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一周的俄烏戰場,一場高科技 “貓鼠較量” 悄然升溫。俄羅斯國防部 8 月 29 日最新戰報披露,俄軍一周針對烏克蘭軍工體系發起 7 輪精準集群打擊,甚至罕見點出 “游隼導彈倉庫”“海王星系統陣地”“無人機發射點位” 等關鍵目標。這場專啃后勤 “硬骨頭” 的 “手術刀式打擊”,正不動聲色地扭轉著戰場節奏……
![]()
一、七連擊!俄軍切換 “軍工斬首” 作戰模式
從 8 月 23 日到 29 日,俄軍跳出往日戰線強攻的老路子,轉而打出一套高精度集群打擊組合拳。俄國防部明確透露,打擊矛頭直指烏克蘭軍工企業、導彈倉庫和無人機操控節點 —— 這些目標都是支撐烏軍持續作戰的 “命脈所在”。
更值得留意的是,俄軍這次把高精武器和攻擊無人機搭著用,搞起了混合打擊。分析人士看得明白,這種搭配既能撕開防空網缺口,還能盯著修復行動持續壓制,明擺著是奔著癱瘓后勤鏈來的 “精準打擊戰術”。
二、數字背后藏著的戰略轉向
雖說俄方通報里提到烏軍一周損失約 8850 人,但更該盯著的是裝備損毀清單:11 輛北約制式裝甲車、13 門西方援烏火炮、37 座電子戰站、28 座彈藥庫全被端了。這些數字可不是冷冰冰的統計,背后藏著俄軍的新打法 —— 正一點點瓦解烏軍的裝備補給能力。
軍事觀察員指出,戰場已經從傳統的兵力消耗戰,慢慢轉向后勤消耗戰。烏克蘭依賴西方軍援的短板正在暴露 —— 要是本土接收、存儲、分配這些環節被打垮,就算前線有再先進的武器,也只能是 “有槍沒彈” 的擺設。
![]()
三、無人機攻防成了第二條戰線
戰報里特意強調打擊 “無人機控制、組裝、發射點位”,這絕非偶然。自 2025 年開年,烏克蘭靠著無人機多次偷襲俄縱深目標,如今俄軍顯然要跟它 “算總賬” 了。
種種跡象顯示,俄軍正在搭起 “反無人機全鏈條打擊網”:從生產車間到操控人員,從存儲倉庫到發射場地,各個環節都要掐斷。這種打法不光成本劃算,還能直接廢掉烏軍的不對稱作戰優勢,可謂 “精準拆臺”。
四、地理推進里的新動向
戰報里還有個關鍵信息藏在地理進展里:俄 “南部” 集團軍在頓涅茨克方向拿下 2 個居民點,“中部” 集團軍也在第聶伯羅彼得羅夫斯克州打開了突破口。雖說推進速度不算快,但多方向同時施壓,逼著烏軍不得不分散兵力去防守,疲于應對。
有意思的是,俄軍這次首次把各集團軍的戰果拆解得明明白白 —— 這種 “透明化宣傳”,既秀了一把多線作戰能力,也想讓國內民眾看清:戰事正在 “穩扎穩打向前推”。
![]()
五、西方武器庫遇上 “補給卡脖子” 難題
烏克蘭的 “海王星” 反艦導彈系統、北約裝甲車、西方火炮接連被毀,這背后暴露的問題更棘手:這些高端裝備一旦被摧毀,要想補上新的,得等上好幾個月。雖然傳統彈藥庫、燃料基地被擊毀,雖說重建起來快些,但也經不住俄軍反復打擊,同樣會給后勤補帶來嚴重影響。
俄軍現在用的 “導彈 + 無人機” 復合打擊,說穿了就是對烏克蘭后勤搞 “慢性放血”。
結語:俄烏沖突已經進入新階段,戰線往前推進多少,已經不是俄軍唯一的關注點了。圍繞軍工鏈、無人機網絡、補給線的 “打與防”,正變成一場決定戰局走向的 “隱形較量”。(資料來源:俄羅斯衛星通訊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