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越野車的輪胎最后一次碾過茫崖戈壁的碎石,儀表盤的海拔數字停在 2800 米時,擋風玻璃外的世界突然變了模樣 —— 沒有草原的碧浪,沒有湖泊的幽藍,甚至沒有尋常丹霞的赤橙,只有一片鋪天蓋地的 “黑”,像被天地間最濃的墨汁浸染,從地平線一直蔓延到云層腳下。這里是黑獨山,海西州茫崖市境內藏著的 “月球秘境”,黑色山體如凝固的巨浪,白色鹽灘似碎裂的白玉,在西北的烈陽下,鋪展開一幅沒有落款卻震撼千年的水墨長卷。
![]()
墨色驚鴻照戈壁
正午的陽光像淬了火的鋼針,扎在裸露的皮膚上帶著灼痛感,但我卻顧不上遮擋 —— 眼前的黑獨山,正以一種近乎粗暴的美感撞進眼底。下車時,鞋底踩在鹽灘的結晶上,發出細碎的 “咯吱” 聲,像踩碎了冰封的月光。遠處的山體沒有植被覆蓋,通體是深不見底的墨黑,卻不是單調的暗沉:陽光斜照的地方,巖石的棱角泛著冷冽的銀灰,像是水墨畫上被筆尖掃過的留白;而背陰的溝壑里,墨色又濃得化不開,仿佛藏著千萬年的秘密。
向導老周是土生土長的茫崖人,皮膚被風沙刻出深深的紋路,他指著遠處最高的那座黑巖峰說:“當地人叫它‘墨玉臺’,你看那線條,多像老祖宗畫的山水畫。” 我順著他指的方向望去,果然,連綿的黑山不是雜亂的堆砌,而是有著疏密有致的層次:有的山體如斧劈般陡峭,線條剛勁得能劃破云層;有的則像被流水打磨過,曲線柔和得似水墨暈染;更有幾座孤峰拔地而起,黑巖上布滿深淺不一的溝壑,像是歲月用指尖刻下的詩行。
![]()
蹲下身細看腳下的鹽灘,才發現這片 “白玉” 并非純色。鹽晶在陽光下折射出細碎的光,有的帶著淡淡的淺藍,有的泛著微弱的粉紫,像是有人在白玉上撒了一把碎鉆。老周說,這鹽灘是遠古湖泊干涸后留下的遺跡,億萬年前,這里還是一片汪洋,后來地殼抬升,湖水蒸發,鹽分凝結,才成了如今的模樣。我伸手觸摸那些鹽晶,指尖傳來冰涼的觸感,仿佛還能摸到遠古湖水的余溫。
忽然,一陣風卷著沙粒掠過,遠處的黑山體在風沙中若隱若現,竟有了幾分縹緲的意境。我想起元代畫家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畫中水墨的濃淡干濕,此刻竟在黑獨山上一一重現 —— 只是黃公望畫的是江南的溫潤,而黑獨山的水墨,藏著西北的雄渾與蒼涼。站在這片墨色與白色交織的天地間,我忽然覺得自己成了畫中的一粒墨點,渺小卻又與這片秘境緊緊相連。
億萬年的墨色年輪
要讀懂黑獨山,得先讀懂它身上的 “墨色年輪”。老周帶著我沿著一條平緩的溝壑向山體深處走,腳下的巖石越來越黑,有的甚至泛著金屬般的光澤。“這些黑石頭不是普通的巖石,是玄武巖和安山巖,是火山噴發后冷卻形成的。” 老周蹲下身,撿起一塊巴掌大的黑巖,輕輕一掰,巖石斷面上露出細密的氣孔,“你看這些小孔,是巖漿里的氣體沒來得及跑掉留下的,像不像大地的呼吸?”
