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案面前,剛剛三十而立的乾隆正仔細端詳著由督陶官唐英小心翼翼呈送上來的轉心瓶,這個物件的創作者戰戰兢兢的跪著偶爾抬頭瞥一眼乾隆和他呈送的作品,生怕有瑕疵讓相當挑剔的乾隆不滿意而再度引發訓斥。督陶官唐英,供職宮廷近三十年,為皇家制作出許多精美絕倫的作品,在他負責督陶期間,唐英不斷吸納古今手法,創燒出大量新樣瓷器,轉心瓶就是其中最瑰麗華貴、新奇精巧的一例,在不斷的創新下,終于成了后世一件精品。
![]()
縱觀后世乾隆時期瓷器,大多以奢華鋪張為特點,加上新皇帝本人對于這些極端精巧的物件非常感興趣,,所以在制瓷一事上,也是極盡所能,不惜工本。在乾隆母親過壽之前曾下旨,要求唐英燒造“新擬瓷樣”、“新樣瓷件”作為送給其母的生辰壽禮。
面對皇帝的旨意,唐英挖空心思,終在乾隆八年,創燒出轉心瓶,內膽可隨頸瓶旋轉,猶如走馬燈,所以又喚作「旋轉瓶」。許之衡在《飲流齋說瓷》里記載:“瓶之腹玲瓏剔透,瓶內更有一瓶能轉動,若是,名曰‘轉心’,乃內府珍殊品也”。作為設計者與監督,唐英呈上轉心瓶時,心情忐忑:“其新擬各種系奴才愚昧之見,自行擬造,恐未合式,且工料不無過費,故未敢多造。”可以想見此時的唐英心理壓力相當之大。
![]()
清代雍乾兩朝最頂尖的御瓷都和督窯官唐英有著密切的關系。雍正到乾隆早期,景德鎮御窯幾乎可以燒出任何釉色、器型或是復雜組合,幾乎達到了前無古人后也難有來者的地步。但乾隆皇帝仍然不滿意,希望加大追求新、奇、巧的創作力度。這給負責制瓷官員唐英為此感到壓力十分巨大,經常被十分精細追求完美的乾隆批評。乾隆六年,唐英接到皇帝朱批:“數年以來,所燒造者,遠遜雍正年間所燒者”,甚至乾隆還要唐英拿出自己工錢兩千兩銀子賠償自己。因此兩年后的這件作品,幾乎熬盡了唐英的全部心血和創意,這次唐英終于意外的看到了由這件寶貝折射出來的乾隆的滿意眼神。
![]()
乾隆雖然剛剛做了八年的清朝皇帝,在宮廷之中,一邊忙碌著政務的同時也不忘自己的愛好,其實很有點子承父業的感覺。他父親雍正登基不久,數次下發批示說:“外間所進香囊中,有裝飾華麗、雕刻精工者,此皆開風俗奢侈之端,朕所深惡而不取也。”他的一等大秘張廷玉撰文稱頌說:“世宗憲皇帝時,廷玉日值內廷。上進膳,常承命侍食。見上于飯顆、餅屑,未嘗廢置纖毫。”他甚至在臣下如何節省用紙上反復絮絮叨叨“可惜綾子,向后除面封套,折深用黃色紙好。”、“請安折用綾絹為面,表汝等鄭重之意猶可,至奏事折面概用綾絹,物力艱難,殊為可惜,以后改用素紙可也。”
![]()
這些節約在表面都是真的,但僅僅可解讀為雍正想要引領簡樸的帝國作風,其實,雍正在生活品質和文玩藝術的追求上的完美精致,在清代歷屆皇帝中首屈一指。尤其對于文玩,容不得一點瑕疵。他對文玩的改造均提出了十分特色的鮮明觀點,并將其付諸行動,變成令其自己無可挑剔的一件美品。
![]()
有其父必有其子,何況清代皇帝們的宮廷生活從來都是雍容華貴,處處彰顯著皇家氣派,在這一方面乾隆比雍正玩的更高端、更繁雜,而給他干活的臣下就顯得壓力更大。與雍正相比,乾隆的造辦處規模更大、人員更多,設計的種類樣樣俱全。成立了“養心殿造辦處”由于“作”的數量過多,乾隆親自進行分類:將匣作、裱作、畫作、廣木作為一類,將木作、油作、雕變作、旋作、刻字并為一類等等,總之乾隆對造辦處投入了巨大物力財力和自我精力。
![]()
