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注這個號的客官們 ? 都變得更美 更好了 *
![]()
最近回到桐廬老家小住,想給自己放個假,沒想到卻在休整的日子里迎來了一次意料之外的觀鳥收獲。故事的開始要從我家附近的一片竹林說起。
每天清晨和傍晚,總能聽見竹林里傳來此起彼伏的嘰嘰喳喳聲,熱鬧到讓人無法忽視。好奇心驅使著我幾次前往“現場”探查,結果很快揭開了謎底——原來是一群八哥把竹林當成了老巢,足足有三十多只。對我這樣的觀鳥愛好者來說,這可謂是“家門口的驚喜”。
![]()
![]()
|| 清晨與黃昏的“交響樂”
八哥們的作息規律非常分明。早晨六七點,當村子里的人還在打哈欠時,它們已經集體開嗓了。那聲音嘹亮而雜亂,好像一群孩子在操場上合唱,但每個人唱的都是不同的曲子。
白天,它們大多不見蹤影,似乎分散到各處覓食去了。直到傍晚六七點,八哥們又會準時歸來。此時的場景頗為壯觀——幾十只八哥整齊地落在高高的屋頂上,仿佛排隊等待夜幕降臨。等天色完全暗下去,它們才一窩蜂飛回竹林棲息,繼續它們的群居生活。
有意思的是,在深夜偶爾有燈光掃過時,竹林里還會突然冒出幾聲八哥的叫聲,像是在提醒人類:“我們還醒著呢!”
![]()
![]()
|| 我的小小“魔法”
在陪伴家里的小朋友時,我也忍不住玩了點小花樣。每當他們好奇問起“這些鳥晚上會不會叫”,我就神秘一笑:“當然會呀,你看!”接著,我悄悄播放了一段白天錄下的八哥鳴叫聲。
果不其然,竹林里的八哥立刻回應了幾聲,仿佛在和看不見的同伴呼應。小朋友們瞬間瞪大了眼睛,滿臉驚訝地看著我,好像我真的掌握了能召喚鳥兒開口的魔法。對他們來說,這一刻不僅僅是觀察鳥類,更像是一場奇妙的童話體驗。
![]()
![]()
![]()
![]()
|| 走近八哥:黑衣羽冠的“喧鬧家族”
既然遇見了八哥,不妨也來點小科普。八哥隸屬于雀形目椋鳥科,是我們生活中最常見的鳥類之一。它們的外形并不低調:全身漆黑的羽毛在陽光下會泛著紫色或棕色的光澤,頭頂還有一簇豎立的羽冠,看起來神氣十足。
八哥最顯眼的特征之一,是它們翅膀上的白色斑塊。飛行時,黑羽之間閃現的白色線條格外搶眼。它們的喙呈象牙色,眼睛和雙腳則是亮橙色,整只鳥就像一身黑衣里點綴著幾抹跳躍的色彩。
八哥的叫聲同樣“多變”。它們能發出刺耳的警戒聲,也能模仿各種聲音,甚至有些還能學會人類的口哨。難怪我在竹林里聽到時,會覺得像是開了一場“鳥類綜藝秀”。
![]()
![]()
![]()
![]()
|| 群居與煙火氣的鳥
八哥的生活習性和我們人類頗為接近——它們喜歡扎堆,成群活動,集體歸巢,就像村子里的熱鬧人家一樣。雜食性的它們什么都吃:昆蟲、水果、谷物,甚至連垃圾也會翻找。正因為適應力強,八哥在城市和農村都能輕松找到生存空間,從公園到農田,從停車場到屋檐下,它們無處不在。
每年四到七月是八哥的繁殖季節,它們會在樹洞、屋檐甚至建筑的縫隙里搭建巢穴。巢材來自稻草、羽毛等“就地取材”的材料。每窩會產下4到6枚藍綠色的卵,新的生命也在這些隱秘角落里悄然孕育。
![]()
![]()
![]()
![]()
![]()
![]()
|| 觀鳥之外的心境
這次的八哥觀察沒有遠足跋涉,沒有昂貴設備,也沒有需要等待幾個小時的稀有鳥種。它發生在家門口的一片竹林,是再尋常不過的日常場景。但恰恰是這種“尋常”,讓我感受到觀鳥最大的魅力。
鳥類并不總在遙遠的山林,它們也在我們的村莊、屋頂、庭院里生活。只要愿意停下腳步、豎起耳朵,就會發現人與鳥之間的默契——它們在清晨叫醒你,在傍晚陪伴你,在夜晚偶爾提醒你:自然從未遠離。
對于小朋友們來說,這樣的經歷更是一場天然的自然教育課。比起書本上的圖鑒,眼前竹林里成群飛舞的八哥,更能喚起他們對自然的興趣與好奇。
![]()
![]()
![]()
![]()
![]()
![]()
![]()
離開桐廬之前,我又去竹林邊站了一會兒。傍晚的光線下,那群八哥依舊排排落在屋頂,嘰嘰喳喳,好像在開一個永遠沒有結束的家庭會議。我笑著按下快門,心里默默記下這一刻:這就是鄉村日常里的自然詩意。
有時候,觀鳥并不需要奔赴遠方。只要你愿意抬頭,愿意傾聽,那些隱藏在日常里的生命,就會主動走到你眼前。
![]()
愿所有的等待
終將變成美好的遇見
2025,用記錄觸碰世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