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涂聯友,福建省大田縣人,大學學歷,曾任廈門市硬筆書法研究會副會長,現任廈門市書法家協會會員,廈門市老年書畫研究會副會長兼秘書長、中國楹聯學會會員、中華詩詞學會會員、中宣盛世國際書畫院理事、世界華人華僑藝術聯合會會員。作品多次入展全國、省、市有關單位舉辦的書畫展,被收入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中國當代名家書畫作品集萃》,科學文化出版社《佳人頌》、《黨頌》、《美麗中國》等詩書畫名家作品典藏,福建省出版的《榜樣》;入選福建省老年書畫藝術協會系列叢書《美麗福建看廈門——鷺城金光》,兩次入編《中國文化進萬家年歷》;多次入選《兩岸書法家百副春聯集》;被世界華人華僑藝術家聯合會授予 “中國當代紅色愛國藝術家”榮譽稱號。書法作品及個人藝術簡介多次被《人民武警報》和《百度》、《都市頭條》等主流媒體宣傳報道。
墨田耕耘:涂聯友書法藝術中的閩中山水氣韻
在閩中群山環抱的大田縣,走出了一位以筆墨耕耘心田的書法家——涂聯友。他的書法藝術如同閩地特有的紅壤,質樸中見深厚,平實中藏機巧,既承載著地域文化的基因密碼,又彰顯出個體生命的藝術覺醒。觀涂聯友運筆,如見農人執鋤,每一道線條都浸透著對土地的敬畏與對傳統的虔誠,這種"墨田耕耘"式的創作姿態,成就了其書法藝術獨特的審美品格。
![]()
涂聯友書法最動人處,在于其筆墨間流淌的山水氣韻。大田縣"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地理特征,潛移默化地塑造了他的藝術感知方式。其行書條幅《巖城春曉》,字勢如群峰起伏,墨色似山嵐變幻,尤其是"曉"字最后一筆的飛白處理,恰似晨霧中若隱若現的山脊線。這種將地理特征轉化為筆墨語言的自覺意識,使他的作品超越了單純的技巧展示,成為承載地方文化記憶的視覺文本。在楷書《龍門記事》中,方正穩健的結體暗合土樓建筑的雄渾,細勁的提按又令人聯想到山澗流泉的韻律,這種"以書造境"的能力,正是書家將故土山水內化為藝術語匯的明證。
![]()
從師承譜系考察,涂聯友書法呈現出"碑帖兼融"的鮮明特征。他早年潛心顏真卿《麻姑仙壇記》,得渾厚寬博之氣;后轉習北魏《張猛龍碑》,取峻利勁健之姿;近年又參以黃道周、伊秉綬等閩籍書家的意趣,逐漸形成"骨力洞達而氣韻生動"的個人風格。其獲獎作品《朱熹詩抄》中,可見顏體楷書的端莊骨架,卻又在轉折處融入碑學的方筆特征,墨色濃淡變化間透露出對墨法的心得。這種轉益多師的取法路徑,既避免了地域書家容易陷入的風格局限,又保持了對傳統文化基因的忠誠守護。
![]()
在筆法系統層面,涂聯友創造了獨特的"犁筆法"。觀察其現場創作,執筆姿勢如老農扶犁,腕部沉實而指節靈活,行筆時似有千鈞之力注于毫端。這種筆法產生的線條質感,既不同于帖學的流美飄逸,也異于碑派的刻意斑駁,而是呈現出"屋漏痕"與"折釵股"交融的獨特肌理。其草書《詠茶詩四屏》中,渴筆飛白處如見茶園梯田的層疊走向,濃墨重筆處又似茶芽勃發的生命力度,將農耕文明的視覺經驗不著痕跡地轉化為書法語言。這種將生活勞作體驗升華為藝術表達的自覺,正是其書法具有辨識度的關鍵所在。
![]()
就審美品格而言,涂聯友書法呈現出"農禪相濟"的精神境界。大田縣作為"閩中茶鄉"的農耕傳統與"南方佛國"的禪宗文化,共同滋養了他的藝術心靈。其小楷《金剛經》冊頁,字字如種子入土,筆筆含靜觀之趣,在嚴整的法度中透露出對"農禪一味"的體悟。而大字行書《耕云種月》橫幅,則揮灑出農人特有的曠達與禪者的機鋒,墨色濃淡枯濕的變化暗合四時更迭的農事節奏。這種將日常生活哲學化的藝術表達,使其作品超越了技術層面的優劣評判,進入"技進乎道"的更高層次。
![]()
在當代書法生態中,涂聯友的創作實踐具有多重啟示價值。面對展覽體書風的流行,他堅持"以心運筆"而非"以展制書";面對數字書寫的沖擊,他強調"手與毫應"的身體記憶;面對藝術市場的誘惑,他保持"晨耕墨田"的平常心態。其近年創作的《二十四節氣》系列,以不同的書體、材質表現農耕文明的時間智慧,這種將非物質文化遺產轉化為當代書法創作資源的嘗試,為地域書風的現代轉型提供了有益參照。
![]()
細讀涂聯友的書法作品集,會發現一條清晰的演進軌跡:從早期追求形似的"摹古期",到中期探索個性的"變法期",直至近年進入隨心所欲不逾矩的"化境期"。這個過程恰似農事的春播、夏耘、秋收,蘊含著藝術成長的普遍規律。其最新作品《閩茶記》十二條屏,將甲骨文的質樸、摩崖的蒼渾、簡牘的天趣熔于一爐,又以茶事活動為敘事線索,創造出兼具古典精神與現代意識的書法文本,標志著其藝術語言的成熟。
![]()
涂聯友的書法藝術啟示我們:真正的地域風格不是簡單的地方符號堆砌,而是將地理基因轉化為審美表達的創造性過程;有生命力的傳統繼承不是對法帖的機械復制,而是在深刻理解基礎上的當代詮釋。這位從閩中山區走出來的書法家,用他的筆墨實踐證明:最地道的往往最現代,最鄉土的往往最世界。在全球化與在地化張力日益凸顯的今天,這種根植本土又面向未來的藝術探索,或許正是中國書法薪火相傳的重要路徑之一。
![]()
![]()
![]()
![]()
![]()
![]()
![]()
![]()
![]()
![]()
![]()
![]()
![]()
![]()
![]()
![]()
![]()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