![]()
我接過那塊黑巖,掂在手里沉甸甸的,表面粗糙得能摸到歲月的紋路。老周說,黑獨山的形成,要追溯到數千萬年前的喜馬拉雅造山運動。那時,這片土地還處在板塊碰撞的劇烈動蕩中,地下的巖漿不斷涌出地表,冷卻后形成了厚厚的玄武巖層。后來,經過長期的風化侵蝕,巖層逐漸裸露,又與周圍干涸湖床的鹽灘相遇,才形成了如今 “黑巖白灘” 的奇觀。
走著走著,前方的山體突然出現一片奇特的 “褶皺”—— 黑色的巖石像被揉皺的絲綢,層層疊疊地堆積著,有的地方還能看到清晰的層理結構。老周說,這是地殼運動時巖層被擠壓變形留下的痕跡,每一層都代表著一個地質年代,就像一本攤開的 “地球史書”。我伸手撫摸那些褶皺,指尖劃過的地方,仿佛能感受到數千萬年前大地的顫抖,能聽到巖漿奔涌的轟鳴。
在一片相對平坦的巖面上,我發現了幾處淺紅色的印記,像是有人用紅墨在黑紙上畫的線條。老周說,這是氧化鐵滲透形成的,因為長期暴露在空氣中,巖石中的鐵元素與氧氣反應,才留下了這些 “天然彩繪”。這些紅色印記點綴在墨黑的巖石上,讓單調的黑色有了靈動的氣息,像是水墨畫上恰到好處的朱砂印。
越往山體深處走,越能感受到地質演變的神奇。有的巖石被風蝕成了蘑菇的形狀,黑傘蓋下頂著細細的巖柱,仿佛一陣風就能吹倒,卻已經在戈壁上挺立了數萬年;有的巖石則被雨水沖刷出深深的溝槽,溝槽里積著少量的雨水,倒映著頭頂的藍天,像一顆鑲嵌在黑巖中的藍寶石;還有的地方,鹽晶沿著巖石的縫隙生長,形成了白色的 “鹽花”,與黑色的巖石相映成趣,美得讓人移不開眼。
![]()
站在一處較高的巖臺上,俯瞰整個黑獨山,我忽然明白:這片看似荒涼的土地,其實是大地用億萬年時光精心雕琢的藝術品。每一塊黑巖,每一片鹽灘,都藏著地質演變的密碼,都在訴說著地球的滄桑。而我們這些匆匆過客,不過是有幸能讀懂其中只言片語的幸運兒。
絲綢古道上的墨色遺蹤
黑獨山的墨色里,不僅藏著地質的密碼,還藏著絲綢古道的千年遺蹤。茫崖地處柴達木盆地西北邊緣,自古就是絲綢之路南道的重要節點,而黑獨山,就像這條古道上的一塊墨色路標,見證過無數商旅的往來。
老周說,在黑獨山周邊的戈壁灘上,曾發現過漢代的陶片、唐代的錢幣,還有元代的驛站遺址。“以前沒有公路,商隊從敦煌出發,要經過茫崖,才能進入西藏或新疆。黑獨山因為地勢高,視野好,成了商隊辨別方向的標志 —— 只要看到那片黑巖,就知道離下一個驛站不遠了。”
我想象著千年前的場景:夕陽西下,一支駱駝商隊踏著戈壁的碎石而來,駝鈴在風中發出清脆的聲響。商人們看到遠處的黑獨山,臉上露出疲憊卻欣慰的笑容 —— 他們知道,只要翻過前面的山,就能找到水源和補給。夜晚,商隊在黑獨山腳下扎營,篝火在墨色的山體前跳動,映照著商人們的臉龐。他們圍坐在篝火旁,分享著旅途的見聞,講述著遠方的故事,而黑獨山,就像一位沉默的傾聽者,將這些故事都藏進了自己的墨色褶皺里。
![]()
在黑獨山南側的一片鹽灘上,老周帶我找到了一處模糊的遺跡 —— 幾處殘存的石堆,像是當年驛站的地基。石堆旁,還散落著幾塊破碎的陶片,陶片上的紋路雖然模糊,卻能看出是漢代的風格。我撿起一塊陶片,輕輕拂去上面的鹽粒,仿佛能看到當年驛站的繁華:驛卒牽著馬匹在石堆旁飲水,商人背著貨物匆匆進出,信使拿著文書策馬而過…… 這些畫面,雖然已經隨著歲月消散,卻在黑獨山的土地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
老周還跟我講了一個關于黑獨山的傳說:相傳唐代時,有一位戍邊的將軍,帶領士兵在黑獨山附近抵御外敵。戰斗異常激烈,士兵們傷亡慘重,將軍也身負重傷。在最后時刻,將軍將自己的鎧甲埋在了黑獨山腳下,希望能永遠守護這片土地。后來,鎧甲漸漸與巖石融合,讓黑獨山的巖石變得更加堅硬,也讓這片土地多了一份英雄的氣節。
