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凝媽悟語
孩子讀英語繪本的時候,動不動就鬧情緒、發脾氣。
他不是不想讀,而是因為“讀一次得不到100分”,就無法忍受。
![]()
大哭大鬧、拍打iPad、非要媽媽陪在身邊,還不停地抱怨:“這個機器在糊弄人!它根本聽錯了!”
勸他看看是哪些詞讀得不準,再跟讀幾遍,他卻滿臉委屈地說:“我都會讀呀,我明明覺得我讀的都很好啊!”
有時他不耐煩地點開一個單詞,卻把脾氣轉嫁到機器上:“這發音根本聽不清!叫我怎么學?!”
結果,原本半小時可以輕松完成的任務,要多花半小時發脾氣,硬是被拉長到一小時。
整個學習過程變成情緒拉鋸戰——孩子崩潰、大人惱怒,原本屬于孩子的自由玩耍時間也被消耗殆盡,整個家雞犬不寧。
![]()
我曾經無數次批評過孩子,告訴他:“想讀就好好讀,不想讀就去玩,別裝模作樣浪費時間!”
直到有一次,我換了一種方式。
那天,在我的幫助下,孩子成功完成了閱讀繪本的任務,他情緒平穩下來,我們進行了一次對話。
沒想到,簡單的三句話,他不僅不反感,還主動反思、積極回應,甚至愿意嘗試改變。
那一刻我才真正意識到:真正有用的溝通,從來不是壓制,而是牽引。
![]()
第一句話,“我們要降低期待,制定一個‘跳一跳能夠到’的目標。”
一本新的英語繪本,陌生詞匯多、句子結構復雜,孩子第一次讀就想拿滿分,是非常不現實的。
一個字詞可能需要反復聽、讀五六次甚至十幾遍,才能初步掌握。
把目標定得過高,一旦實現不了,就容易陷入“我不行”的挫敗感,這比讀不好本身更傷人。
心理學中有一個經典的“耶基斯-多德森定律”指出:動機強度與效率之間并非線性關系——適度的壓力能提升表現,但過高的壓力只會抑制大腦認知功能,導致表現下降。
也就是說,壓力并不總是動力,更可能成為阻力。
所以,我們可以說:“第一遍爭取讀到90分,下一遍91分就是進步,再讀一遍100分,那就太厲害了,讀五六遍得100分也很正常。”
如果是很簡單的繪本,像以前讀熟的A級,現在再讀,就可以提高標準——一定要符合當前的真實水平。
孩子聽后感覺有道理,甚至主動追問:那我這不是自信嗎?那我這是太驕傲?那我這是得意忘形?
他開始試圖用一個詞命名自己的行為了。
![]()
第二句話,“把大腦的能量用在解決問題上,而不是對抗情緒。”
大腦的認知資源是有限的。
我們的大腦就像一塊充電電池,電量就那么多。
如果我們把精力耗在發脾氣、抱怨、否定自己,真正用于專注學習的那部分就會減少——這其實就是“內耗”。
認知神經科學中也指出:負責情緒反應的杏仁核與負責理性控制的前額葉,共用同一套心理資源。一旦情緒過度激活,認知控制能力就會顯著下降。
我給他示范:我也不是第一次就能讀滿分,但我不會急,我會再讀一遍。
果然,第二遍我就成功了。
他看到媽媽也要嘗試兩次,于是自己也愿意試。結果再次跟讀,分數真的提高了。
這種“穩住再試就能進步”的真實體驗,比任何道理都更有說服力。
后來他說:“我老是怪iPad聽不清、判斷不對……其實應該是我再多聽幾遍、再讀幾次。”
你看,當他不再對抗情緒,他就開始自己尋找解決方法了。
![]()
第三句話,“有情緒不是壞事,說明你想做好——但我們要學會調節它。”
情緒本身不是錯誤,委屈、生氣、沮喪都非常正常。
這反而說明——孩子對自己有要求,想做得更好。
但如何表達情緒、調節情緒,是需要學習的。
我們教孩子深呼吸、捏壓力球、原地跳幾下,或者安靜地數到十。
這些方法孩子并不陌生,但難點在于:情緒來的那一刻,是否還記得使用?
神經科學指出,人類大腦中負責情緒控制的“前額葉皮層”要到20歲左右才完全發育成熟。
要求一個孩子每次都冷靜,是不現實的。其實,很多大人也控制不了。
他們需要在一次又一次的練習中,慢慢養成“情緒暫停—主動調節—再嘗試”的神經習慣。
![]()
孩子發脾氣,是他大腦發育過程中的正常表現,也是對自己能力暫時不夠的一種憤怒。批評和壓制只會讓情緒轉向地下,將來更劇烈地爆發。
而真正的教育,是接納他的情緒,幫他理解自己,教他如何與情緒共處——然后,把能量放回該用的地方。
這條路很漫長,但孩子每一次的小進步,都是在為他未來的情緒調節能力和抗挫力打下基礎。
而我們,就是他最初的情緒教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