郵,截至8月31日24時
![]()
本期策劃:Burt
編輯:蘆丁
CHEERS CHEERS CHEERS
BD@cheerspublishing.com,
拜托點下“在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