雖然這只是一個傳說,但站在黑獨山的巖石前,我卻愿意相信它是真的。因為這片墨色的土地,確實有著一種讓人敬畏的力量 —— 它見證過戰爭的殘酷,也見證過和平的珍貴;它迎接過東來西往的商旅,也送別過戍邊的將士。它像一本厚重的史書,將絲綢古道的千年故事,都寫進了自己的墨色篇章里。
捕捉光影里的水墨詩行
對于攝影愛好者來說,黑獨山是一座天然的攝影棚 —— 這里的光影變化無窮,每一刻都能拍出不同的水墨大片。為了捕捉到最美的畫面,我和老周特意選在下午四點以后開始拍攝,那時的陽光不再那么熾烈,會在黑獨山的巖石上投下長長的影子,讓墨色的山體更有層次感。
我扛著相機,沿著鹽灘慢慢走,尋找最佳的拍攝角度。起初,我想拍下黑獨山的全景,將連綿的黑巖和廣闊的鹽灘都裝進鏡頭里。但按下快門后才發現,全景雖然壯闊,卻少了幾分細膩的美感。老周提醒我:“黑獨山的美,不在整體,而在細節 —— 你看那巖石的紋路,鹽晶的光澤,還有光影的變化,都是最好的題材。”
![]()
我聽從老周的建議,將鏡頭對準了一塊被風蝕的黑巖。這塊巖石的形狀像一只展翅的雄鷹,翅膀上的紋路清晰可見,陽光照在翅膀的邊緣,泛著淡淡的銀灰。我調整焦距,將巖石的細節一一捕捉:那些細密的氣孔,像是雄鷹的羽毛;那些深淺不一的溝壑,像是歲月在翅膀上刻下的痕跡。按下快門的瞬間,我仿佛看到這只 “黑鷹” 正準備展翅高飛,飛向遙遠的天際。
接著,我又將鏡頭對準了鹽灘與黑巖的交界處。白色的鹽灘像一條白玉帶,環繞著墨色的山體,陽光照在鹽晶上,折射出細碎的光,與黑巖的暗沉形成強烈的對比。我蹲下身,用低角度拍攝,讓鹽灘的白色占據畫面的下半部分,黑巖的墨色占據上半部分,中間留出一道清晰的分界線。這樣的構圖,就像一幅簡約的水墨小品,黑白分明,卻又韻味無窮。
傍晚時分,天空漸漸被染成了橘紅色,夕陽的余暉灑在黑獨山的巖石上,讓墨色的山體多了一層溫暖的色調。有的巖石泛著淡淡的金黃,有的則帶著淺淺的橘紅,像是有人在墨畫上涂了一層薄彩。我趕緊架起三腳架,拍下這難得的 “暮色丹霞”—— 遠處的黑巖峰在夕陽下成了剪影,近處的鹽灘泛著橘紅的光,天空中的云朵被染成了火燒云的形狀,整個畫面像一幅色彩濃烈的油畫,卻又不失水墨的意境。
最讓我驚喜的是日落時分的 “逆光拍攝”。我將相機對準夕陽,讓太陽的光芒從黑巖峰的縫隙中透出來,形成一道道金色的光束。黑巖的輪廓在逆光下變得格外清晰,像是用濃墨勾勒出的線條,而金色的光束則像從墨色中透出來的希望,美得讓人窒息。按下快門的那一刻,我忽然覺得,自己不是在拍照,而是在捕捉時光的痕跡,在記錄黑獨山最動人的瞬間。
拍攝途中,我還遇到了幾位來自全國各地的攝影愛好者。他們有的架著相機等待光影變化,有的則拿著畫板在鹽灘上寫生,每個人都沉浸在黑獨山的美中。一位來自上海的攝影師告訴我,他已經是第三次來黑獨山了,每次來都能發現新的美 ——“這里的光影太神奇了,同一處景觀,早上和下午不一樣,晴天和陰天不一樣,就算是同一天,每一刻的畫面都不同。”
![]()
確實,黑獨山的美,是流動的,是變化的,它需要你用心去觀察,用鏡頭去捕捉。在這里拍攝的每一張照片,都不是簡單的風景記錄,而是光影與墨色交織的詩行,是人與自然對話的見證。
荒漠深處的生命回響
很多人以為黑獨山是一片死寂的荒漠,其實不然。在這片墨色與白色交織的土地上,依然有生命在頑強地生長,它們用自己的方式,訴說著對這片土地的熱愛。
沿著一條干涸的河床向黑獨山深處探索時,我在一塊黑巖的縫隙中發現了幾株綠色的植物。它們的葉子又小又厚,呈灰綠色,緊緊地貼在巖石上,像是從巖石里長出來的一樣。老周說,這是戈壁特有的植物 —— 駱駝刺,它的根系能扎到地下幾十米深,汲取稀少的水分,就算在干旱的環境中,也能頑強地存活。
我蹲下身,仔細觀察這幾株駱駝刺。它們雖然長得矮小,卻充滿了生命力 —— 有的枝頭還開著小小的紫色花朵,花朵雖然不起眼,卻在墨色的巖石襯托下,顯得格外鮮艷。我忽然想起汪曾祺先生說過的一句話:“生命是美好的,人間是值得的。” 在黑獨山這樣惡劣的環境中,駱駝刺尚且能綻放花朵,更何況我們這些生活在和平年代的人呢?
