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匯泉“殺人街”,老青島人肯定都會有印象,不覺間,這條曾經名聞全國的小吃街,已經消失了三十多年。
![]()
矗立在文登路與南海路交界,這座沒有什么特色的現代建筑,與第一海水浴場一路之隔。每天來來往往的人們,似乎早已習慣了許多年來不時地門面更換。而這里曾經的繁華與故事,卻隨著時間的改變而愈發地變淡了。
這里,就是曾一度盛名全國的匯泉“殺人街”舊址。三、四十年前,這里曾引導餐飲時尚潮流、開時代之先、名噪一時。這里也曾宰客嚴重而上過報紙、拍過電影。如今,雖逐漸記憶模糊,仍依舊不時被某些未經歷過的媒體人描述的神乎其神。
![]()
聽起來名字有些恐怖的“殺人街”,其實用青島話“殺銀街”叫出了更合適一些。這里早期就是一條以活海鮮為特色的大排檔式的餐飲美食街,這個名字的由來,最初是因為這里的菜價高,以及后期管理不善造成的宰客現象。它的進一步叫響,則是源自1992年的電視連續劇《殺人街的故事》,這部劇播出后迅速在全國引起了很大的反響,因為實景就選在青島匯泉小吃街,從而使“殺人街”的名字聲名遠揚。
《殺人街的故事》講述的并不是血淋淋的場面,而是指在市場經濟發展到特定階段,個別不良商家為了獲取利潤無所不用其極的競爭,宰客、殺熟,演繹出的一幕幕現實生活中的人間百態。然而很多人沒想到的是,隨著這部連續劇的熱播,“殺人街”的落幕也進入了倒計時。
![]()
匯泉小吃街舊影(逄淑才收藏老照片)
匯泉酒家曾有一個荒廢多年的后院,1986年的夏天,七、八家小吃攤位開始在這里臨時支攤設點。在酒店的墻外面支起爐灶,擺張小桌,放幾個馬扎子,簡單的炒幾個菜,剛剛洗完海澡的市民,在這里可以順便簡單填一下肚子。后來,有攤主支起了“帳篷飯店”,配上了簡單的桌椅,增加了小吃品種,一些煮蛤蜊和辣波螺等小海鮮很是引人關注。殺人街”的最初,其實就是咱們青島人洗完海澡,吃蛤蜊、喝涼粉自發形成的“大排檔。
由于每日里生意不錯,其他人就開始跟著效仿,棚子越搭越多,逐漸地就形成了一條主營海產品的簡易小吃街。那時各家晚上自己會安排人值班看東西,經營秩序一直很好。
![]()
匯泉小吃街舊影(逄淑才收藏老照片)
隨著規模越來越大,到了1989年,工商部門開始介入管理,拆除了原有簡易的帳篷,蓋起了一排小房子,店鋪就像現在的農貿市場,簡易的平房,透明的拱形玻璃鋼瓦蓋在上面,不算寬敞的水泥道,方便商戶傾倒污水,也方便了游客穿著泳衣打著赤腳就餐。
當時的店鋪最大的有三間屋子,最小的也就是一間小屋。規模最大的飯店,也只能擺下七、八張不大的飯桌,更多的是坐著馬扎子。后來隨著有經驗的酒店經營者加入,使這里迅速升級,成為正規的餐飲街,匯泉海鮮一條街就這樣形成了。
![]()
匯泉小吃街舊影(逄淑才收藏老照片)
改革開放的最初幾年,這片小吃街成為青島餐飲業內最早的個體戶集聚地。之前,青島經營海鮮的店鋪和餐館,可以說沒有真正的海“鮮”,就連聞名全國的“青島蛤蜊”,也都是用水沖洗一下外殼,當天上貨當天賣,吃的時候也難免會感到牙磣。
“殺人街”的海產品是名副其實的海鮮,店里就近打來海水,把蛤蜊養在顧客都可以看得見的大大小小的盆子里,把從漁民那里購來的活魚、八帶、石夾紅、海螺等養在玻璃缸里,讓食客隨意挑選。他們最早的學習了改革開放前沿的廣州,抓住了內陸游客難得一見真正海鮮的心理。現殺現賣的海貨盡管要價很高,可還是吸引著大批外地游客爭相嘗鮮,也包括著不少本地人前來品嘗。
這里也由此發展成為中國北方首個以活海鮮為特色的海鮮美食一條街,上百家主營活海鮮的個體小吃店緊緊相挨的盛景,很是壯觀。匯泉小吃街也與即墨路小商品市場,成為了青島對外改革開放的一個窗口。盡管多是大排檔,但是每天人山人海,店家忙的不亦樂乎。
![]()
匯泉小吃街舊影(逄淑才收藏老照片)
