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公眾號“尼伯龍根工廠”授權發布
![]()
作者:葉夫根尼·費多爾羅夫,俄羅斯聯邦武裝力量陸軍退役上將
![]()
通過觀察我既往文章的評論區,我得出了一個結論——評論區的參與者們對四五十年前“全盛時期”的蘇軍軍事裝備使用條件和規定并不怎么了解。所以,我將盡我所能,憑借自己的專業和記憶來介紹當時的實際情況。當然,我會從裝甲車輛入手,因為我直到成為團副參謀長之后,才開始真正接觸軍用汽車,所以汽車的事情,我放到以后再說。
說回我在坦克連當副連長的時候吧,副連長的職責包括組織部隊裝甲車輛的運用、保養、修理、存放和統計,以及組織和開展技術訓練和駕駛課程。這些職責在《坦克技術保障手冊》中有非常詳細的規定,手冊是經過國防部長或陸軍總司令簽字批準之后才印發的。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基礎條令,明確裝備操作標準、維修與保養周期、操作分組、燃料和潤滑油的消耗定額、備件的消耗標準等等。換句話說,沒有命令就什么也不能做!
![]()
在一支常設坦克連里共有10輛坦克,其中兩輛定為“教戰用車”,或者說教練與戰斗訓練坦克。其余的則屬于戰斗編組(戰備車),這些車要求“長時間保持短期封存狀態”,停放在具備專業條件的場所(庫房、車庫等)。它們只有在參加連、營或團(乃至更大單位)的演習時才允許解封啟用,但頻率不得超過一年兩次,且年行駛里程總量不可超過250 公里(如果老朽我沒記錯的話)。當然,規定也有例外。例如我當時所在的第3營里,各連配置的是10輛戰備車+兩輛教戰用車。
教戰用車每年的額定行駛里程為3000公里,它們的用途很明確:
·實彈射擊訓練(坦克炮、機槍)
·駕駛與操作訓練
·戰術訓練
·排級戰術演習
教戰用車幾乎從來不會封存,而是停在單獨的車位。車位一般設置在坦克營駐地營區(或者叫停車場)的角落,通常露天停放,只有需要的時候才會用苫布覆蓋。
至于行駛里程限制,如果沒有滿足,放心,這不算違規,但超出定額絕對不行!一旦超標,就會招來調查和處分。后來在我服役的時候,又把戰備車年行駛里程限制放寬到500-550公里,但僅限每連兩輛超標,這是因為 250 公里的限制確實難以維持正常訓練需求。
嚴禁挪用公里數的行為,不能用某輛坦克的剩余額度去補另一輛。
![]()
再說說技術與維修規范。每輛坦克都必須保持一個到中修前的最低剩余行駛里程,大約是1500公里,若低于此數,就需要轉為戰備車了。對參加演習的車輛數目也有限制:全連車輛每次僅允許出動70%,也就是7輛。
重點講講封存制度。在部隊里,坦克可不是隨便往庫房一停就算“入庫”了。封存本身就是一項復雜、嚴格、耗時的工程,既是技術活,也是體力活。
封存流程大致如下:
·清洗:演習結束后,乘員必須對坦克進行徹底清洗,要求“外殼無塵、內部無垢”。任何油泥、灰塵都不允許殘留。
·歸位:將坦克謹慎駛入指定的庫房或“箱體”內,在此進行各項調整、加油、潤滑與部件的保護處理。
·履帶處理:最耗費時間的環節之一。履帶必須徹底清理干凈,并涂刷起到保護作用的瀝青涂層。
·車體補漆:局部補漆常常不過關,所以動不動就要全車重噴。
·發動機封存:這是最關鍵的步驟。需要使用專用的發動機保養裝置,通過配氣系統向氣缸內注入定量、經過加熱并脫水過的機油,同時(在不啟動的狀態下用外力)轉動曲軸,在內部形成一層保護油膜。
![]()
按照條令規定,營級演習后至少要預留一周時間執行封存。但加上周末、執勤、站崗任務,現實操作幾乎不可能完全合規。原因在于事故頻發:演習極少能“無事收尾”。常見的情況包括相互碰撞、掛擦,導致擋泥板彎曲或脫落;離合器燒毀;拖纜斷裂;工兵工具遺失(撬棍、鐵鍬、大錘等);苫布燒毀或撕裂;夜視儀受損;行走機構損壞(誘導輪搖臂、負重輪軸心軸承易損)等。
出問題的車輛必須進行修復或者補充備品,否則將無法達到封存檢查標準。
檢查組對封存質量的要求極其嚴格:維護和技術狀態檢查中如果發現超過五項不達標,就直接判定“不合格”。如果發現有戰備車帶故障封存,那將直接提報處分。
![]()
當時蘇軍坦克兵的日常又是什么樣呢?在坦克兵當中流行著一個苦笑話:檢查員光是檢查大錘,就挑出了一堆問題:木柄的清漆上得毛毛躁躁,還有磕痕。鉚釘也松動了,錘頭和木柄結合不牢……站在一旁的連長臉色越來越難看。他終于忍不住,從檢查員手里一把搶過大錘,像拋鐵餅那樣把它揮動兩圈,甩進了灌木叢,然后長出一口氣說:
“你們就只管寫一項缺陷就好,這大錘已經丟啦!”
