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這位別名“Lady Nana”的國民抽象歌手,憑借粗獷的聲線、夸張的妝造和獨特的舞臺風格,從短視頻平臺一路殺進線下演唱會市場,征服了廣大中老年觀眾與Z世代網民。
表面看,她的演唱會堪稱“災難”現場:唱功幾近為零,節拍屢次出錯,甚至多次被實錘假唱。舞臺布景土味拉滿、妝造離譜、燈光劣質、海報修得面目全非。按理說,這一切都應是她“塌房”的導火索。
但出人意料的是,這些劣質操作反而成為她爆紅的加速器。
“退票”成了粉絲的應援口號,“拉垮”被包裝成藝術風格,哪怕和周杰倫同時在廈門開演唱會,也硬生生擠出人山人海,行程規格堪比頂流愛豆。
粉絲不在乎她的唱功如何,只為了尋找一種集體的梗文化與情緒共鳴。他們享受的正是這種“你們不懂,但是我們懂”的自豪感。
新晉頂流的背后,58歲的那藝娜本是一位來自湖北的普通農婦,平日里帶外孫、做農活。直到2022年接觸互聯網,她開啟了分階段轉型。
1.0版本的“俄羅斯娜娜”,在短視頻平臺模仿外國口音、假扮俄羅斯人,最終因違反平臺規范被封號。
隨即,2.0版本的“大中國娜娜”,迅速轉型為網絡歌手,推出爆款單曲《愛如火》,她與抖音兩博主連麥PK,一場罵戰讓她一夜出圈,也奠定了她“抽象頂流”的網絡地位。
2023年,3.0版本的“那藝娜”,簽約經紀公司后全面商業化運作,開演唱會、拍攝雜志、入局短劇,一頭扎進內娛。
那藝娜,從是一個被亞文化群體打造的文化符號,到成為大眾情緒的宣泄口,她的大火,是對精致娛樂工業的逆反,也是互聯網“造神運動”的結果。
在嚴肅內容越來越難火,娛樂閾值越來越低的今天,那藝娜解構了嚴肅,將一切不合理轉化為常態,也讓大眾看到了一個中老年偶像的荒誕崛起。
![]()
![]()
這個夏天,演唱會市場上群星璀璨,可門票最難搶的明星之一,竟然是那藝娜。
那藝娜是誰?
她是“前蘇聯的遺珠、帝國最后的玫瑰、最美的鋼鐵夜鶯”。當然,這些中二又充滿想象力的稱號,出自粉絲的創造,表達對那藝娜的獨特迷戀與崇拜。
58歲的那藝娜,出道兩年,正迅速成為內娛新款中老年偶像。
年初,她參加方文山的音樂課堂,5月就開始個人巡回演唱會,年中就敢和周杰倫同時在廈門開演唱會。短短兩個月內,成為了演唱會新頂流。
![]()
那藝娜在演唱會現場
其實早在2023年,那藝娜的代表作《愛如火》就開始走紅網絡,成為各大短視頻平臺的御用剪輯背景音。
后來,龔琳娜在《乘風2023》中翻唱她的歌,說唱歌手小鬼也在《天賜的聲音》里改編。奈何歌紅人不紅,原唱的臉在大眾視線中,依舊是模糊的。
今年,終于輪到那藝娜火了,但一切要從杭州演唱會的假唱事件說起。
演出現場,她唱《蘋果香》,結果一開口,稚嫩的童聲從音響里傳出。那藝娜面不改色地站在舞臺上對口型。觀眾先是震驚,隨后紛紛大笑,并高喊“退票”。
對口型、假唱、進錯拍,這些足以讓歌手“塌房”的舞臺禁忌,在那藝娜的表演里一次性集齊。然而,這些翻車事故,并沒有讓那藝娜銷聲匿跡,卻成了出名的轉折點。
![]()
緊接著,長沙站演唱會上,觀眾齊喊八聲“退票”后,突然異口同聲,唱起“心在跳是愛情如烈火”,不僅幫那藝娜找到了節拍,還帶動了現場氣氛。
假唱反而成了一種互動,荒唐又魔幻。
高飽和度的背景色、中老年審美的熒光海報、濃妝艷抹的妝造,外加在耳邊別一支塑料紅花,這些元素使那藝娜的表演,在如今比拼炫酷效果的舞臺上,顯得格外復古或土俗。
但神奇的是,她的現場觀眾,大部分是年輕人。
粉絲甚至稱,“要是你沒趕上17歲的泰勒·斯威夫特、18歲的比莉·艾利什、19歲的阿黛爾和22歲的Lady Gaga,那就不要錯過58歲的那藝娜。”