生意的紅火就開始出現一些不良經營商戶,這里的個別店家曾因其價格很高,宰客現象嚴重,多次被投訴,“蛤蜊數著個賣”的不光彩之名就是從那時出現的。后來隨著陪客、宰客等不正當競爭的出現,還曾被《中國消費報》曝光,文章的題目就是《這里有條“殺人街”》,匯泉小吃街也逐漸被“殺人街”的不雅稱號所取代了。這也引起當時市領導的關注,曾禁止政府機關人員到“殺人街”招待消費,不過這并沒有影響到“殺人街”的經營。
那時的“殺人街”,青島本地人除了宴請應酬之外,去的就少了。一段時間里,打仗的,拉客、搶客的,哈大了的、感覺被宰了而鬧事的,幾乎天天有。有些規模稍大點的店家還請來了“小哥”鎮場,里面確實挺亂的。
不過那時在這條街上請客或吃頓飯,也確實是一種炫耀,能到“殺人街”與朋友們一聚是一件很有面子的事情,島城的許多“款爺”和年輕人因時常出入“殺人街”而自鳴得意。當時的這條街,也是青島前海一道靚麗而又特殊的風景。
![]()
電視連續劇《殺人街的故事》
![]()
電視連續劇《殺人街的故事》截圖
電視連續劇《殺人街的故事》拍攝于1992年,共8集,取材于青島作家劉海軍發表于《時代文學》的紀實小說《青島有條“殺人街”》,由王志文、宋春麗、石蘭、袁苑等主演。
故事講的是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中,青島一條專營海鮮的小吃街應運而生,有人稱它“美食街”,有人稱它“殺人街”。在這條街上,有的小業主們用海鮮為餌,眼疾手快、落刀無情地“宰殺”著饕餮食客,演出了一幕幕色彩斑斕的人生戲劇。
![]()
匯泉小吃街舊影(逄淑才收藏老照片)
![]()
1993年,“殺人街”拆除后,開始了匯泉商業廣場的改造。(王挺攝影)
電視劇播出后在全國引起較大的反響,也就是在這一年,“殺人街”就進行了拆除重建,是真的違章建筑改造還是因為輿論所迫,很多市民為此議論紛紛。
其實早在電視劇播放的前一年,青島市政府已經開始準備改建“殺人街”了。1991年10月5日,市政府第二十一次常務會議確定,改造匯泉小吃街,1992年3月前規劃設計和招標結束,9月開工。隨著改造工程的開始,原來幾條迷宮似的美食街道蕩然無存,取而代之的是數年后外表華麗一新的現代建筑。
匯泉商業廣場的改造始于1993年初,但直到1999年才竣工,2000年1月最終通過消防驗收。“殺人街”的拆除,似乎也斷了曾經的無限繁華,竣工后的商業廣場大多時候都是沉寂的,僅有一層的網點出售和出租。只有每年夏季,跟著一街之隔的海水浴場的火爆而沾沾光。
日漸蕭條的匯泉商業廣場因為經營不景氣,加之其歸屬方也是資不抵債,2008年初開始了拍賣、改造等折騰。2010年,又重新啟動了“殺人街”的復活計劃,利用東、西兩條地下通道,打造類似于“殺人街”的地下特色美食街,但同樣慘敗而終。再后來,即使在旅游最旺的夏季,這里也是人稀車少,曾經繁華的景象一去再不復返。
![]()
“殺人街”最繁華的時候在上世紀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初期,它不但引領了青島,乃至整個北方的飲食潮流,更是見證了青島小吃的輝煌。
作為開創青島小吃歷史的海鮮一條街,曾經的這里是燈火通明的繁華。那時國人的消費能力有限,這里曾讓很多人敬而遠之,但作為當時的大環境來說,它確實是超前的,小孩子進去看到魚缸里的海鮮,好像進了水族館一般新鮮。明明別人和你說菜價高得要命,這里還是天天爆滿。
“殺人街”拆除后,當時有些市民還以為原地真能重建起一條價廉物美的美食街,沒想到昔日的商業繁華已隨之逝去。如果能合理規劃、正確引導,規范管理,這里本應該成為青島海濱的一張靚麗名片。可惜時至如今,它留給老青島人的,更多的僅是回憶了......
青島城市檔案論壇公眾號、青島城市記憶頭條號編輯整理發布,轉載請注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