繼續往前走,我又在鹽灘上發現了幾只小小的昆蟲。它們通體呈灰褐色,與鹽灘的顏色相近,不仔細看根本發現不了。這些昆蟲在鹽晶上快速地爬行,尋找著食物和水源。老周說,這些昆蟲叫 “鹽漠甲”,它們能適應高鹽、高溫的環境,是黑獨山荒漠生態系統中重要的一環。
除了植物和昆蟲,黑獨山周邊還生活著一些大型的野生動物,比如藏原羚、巖羊、狐貍等。老周說,他曾在黑獨山附近見過一群藏原羚,它們在鹽灘上奔跑,白色的屁股像一團團跳動的雪球,與墨色的山體形成鮮明的對比。雖然我這次沒有見到這些野生動物,但想到它們在這片荒漠中自由地生活,心中就多了一份欣慰 —— 黑獨山不僅是人類的攝影天堂,也是野生動物的家園。
在探索的過程中,我還發現了幾處奇怪的 “小土堆”。這些土堆高約幾十厘米,形狀呈圓錐形,表面覆蓋著細密的沙土。老周說,這是白蟻的巢穴,雖然在荒漠中很少見到白蟻,但黑獨山的白蟻卻能適應這里的環境,它們用自己的分泌物將沙土黏合在一起,建造出堅固的巢穴。這些小小的白蟻,用自己的力量,在這片荒漠中建造了屬于自己的 “城堡”,讓人不得不感嘆生命的神奇。
![]()
站在黑獨山的荒漠深處,看著這些頑強生長的生命,我忽然明白了一個道理:真正的美,不僅在于壯麗的景觀,更在于生命的韌性。黑獨山的美,不僅在于墨色的山體和白色的鹽灘,更在于那些在荒漠中綻放的花朵,那些在鹽晶上爬行的昆蟲,那些在戈壁上奔跑的動物。它們用自己的生命,為這片荒涼的土地增添了生機與活力,也讓黑獨山的故事,多了一份溫暖的篇章。
墨色天幕下的璀璨星河
黑獨山的夜晚,是星空的舞臺。由于地處偏遠,光污染極少,這里的星空格外清澈明亮,仿佛伸手就能觸摸到星星。為了欣賞黑獨山的星空,我和老周特意在鹽灘上搭了帳篷,準備徹夜等待。
夜幕降臨,天空漸漸從深藍色變成了墨黑色,與遠處的黑獨山融為一體,分不清哪里是山體,哪里是天空。起初,只有幾顆明亮的星星在天幕上閃爍,像墨色畫布上點綴的鉆石。漸漸地,更多的星星蘇醒過來,從地平線一直延伸到天頂,形成了一條璀璨的銀河。
我躺在帳篷外的防潮墊上,仰望星空,心中充滿了震撼。銀河像一條發光的綢帶,橫亙在天際,將天空分成了兩半,星星多得數不清,有的明亮,有的暗淡,有的像針尖一樣小,有的卻像寶石一樣大。我想起小時候在鄉下看到的星空,雖然也很美,但卻沒有黑獨山的星空這樣壯闊、這樣清澈。
老周坐在我身邊,給我指著天上的星座。“你看那七顆明亮的星星,是北斗七星,像一把勺子掛在天上。” 他順著自己手指的方向,我果然看到了一組排列成勺子形狀的星星,格外顯眼。“還有那片紅色的星星,是天蝎座,中間最亮的那顆是心宿二,也叫‘大火星’,古人就是根據它的位置來判斷季節的。”
![]()
聽著老周的講解,我忽然覺得,這些星星不再是遙遠的天體,而是有生命、有故事的朋友。它們在天幕上閃爍,像是在向我訴說著宇宙的奧秘,訴說著千年的傳說。我想起古代的游牧民族,他們就是根據星星的位置來辨別方向、確定季節,在黑獨山這樣的荒漠中,星星曾是他們最忠實的向導。