![]()
泰勒(霉霉)、比莉(碧梨)、阿黛爾、Lady Gaga
沒有正統的音樂訓練、沒有精湛的唱功、也沒有精致的舞臺,那藝娜仿佛逆著所有審美潮流闖進內娛,卻收獲了一批忠實觀眾。她的舞臺不完美,卻真誠而怪誕,她的形象不高級,卻過目難忘。
如今,那藝娜8月的行程滿滿當當,開演唱會、上音樂節、拍雜志、接廣告、演短劇。
她用一種“土到極致就是潮”的方式,在58歲這年,一頭扎進娛樂圈。
![]()
多年以后,站在舞臺中央,面對如海的觀眾和山呼海嘯般的吶喊,那藝娜將會想起兒子給她開通抖音賬號的那個下午。
那藝娜,本名叫翟革英,原本是普通的湖北農婦,她年輕時賣豆腐,后來丈夫承包了工地工程,她又負責給工人做飯。再后來,孫子出生,她放下了外面的活計,在家照看孫子。
她的前半生,基本圍繞著家庭和柴米油鹽打轉。
轉折發生在2022年初,她的兒子順手給她下載了抖音,像所有第一次接觸新世界的老人一樣,翟革英既驚奇又興奮。
![]()
翟革英天生就是吃流量這碗飯的。
拿著像素不高的手機,打開前置攝像頭一頓操作,配上抖音自帶的特效,她的面孔瞬間變得引人注目。一雙碧綠的眼睛,立體的五官像極了西方人,這種突兀的異域風情,吸引了大批中老年用戶。評論里說,“像個外國人”。
她索性抱著好玩兒的心態,給自己起了“俄羅斯娜娜”的網名。
在視頻里,她自稱來自俄羅斯,講著半生不熟的中文,張口閉口“很喜歡中國文化”,聊一些熱愛和平的熱點話題,高喊“達瓦里希”(俄語同志們),時常對口型唱幾首經典老歌,迅速拉近了與中老年網友的距離。
![]()
曾經的“俄羅斯娜娜”
不到兩個月,“俄羅斯娜娜”收獲了近200萬粉絲,開始狂割中老年韭菜。櫥窗里擺滿了進口的牛筋腸、巧克力,其實都是從中國東北地區批發來的,但精準狙擊了老年人的退休金。
然而,在外國人設持續升溫的時候,有網友質疑她的真實身份。隨后,平臺對“俄羅斯娜娜”賬號永久封禁,理由是“濫用平臺道具,仿冒虛假人設”。
陡然間,“俄羅斯娜娜”變成了詐騙老年人、兜售愛國情懷的網絡小丑,央視網甚至發文批評,“不要放過那個娜娜”。
品嘗過互聯網甜頭的翟革英,顯然不想這么狼狽收場,很快改頭換面歸來,走向一條更加勵志又略帶荒誕的道路。
她重新注冊了一個名叫“大中國娜娜”的賬號,這次她去掉了夸張的美顏特效,以真面目示人,繼續沉浸在這個讓她開心的網絡世界中。
面對鏡頭,她曾經消逝的熱情,又回來了。
![]()
“大中國娜娜”愛聽草原歌曲,尤其喜歡烏蘭圖雅,認為“她是一個了不起的歌手”。
她開始發布唱歌的短視頻,說是唱歌,實際上就是放原唱對口型,可她樂此不疲。或許是不滿意自己的唱歌水平,她報了網課學習唱歌,十節課,每節課300元,但是效果并不顯著。
于是,她決定直接去北京一家音樂制作公司學習,因為對方承諾學完后,會給她量身定制一首原創歌曲。
這首歌曲,就是后來席卷全網的《愛如火》,她也順勢取了一個叫“那藝娜”的藝名。
![]()
《愛如火》專輯封面
土俗的填詞和夸張的旋律,使得歌曲剛發布時,幾乎沒有任何反響,18個收聽量的尷尬數據,讓那藝娜有些失落。
2022年12月底,她進入直播間開始唱歌,最初觀看人數只有3000人,但第二天便猛漲到兩三萬。網絡世界開始注意到角落里的那藝娜,有人調侃她“長得像谷愛凌”。
隨著網絡關注度上升,那藝娜開始“走偏”。她憑借與抖音博主“三夢奇緣”和“萬邦迷姐”直播PK,迅速成為當年的話題中心,掀起了一場互聯網“世紀大戰”,坊間稱作“楊冪、袁婭維大戰谷愛凌”。
![]()
三人的直播畫面
“三夢奇緣”本是一名在包子鋪工作的農村婦女,平常喜歡玩短視頻,偶爾發布一些生活片段。偶然間,評論區一句略帶嘲笑的評論,“長得像楊冪”,讓她的互聯網生活發生轉折。
