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北京兒童醫院順義婦兒醫院手術室內,一場與時間賽跑的生死營救緊張上演。在由產科、新生兒科、手術室、麻醉科等多學科組成的專業團隊(MDT)的精誠協作下,針對一例孕38周、罹患致命“左側膈疝”(腹腔臟器疝入胸腔,嚴重壓迫心肺)的高危胎兒,憑借團隊提前制定的詳盡分娩及搶救預案,成功完成了出生后即刻插管的高難度搶救。這場驚心動魄的救治,不僅是對精湛醫術的考驗,更是對醫者仁心與職業擔當的生動詮釋。
![]()
孕婦小陽(化名)來自青海,曾多次懷孕均不及而終,去年年底再次成功受孕后,夫妻倆倍加珍惜,按時產檢。但在孕21周的時候,超聲檢查提示胎兒存在“左側膈疝”——腹中腸管進入到了胸腔,導致左肺被壓縮。胎齡越小,對肺部發育的影響越大,死亡率就越高。帶著最后的希望與深深的焦慮,夫妻二人輾轉聯系到了我院產科劉主任。而此時寶寶的膈疝不僅導致整個左肺壓迫痿憋嚴重,心臟亦受壓右移,導致右肺亦受壓縮小。這意味著分娩后寶寶將面臨爭分奪秒的高難度搶救,出生后在自主呼吸前要求完成氣管插管輔助通氣,否則氣體進入胃內會增加手術難度及死亡風險。
面對這對夫婦的絕望與期盼,劉主任沒有絲毫猶豫,立即啟動我院高危孕產婦救治預案。迅速組織產科、新生兒科、麻醉科、手術室等進行多學科會診(MDT),懷著對生命的敬畏和對細節的追求,MDT團隊反復推演分娩及搶救流程,制定了詳盡的“作戰計劃”,并將分娩日定為胎兒滿38周。
由于擔心胎兒提前發動,新生兒科尉進茜主任團隊承擔最關鍵的“第一棒”搶救任務。深知責任重大,尉主任帶領團隊以高度的責任心和嚴謹作風,在孕婦入院后,于手術室進行了高強度、多輪次實戰演練,以確保無論寶寶何時娩出,各班組醫師都能無縫銜接、成功搶救。同時,團隊提前與北京兒童醫院新生兒轉運團隊建立聯系,為寶寶出生后可能需要的進一步救治或轉運搭建了綠色生命通道。醫護人員也時刻關注著小陽夫婦的情緒,用專業的態度和溫暖的話語給予他們堅定的信心與支持,這份人文關懷貫穿救治全程。
手術當天,一場精密部署,凝聚著全體醫護人員心血與期盼的新生兒搶救嚴陣以待。在手術室護士長張祎的周密安排下,新生兒搶救所需的氣管插管喉鏡、鏡片、復蘇氣囊等設備已消毒備用,并在主任尉進茜指導下,按最佳的取拿順序井然的放置于無菌搶救車上;產科劉主任、副主任梁嬌等高效完成剖宮產術前準備,為胎兒娩出創造安全通道;麻醉科醫生龐玉精準實施麻醉,全力保障母嬰安全;新生兒科主治醫師趙天嬌嚴陣以待,她的使命是在胎兒娩出、臍帶未斷的“黃金窗口期”,直接在手術臺上完成高難度的氣管插管,搶在寶寶建立自主呼吸之前,為這個小生命打開至關重要的氣道通路!與此同時,北京兒童醫院轉運團隊也抵達手術室,并連接好轉運呼吸機、一氧化氮吸入儀等,確保救治與轉運無縫銜接。
12時05分,胎兒在緊張有序的氛圍中順利娩出。在寶寶開始第一次呼吸前趙天嬌醫師憑借嫻熟的氣管插管技術在手術臺上給予建立了關鍵的氣道通路,這條氣道的及時建立,成功阻斷了氣體進入被擠壓上移的胃腸,為后續救治贏得了決定性先機。斷臍后,在新生兒科護士長楊希的指揮下,胃管置入減壓、靜脈通路建立等關鍵操作,迅速卻有條不紊的展開。經過多學科團隊的緊密協作和爭分奪秒的救治,寶寶生命體征迅速穩定,經皮氧飽和度維持95%以上(接近完全正常水平),膚色紅潤。寶寶出生僅半小時,便通過綠色通道緊急轉至北京兒童醫院,并成功接受了膈疝修補術。目前,孩子已順利拔除氣管插管,生命體征平穩。
這場生命守衛戰的勝利,是我院與北京兒童醫院深度托管合作成效的集中體現。依托北京兒童醫院雄厚的技術實力和專家團隊支持,我們共同構建了覆蓋產前診斷、圍產期管理、多學科聯合診療、手術干預及重癥監護的全流程救治體系。通過專家下沉、技術平移、管理同質化和人才一體化培養,兩院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資源融合與能力提升,成功救治了包括先天性膈疝、腸道閉鎖、肛門閉鎖在內的眾多危重新生兒。
未來,作為區域危重新生兒救治中心,我們將繼續深化與北京兒童醫院的托管合作,強化區域協同救治網絡建設,持續提升新生兒危急重癥救治水平,用更加優質的醫療服務守護兒童健康,為更多家庭點燃希望之光。
科普時間
什么是先天性膈疝?