忽然,一顆流星劃過夜空,拖著長長的尾巴,瞬間消失在墨色的天幕中。我趕緊閉上眼睛,許下了一個愿望 —— 希望這片美麗的黑獨山,能永遠保持它的純凈與壯闊,希望更多的人能感受到它的美,卻又不破壞它的寧靜。
老周說,在黑獨山看星空,最好的時間是凌晨兩點左右,那時銀河的位置最低,能看到最完整的星河。我強忍著困意,等待著那一刻的到來。凌晨兩點,當我再次睜開眼睛時,眼前的景象讓我驚呆了 —— 銀河像一條巨大的銀色河流,從黑獨山的山頂流淌而過,星星仿佛就在頭頂,伸手就能摘到。我趕緊拿起相機,拍下了這難得的畫面,雖然相機無法完全捕捉到星空的美,但卻能記錄下這一刻的震撼與感動。
在黑獨山的星空下,我第一次感受到了宇宙的浩瀚與人類的渺小。那些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煩惱的事情,在這片星空下,都變得微不足道。我忽然明白,為什么古代的文人墨客會對星空如此癡迷 —— 因為在星空的面前,我們能放下所有的執念,找回內心的平靜。
墨色情深,后會有期
轉眼間,在黑獨山的日子就要結束了。離開的那天,我起得格外早,想要再看看清晨的黑獨山。
凌晨五點,天空還泛著淡淡的魚肚白,遠處的黑獨山在晨霧中若隱若現,像一幅淡淡的水墨剪影。鹽灘上結著一層薄薄的白霜,踩在上面發出 “沙沙” 的聲響,像是大地在輕聲告別。我沿著鹽灘慢慢走,最后一次撫摸那些墨色的巖石,最后一次欣賞那些白色的鹽晶,最后一次感受這片土地的氣息。
老周已經收拾好了行李,他站在越野車旁,看著我,笑著說:“舍不得吧?沒關系,以后還可以再來。” 我點點頭,眼眶有些濕潤。在黑獨山的這幾天,我不僅看到了壯麗的景觀,感受到了歷史的厚重,更找到了內心的平靜。這片墨色的土地,已經深深印在了我的心里,成了我生命中最珍貴的回憶。
![]()
車子緩緩駛離黑獨山,我不停地回頭張望,直到那片墨色的山體消失在視線中。老周遞給我一塊從黑獨山撿來的小石頭,石頭通體墨黑,上面還沾著一點白色的鹽晶。“留個紀念吧,看到它,就想起黑獨山了。”
我接過那塊小石頭,緊緊握在手里,仿佛握住了黑獨山的墨色與時光。我知道,這次離開不是結束,而是另一種開始。黑獨山的美,會像一粒種子,在我的心里生根發芽,提醒我在忙碌的生活中,不要忘記遠方還有這樣一片純凈的土地,不要忘記自然的壯闊與生命的堅韌。
或許有一天,我會再次回到黑獨山。那時,我會再拍一次這里的水墨丹霞,再探索一次這里的荒漠景觀,再看一次這里的璀璨星空。我相信,那時的黑獨山,依然會像現在這樣,用它的墨色與白色,迎接每一個熱愛它的人。
因為有些地方,一旦遇見,就會成為永恒;有些情感,一旦產生,就會刻骨銘心。黑獨山,這片海西荒漠中的水墨秘境,將會永遠留在我的心中,成為我生命中一段最美的獨白。
#不一樣的早秋漫游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