她越否認,評論區就越是夸她“聲音和容貌都像楊冪”,這讓她走上了質疑評論、理解評論、成為評論的道路。她開始模仿楊冪唱歌和講話的方式,逐漸發展成互聯網怪誕文化的一部分。
![]()
“三夢奇緣”在直播中互動
“萬邦迷姐”則是一位水果批發商,因在河南衛視的一檔幫辦節目中亮相維權而受到關注。她曾做過雙眼皮手術,結果失敗,眼睛一大一小,看起來十分不對稱。
原本希望博得觀眾同情的“萬邦迷姐”,卻在鏡頭前發言,“我之前是一雙狐貍眼,胡靈胡靈的,顧客都來找我合照”,反而成了網絡調侃的焦點,被稱作“袁婭維平替”,她也順勢開始了網絡生活。
![]()
“萬邦迷姐”在民生頻道
原本毫無關系的三個人,因一場直播PK聚在一起,直播間里彌漫著尖銳的沖突與吵架聲。
直播結束后,大量的剪輯和二次創作的視頻,在社交媒體上傳播,帶火了那藝娜一個月前發布的《愛如火》,這首歌成為了視頻剪輯的御用BGM,并在2023年1月底登上了QQ音樂內地榜,成為當年華語歌曲版稅收入前十名。
隨著“三夢奇緣”因低俗行為被抵制、“萬邦迷姐”逐漸過氣,熱度轉向了那藝娜。罵戰之后,她開始了線下演出,從虛擬網絡走向了現實舞臺。
![]()
線下演出的那藝娜
2023年初,那藝娜接到了深圳俱樂部的演出邀請,這是她的第一個商務演出,也是首次和粉絲們線下見面。在那之前,她的生活中從未出現過如此多元的群體。
音樂響起,臺下的人群,跟著那藝娜瘋狂地唱起《愛如火》,那藝娜也被感染,越唱越嗨。
今年5月,那藝娜開啟了全國巡演,也把《恨如冰》《堅強笨女人》《誰能給我愛》等“娜式金曲”大范圍傳唱。
雖然現場“翻車”不斷,但是她的熱度卻一路飆升,成為了暑期明星演唱會的異類。
![]()
那藝娜,走出了一條獨特的偶像道路。
哪里有單純的快樂,年輕人就往哪里去,而那藝娜踩中的,剛好是這種需求。
無論是抱著獵奇心理,還是追求純粹的開心,那藝娜可以提供多樣的選擇。在她這里,有人看到了荒誕的趣味,有人則感受到了淳樸直接的快樂。
那藝娜身上,總有一種去精致化的真實感。
她的歌詞是俗的、造型是艷的、海報是P的,就連她本人,也沒遵循偶像慣有的身材管理,依舊保持著豐腴自然的體態。
為了節省預算,她甚至取消了武漢站演唱會造型的支出,她覺得就算是十塊錢的衣服,只要穿到臺上好看就可以了。
![]()
那藝娜的巡演海報
那藝娜也深諳自己的粉絲群體,巡演處處透露著“花小錢辦大事”的下沉智慧。
門票價格從99元到666元不等,大大降低了觀看演出的門檻,讓更多人加入這場狂歡。
比起演唱會,那藝娜更愿稱作“粉絲見面會”,她知道,人們并不是來欣賞自己的歌喉,而是參加一場熱情互動的聚會,在這里可以瘋狂玩梗、自由發揮。
那藝娜就是這場聚會的主人,“我的出發點很簡單,就是想把自己的快樂帶給大家,我是一個帶領他們玩的人”。
她的成名曲《愛如火》已經唱到形成了肌肉記憶,有時候一場演出要唱好幾次。被年輕人認可之后,她更加堅定保持自己的風格,“每一首歌都得為了粉絲們而唱”。
![]()
《愛如火》MV
這種不加掩飾的表現,讓那藝娜成為舞臺上少有又真實的存在。
舞臺上,她不怕展示缺點,假唱、走音、忘詞,都能用一種“一切盡在掌握中”的姿態化解。
杭州演唱會上,因假唱被觀眾大喊“退票”,她隨機應變,回道“喊得不整齊”,巧妙化解了尷尬。此后,她主動領喊“退票”,在退票聲中,她越唱越勇。
她甚至發現,只要大喊八聲“退票”,就能準確踩進《愛如火》的節拍,成功解決了自己找不到拍子的難題。
有人嫌她唱歌難聽,她就開啟了“題海戰術”,多開幾次演唱會,把現場直接當成了練歌KTV。
這互動的核心,并非觀眾道德觀的放松,而是粉絲本就對她給予了包容,她就是一劑強效“抗抑郁藥物”,帶來暫時的解脫和慰藉。
