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7日,四川劍閣,翠云廊古蜀道,扮演張飛的演員為游客們表演。據考證,翠云廊古柏最早可追溯到秦漢時期,三國時期是其中一個植樹高峰,有傳說稱是張飛令士兵及百姓沿驛道種下的,因此當地人把這些古柏稱為“張飛柏”。
![]()
11月7日,四川劍閣,翠云廊古蜀道,一棵樹齡達2300年的“劍閣柏”。為了保護這棵古樹,當地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在樹干中部安裝碳纖維加固“馬甲”,與周邊樹木通過硬支護進行彈性連接,保障樹體穩固。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王鑫昕/攝
![]()
11月7日,四川劍閣,翠云廊古蜀道,參加四川省“強四力 走蜀道 看發展”采訪采風活動的記者體驗徒步打卡。在第一個打卡點,劍閣縣翠云廊古柏自然保護中心負責人為記者們蓋《蜀道難》印章作紀念。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王鑫昕/攝
![]()
11月7日,四川劍閣,翠云廊古蜀道,參加四川省“強四力 走蜀道 看發展”采訪采風活動的記者在采訪當地生態護林員。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王鑫昕/攝
![]()
11月7日,四川劍閣,翠云廊古蜀道,兩棵樹齡達1200年的古柏。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王鑫昕/攝
![]()
11月7日,四川劍閣,翠云廊古蜀道,參加四川省“強四力 走蜀道 看發展”采訪采風活動的記者們在拍攝古柏。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王鑫昕/攝
![]()
11月7日,四川劍閣,翠云廊古蜀道,參加四川省“強四力 走蜀道 看發展”采訪采風活動的一位記者在翠云廊碑前拍照留念。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王鑫昕/攝
![]()
11月7日,四川劍閣,翠云廊古蜀道,參加四川省“強四力 走蜀道 看發展”采訪采風活動的一位記者在拍攝古柏樹干的紋理。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王鑫昕/攝
![]()
11月7日,四川劍閣,翠云廊古蜀道,一位記者與扮演張飛的演員合影。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王鑫昕/攝
![]()
11月7日,四川劍閣,翠云廊古蜀道,參加四川省“強四力 走蜀道 看發展”采訪采風活動的記者在拍攝古柏。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王鑫昕/攝
![]()
11月7日,四川劍閣,翠云廊古蜀道,記者們在了解108國道改道情況。據介紹,為了保護翠云廊的古柏,108國道先后兩次改道,從穿過翠云廊景區到繞開古柏核心區,大大減少了車輛過境對古樹生存環境的影響。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王鑫昕/攝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