從乾隆性格上來看,其屬于典型的完美主義,往往是自己腦洞大開,然后把創作思路交給工匠。比如“命活”就是做何物,做什么樣式,裝飾什么花紋,這些都要按照乾隆旨意完成。乾隆對瓷器要求嚴格而又規范,凡是他旨意要做的物件都需要承作者先“畫樣”、“做樣”或者“貼樣”,得到乾隆“準樣照做”之后才開始動手。乾隆得到滿意的瓷器的同時也付出了較大財政支出,甚至感嘆說:“南匠所食錢糧比官員俸祿還多”《清宮內務府造辦處檔案總匯》既然花這么多錢,乾隆認為就要拿出更好的物件,由于他十分內行和挑剔,對所呈送的東西往往提出批評。
此轉心瓶由上下內外四部分組成,分別為頸瓶、腹瓶、底瓶、內膽瓶;兩側貼塑魑龍耳,腹瓶外壁精雕祥云山林之景,山石嶙峋,花木蔥蘢,還有五彩鳳凰飛于云端,寓意“有鳳來儀”;跟著瓶身轉動,透過鏤空處仔細觀看,各種瑞鳥紛飛,好像是迎向鳳凰而來,若朝覲隊列,象征“百鳥朝鳳”之意,這些物件的內涵無不隱含了濃厚的大清彼時強盛的大國氣象。乾隆一朝的瓷器,以奢華著稱。當時乃清朝國力最鼎盛之時,加上皇帝本人尤好新奇之物,所以在制瓷一事上,也是極盡所能,不惜工本。乾隆曾下旨,要求唐英燒造“新擬瓷樣”、“新樣瓷件”,顯然這個“新”就是創新的新。
![]()
乾隆顯然對成品頗為欣喜,表示:“俱各留下”。不過,圣上也同時降旨:“不必照隨常瓷器一樣多燒,嗣后按節進十數件”。據《乾隆記事文件》中記載:乾隆十八年五月十二日皇帝傳旨,命景德鎮御窯廠督陶官唐英,“燒造斗龍舟打(角力)斗人旋轉瓶一件”,而唐英燒成的時間卻是十九年十一月初四日。做一件轉心瓶需費時十八個月,將近一年半時間,其復雜的工藝及艱難的燒制歷程可見一斑。
![]()
眾所周知,與其父雍正素凈的審美相比,乾隆更喜歡繁華,后世常以此譏笑他的審美。
其實,在乾隆心理認為只有如此繁華、恢弘才能配合此時的盛世氣度。與雍正審美相比,乾隆審美更廣闊全面,從整體風格來看,走了多個極端,主要以大色彩著手,出現了一大批精雕細刻,做工越復雜越好,顏色越多重越好,用料越奢華越好的作品,以至于很多作品讓人感到太俗艷,甚至懷疑乾隆的審美水平為何如此之低?乾隆似乎對后人的評價早有心理準備,他曾說:“玩物喪志一言皆可以概之而有不然者。蓋古之物樸于今。今之物華于古。”接著他又補充說:“崇尚樸實和今天的崇尚華美與品位和失德毫無關系。”翻譯現在的話就是“蘿卜白菜各有所愛”。
乾隆可能沒想到,他盛世心態的收藏愛好,讓今日的故宮增添了許多斑斕色彩,透過泛黃的帶著宮廷體溫的這些東西讓人浮現出一段有趣的歷史畫面。
![]()
從青年執掌帝國開始,他努力克服天性的多欲、好動,帶著對大清的責任感,開啟了前半生兢兢業業的治理。此后中年開始,乾隆的審美之眼已經開始走向世界,以至于乾隆接待英國馬戛爾尼訪問團所贈送的禮物時表達了諸多的不屑,對此評價說:“現今內府所制儀器,精巧高大者,盡有此類……至其所稱奇異之物,只覺視等平常耳。”雖然有許多自大,卻也反映出乾隆對外國的東西并不陌生,甚至是看著英國手表長大起來的。
但是他可能沒想到自己給他母親祝壽的作品最終會以另一種方式出現在世人眼界,這個轉心瓶還只是他所有皇家珍品中的一個。這件重器于在兩百年前便流落他國,由英國倫敦的一個蘇格蘭貴族家庭在中國購得保存百年。1999年,這件重器在英國倫敦拍賣,被一位華人買下收藏。2005年,大英博物館特意從這名華僑手中借到了這件文物在“1662-1795:中國清朝三代皇帝展——盛世華章”上展出,考慮到寶瓶舉世珍罕,博物館竟然給這件轉心瓶上了3個億的保險。
參考資料《乾隆帝》、《清宮那些事兒》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