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整理素材的時候發現了之前在德國漢諾威隨手拍的一輛Büssing布辛卡車,雖然是一輛55歲的老卡車,但是在設計和品牌歷史上還是有很多亮點值得我們去聊一聊的。所以本期文章我們就來認識一下布辛這個傳奇的卡車老牌,再來看一下布辛卡車在1969年時生產的卡車,是一個怎么樣的水平。
![]()
曾為德國知名卡車品牌,后期被德國曼恩收購:
![]()
看Büssing布辛的LOGO是不是感覺非常的面熟?總感覺這個獅子在哪里見過對不對?沒錯,就是德國曼車上現在用的那頭獅子!
![]()
Büssing這個品牌是以創始人的名字命名的,創始人Heinrich Büssing(后文稱海因里希·布辛),是19世紀(參數丨圖片)末至20世紀初德國工業與交通領域的重要創新者與企業家。他于1843年6月29日出生在諾德施泰姆克村(今屬沃爾夫斯堡),早年在家鄉接受教育后隨父親學習鐵匠技藝。這段手工業背景為他日后在機械制造領域的成就奠定了堅實基礎。
在游歷德國和瑞士的一年半時間里,布辛敏銳地觀察到工業化對社會和勞動方式的深刻影響。這一經歷激發了他對技術與工程的興趣,促使他進入布倫瑞克的卡羅琳學院(后成為布倫瑞克工業大學)學習機械與土木工程。1866年,23歲的布辛加入一家鐵路工程公司,開始接觸實際工程項目。
![]()
1868年,布辛邁出創業第一步,在布倫瑞克創立了自己的自行車工坊。他不僅自行設計制造自行車,還不斷優化產品結構,致力于推出更美觀、價格更親民的兩輪與三輪車型。他通過書信、宣傳冊和展覽等多種方式推廣產品,顯示出卓越的市場意識。布辛深信,在工業時代中,“移動出行”將成為關鍵推動力。盡管創業初期遭遇財務困難,布辛于1873年與商人馬克斯·尤德爾合作成立鐵路信號公司,成功扭轉經營困境。在該公司擔任首席設計師期間,他展現出強大的創新能力,累計申請92項專利,為企業帶來技術競爭優勢。
![]()
在鐵路方面的成就并沒有阻擋布辛對車輛的熱愛,1902年,布辛成功制造出第一輛實驗汽車“灰貓”,標志著其事業從自行車、鐵路信號進一步擴展至汽車領域。這一成就不僅體現了他個人的技術積累與前瞻視野,也為德國汽車工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
赫爾曼·菲舍爾是Büssing早期的設計師,在 Büssing 任職期間,菲舍爾于 20 世紀 20 年代初為該汽車公司設計了一個新的標識——一只風格化的布倫瑞克獅子,采用了舊布倫瑞克公國的顏色,獅子同樣是布倫瑞克市象征。
![]()
布辛希望進一步促進人員和貨物的流動性,所以Büssing早期的公司宣言是:我們為那些原本只能步行的人們制造車輛,其他人或許希望為那些原本坐馬車的人們制造車輛。同年,Büssing生產出了第一輛適合上路的卡車,該卡車由雙缸汽油發動機驅動,輸出功率為 9 馬力,后軸為蝸輪蝸桿傳動。
![]()
1904年,這家年輕的公司迎來了第二次輝煌:生產了一輛20馬力、鏈條傳動的公共汽車,最高時速可達30公里/小時。這輛公共汽車可搭載12名乘客,并很快投入量產。也是在這一年,該公司向倫敦交付了 400 輛底盤,它們成為了現在著名的雙層巴士的前身。
![]()
再到一戰二戰,Büssing收到指示進行軍用裝備生產,制造過履帶式拖拉機、裝甲偵察車、飛機發動機、輕型越野車、軍用卡車、裝甲車、8X8全地形越野車等等。期間也發明了一些直至現在我們都在使用的專利,比如后橋懸架、差速鎖、充氣輪胎等等。
![]()
二戰過后,Büssing重新開始生產民用卡車,首先生產出 5 噸載重卡車,后來又生產出 7 噸載重卡車,產品一直在不斷迭代創新,從長頭重卡再到1969年推出的中置臥式發動機的BS16平頭重卡,也就是下一個章節我們要講的本文主角車型。也是在推出BS16的這一年中,Büssing與MAN AG建立了牢固的合作關系,在推廣其自有的MAN系列產品的同時,MAN也成為了Büssing部分創新部件的客戶。