每輛坦克都有一本“隨車護照”,也就是隨車維保記錄簿,它非常厚,足有50多頁。自從出廠起,坦克的“生平大事”都要記錄在上面。包括送修、返廠、還有定期大修,這本記錄簿都必須隨車移交。如果弄丟了,后果比人丟了身份證還嚴重。其中的內容不允許隨意涂改,如需更正,必須蓋上團一級以上印章,注明“以更正為準”。在部隊里,隨車維保記錄簿一般集中保存在技術整備單位,由裝甲車輛維修主官親自負責保管。但凡出了差錯,責任人都要遭殃,但受罰最重的,往往還是大頭兵。各項維保活動,尤其是坦克入庫或出庫的完成,都要記入維保記錄簿,檢查組簽字后才算過關。
部隊里最缺的不是大件,而是耗材。例如橡膠管、擋泥板襯片、鋼纜、油漆等。正是這些日常訓練、保養中不可或缺的小件,最常匱乏。
然而,蘇式坦克的車內布局又是十足的“維保噩夢”:綠色的冷卻管,棕色的潤滑管,還有黃色的燃料管縱橫交錯。這些管線蜿蜒曲折,用大量橡膠管與箍帶連接,許多位置必須“手腳并用”才能勉強夠到。一旦裝配稍有疏忽,比如士兵在更換管路時箍帶沒擰緊,管線就遲早會被震脫開來,液體從接口泄漏,積液匯聚到底板溝槽,極難清理,留下火災隱患。
![]()
坦克的每一項維保工作都需要“集體勞動”,很難靠單人完成。拿換電瓶來說,坦克上面的電瓶一共有4組,每組重量超過50公斤,一個人根本搬不動。單個負重輪的重量也要300公斤以上,履帶一條就超過一噸,人力搬運時候得拆成幾段。
每年春秋兩季,部隊都要進行一次大規模的“換季”維護,幾乎要全員出動。最耗時的兩項是換冷卻液和換燃料。
![]()
冷卻系統冬天用防凍液,夏天換成加入三組分添加劑(水質軟化劑、除垢劑、防銹劑)的水。春季排出的的防凍液必須交回油料倉庫登記,無論部隊駐地在哪里,冬季溫暖與否,教戰用車在冬季都必須換用防凍液。
燃料有冬用和夏用柴油兩種,有時車輛因任務緊迫來不及更換燃料,總體來講必須按時切換。在靠近極圈的地區,還會使用一種北極柴油,它是70%柴油+30%煤油的混合物,可在低溫條件下順利燃燒。
冬季停車期間,電瓶需要從車上拆下,單獨存放在帶暖氣的專用電瓶室。由于里面比較溫暖,這間小屋常常會成為全連的“戰備中樞”。一旦進入警戒或需要開拔,士兵們必須在極短時間內把數十公斤的電瓶抬出,穿過擁擠的空間,裝回坦克,接通線路,再點火啟動車載加熱器。這往往發生在夜間寒冷,士兵困倦疲憊時,因而經常會出現電瓶失手掉落或磕碰的狀況。新出廠的電瓶可以保用5年,但受損會導致性能下降,壽命縮短。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