先天性膈疝(congenital diaphragmatic hernia,CDH)是指胎兒先天性膈肌發育不全,導致腹腔臟器疝入胸腔,引起肺發育不良和嚴重肺動脈高壓的一種先天性疾病,是導致胎兒、新生兒死亡或新生兒遠期并發癥的主要原因之一。其發生率為(2.3-2.8)例/10 000例活產兒。本病病因復雜,個體差異大,10%-40%的患兒合并其他系統畸形,其中25%合并心臟異常。重癥的病死率可達70%以上;診斷胎齡<25周是新生兒CDH預后不良的相關因素。
CDH患兒的最佳娩出時機和方式尚存在爭議。孕有CDH胎兒的孕婦應盡量在配備新生兒穩定能力的醫療中心分娩。胎齡37-38周分娩的CDH胎兒存活率高于39-41周分娩者。在未使用ECMO患兒的存活率方面,剖宮產娩出的CDH新生兒的存活率高于經陰道及陰道助產娩出者。
先天性膈疝的治療
1.宮內干預技術:即胎兒鏡下的氣管封堵術(fetal endoscopic tracheal occlusion, FETO),通過封堵胎兒氣管,使胎兒肺液積聚,增加肺內壓,從而擴大肺體積,促進胎肺生長發育,降低出生后肺發育不良的風險,提高CDH患兒的存活率。在國內,宮內干預僅有零星病例報告。因此,在準確評估胎兒CDH的嚴重程度后,FETO可作為重度左側CDH胎兒的一種治療方式,其應用指征和遠期預后仍有待進一步探討。
2.產時宮外治療(ex-utero intrapartum theraphy, EXIT):EXIT是胎兒娩出過程中和娩出后立即進行的針對出生缺陷的一種手術治療方法。該方法在保持胎兒胎盤循環的同時,對胎兒進行氣管插管或行胎兒手術,以保證胎兒離開母體時的有效氣道通氣或氧氣供應。大多數CDH新生兒出生后短時間內就會出現呼吸困難和發紺等癥狀。若未能及時處理,或處理不當,患兒會因低氧血癥和持續性肺動脈高壓而死亡。CDH的EXIT以往用于胎兒生后繼續ECMO治療的氣道準備(EXIT-to-ECMO)。考慮到CDH胎兒出生時肺氣道所受到的疝入臟器壓迫可能是災難性的,除需要接受ECMO治療的CDH外,其他CDH患兒也極有可能發生產時窒息。故當CDH胎兒娩出時,在保持臍帶供血同時,立即氣管插管,成功建立氣道后結扎臍帶,以盡量減少肺損傷和缺氧,提供后續轉運和手術治療的時機以挽救生命。同時,由于新生兒生后延遲臍帶結扎可以增加循環血量,EXIT-to-airway模式可以最大程度避免新生兒窒息及生后貧血、低氧、高碳酸血癥和缺氧缺血性腦損傷,操作較簡便,可在2 分鐘內完成,不升高產婦風險。研究結果顯示,EXIT-to-airway模式優化了圍術期治療,提高手術治療率和重癥CDH生存率。基于此,對于本患兒我們也采取了同樣的處理措施。
3.手術治療:CDH的根本治療手段是通過手術將腹部臟器“歸位”,解除對肺部的壓力,并做膈肌修復。而手術時機及手術方式需由新生兒外科醫師根據患兒的情況制定具體的方案。
文字| 新生兒科 詹實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