![]()
過高的開發成本和不善于營銷等問題給Büssing帶來越來越大的經濟困難,最終于1971年被MAN收購,至此Büssing這個品牌不復存在,但曼恩保留了 Büssing 的企業標識——布倫瑞克雄獅。至今,這個雄獅LOGO依然裝飾著曼恩商用車的格柵,它不僅是品牌的標志,更象征著“卡車之王”與移動出行先驅海因里希·布辛所傳承下來的開拓精神。
1969年就240馬力,臥式發動機亮眼:
![]()
布辛BS16L卡車是布辛首創的一個平地板平頭車設計,在長頭車普遍的時代,即便是有車企制造出平頭車來,內部的空間也是非常的不盡如人意,對于人高馬大的歐洲人而言實屬憋屈。
![]()
![]()
內飾圖實在不好找,現場展車門也沒開,只有一張當年的海報,但是這款車應該是真正意義上的平地板車型,在打開車門之后可以看到,車內地板真的是純平的,這樣一來,車內的隔音好了,也不熱了,最主要的是往后臥鋪爬的時候更方便了。
![]()
這就要歸功于布辛的又一大創新設計——中置臥式發動機。這樣的布局結構不會占用駕駛室下方的空間,也不會占用貨箱空間,發動機布局在大梁中間位置,采用臥式結構有利于直觀的檢修,所有配件暴露在外一覽無余,哪里滲油哪里損壞駕駛員都能看得一清二楚,早期跑長途條件不便利的時候,布辛的這個設計受到了很多駕駛員的稱贊(車壞了路上遇到同款能直接拆)
![]()
這款直列六缸發動機最大可以輸出240馬力,后期還推出過310馬力的版本,帶渦輪增壓,但是沒有中冷,渦輪來自德國kkk,像我們熟知的奧迪大眾的K03s渦輪就是這個品牌生產的。
![]()
傳動系統方面,其采用采埃孚的手動擋變速箱和布辛自研車橋,這個車橋的造型和斯堪尼亞的有異曲同工之妙,都是尖半軸頭。這應該是非常早的一個全浮式半軸結構,里面一根很長的半軸,到輪端的地方是個花鍵軸,然后外面的軸頭蓋里面是個花鍵帽,兩個一組合再固定到車橋上。輪胎的規格比較常見,用的是12.00R20的輪胎,還是因為當年條件不便利,運輸途中突然爆胎司機需要動手更換輪胎,所以這輛車用的是一個爪式輪轂。
![]()
后面拉的是一個三軸全掛車,第一排軸是導向軸,軸上面有一個轉盤,這種結構在我國早年也有,像老東風老解放掛著拉煤的很多,不過后來因為安全問題都取締了。隨著GB1589-2016的法規落地,剛性底盤牽引掛車又以中置軸的形式重新回到我們的視野中。
![]()
大體的都講完了,再來看一點這個車的小細節。布辛BS16L卡車的LOGO是重新設計的,采用鋁合金拉絲工藝,字母與雄獅一上一下布局,并在雄獅LOGO位置增加飛翼元素。因為這輛車是中置發動機,所以它沒有前進氣格柵,多么有預見性的設計,現在的電車都是封閉格柵了。
![]()
主車燈是H4的玻璃車燈,來自海拉,下方的霧燈則來自博世BOSCH,都是鹵素光源
![]()
后視鏡就這么一小只,鏡架和鏡底全都是金屬材質,當年有這個車的時候路應該還都挺寬的,路上也沒車,要是現在卡車用這么小的后視鏡就挺不安全的了。
![]()
制動系統來自克諾爾,看這個剎車總泵,是典型的氣推油剎車,在當年的歐洲中型卡車中也是主流的制動方式
![]()
后面的“鴨嘴”來自ROCKINGER,是歐洲著名的牽引裝置制造商,看到這我感覺歐洲卡車上用的零部件供應品牌基本上就是那么幾個,而且都是工業基礎很強,制造底蘊悠久的老品牌。
編后語:
![]()
時至今日,這輛實拍的布辛卡車車齡已達到56歲,行駛里程超過百萬公里,卻依然穩健馳騁于道路之上。盡管車身經過修復翻新,但它所承載的,是德國老牌制造商對品質的執著信仰,是一段跨越時間仍熠熠生輝的工業記憶。它不僅是一輛車,更是一種精神的延續——是海因里希·布辛從鐵匠之子走向工業先驅的實踐精神的見證,他以實踐者和創新者的身份,在多領域推動技術革新與產業進步,成為工業史上不可忽視的重要人物。 文圖:牛藝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