![]()
那藝娜也不端著,沒有家長式的說教,在主動玩梗和創造名場面上,給足觀眾情緒價值。
每次唱到“勤勞一生的爸媽”,臺下齊聲高喊“哎”,平時不敢玩的倫理梗,在她這里玩得心照不宣。唱到“誰能給我愛”,臺下又會整齊高喊經紀人張兵的名字。
起初,那藝娜對這種玩梗,尤其是造黃謠頗為抗拒,但后來發現,粉絲并沒有惡意,反而用這種方式表達親近。她也逐漸接受,甚至樂在其中。
![]()
演唱會上的粉絲
那藝娜,用接地氣的人設,維持著這一波熱度。但很明顯,她并不想曇花一現,而是不斷拓展自己的賽道,對外展示商業價值。
7月,58歲的她迎來了最紅的時刻,生日當晚的直播觀看人數為1400多萬人次,杭州站生日演唱會更是拿下了淘寶、美團等品牌贊助。過去的一個月,她完成了20余場演出,場場售罄。
熱度的延續帶來了更多商業機遇。那藝娜接到了好望水代言,當晚直播帶貨中觀看人數猛增。
![]()
那藝娜的代言廣告
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被嘲笑“土俗”的那藝娜,竟登上了時尚雜志,和林俊杰、蔡依林同刊亮相,時尚表現力絲毫不遜于那些年輕偶像。
那藝娜,成功開辟了一條“養成系中老年偶像”賽道。
![]()
![]()
那藝娜,不僅是一個人,更是一個被精心挑選與制造的符號。
互聯網早期的網紅,比如鳳姐和芙蓉姐姐,她們通過挑釁公眾的認知,輸出反常言論,來博得眼球,換取短暫的關注。
而如今素人的出圈,背后往往是由亞文化群體的推動。
他們熱衷生產“抽象”文化,發泄被現實壓抑的情緒,挑戰常規主流文化。素人如果具備足夠的獨特性和視覺沖擊力,便能夠在他們的“審美體系”中脫穎而出,成為情緒投射的載體。
在一場場“造神運動”中,他們不斷挑戰大眾審美,塑造出一個個看似不合常理,卻又極具吸引力的文化符號,以此在網絡世界中獲得掌控感。
![]()
回看那場使那藝娜連人帶歌活起來的“世紀罵戰”,這并非一場單純的爭執,而是由亞文化群體推動的審丑狂歡。
他們是這場罵戰的導演,也是圍觀者。他們通過在素人博主的評論區煽動、挑釁、激化矛盾,滿足自身的情緒宣泄,尋找解壓出口。
最終,這場鬧劇升級為社會現象,那藝娜也從小范圍的熱度人物,走向更廣泛的公眾視野。
![]()
隨著團隊運作和成熟的包裝,不少路人開始成為那藝娜的粉絲。她身上的符號意涵,轉向了大眾文化的狂歡。重要的是,這個符號凝結了一群相似的人。
“看十次心理咨詢不如去一場那藝娜演唱會”,她的演唱會成為了一種情緒快消品。觀眾花99塊錢,就能和一群“志同道合”的人,享受極具性價比的娛樂方式。
那藝娜放棄了過度包裝,釋放出了荒誕與反常。而這種無意義的荒誕,就是粉絲所追求的,他們不僅是在看演出,更是在享受一場集體的情感共鳴。
當外界質疑聲音出現時,她的粉絲不會感到慌張,反而會更加團結。他們享受的正是這種“你們不懂,但是我們懂”的自豪感。
那藝娜,精準踩中了當代年輕人對“純粹快樂”的追求:既然無法掌控現實,娛樂到底又何嘗不可。
![]()
而之前具有低俗屬性的網紅,比如郭老師、秀才、高質量男性、三夢奇緣等,背后或多或少也有這些群體的推波助瀾。
甚至有網友自曝,“早上去三夢奇緣那里找罵,把我罵爽了,下午我再去找完顏慧德心理咨詢一下。”
完顏慧德,本是一名心理咨詢師,平常在直播中講解心理學知識,因在視頻中流露出一口濃重的西北方言,被網友剪輯為各種諧音梗,并惡搞為“樓蘭語”。
很快,她的直播間,出現了“樓蘭語”的集體刷屏。她的知識分子形象也被大幅扭曲,成為了網絡空間中新興的調侃對象。
在一則訪談中,完顏慧德直言,這種行為給她帶來了極大的困擾。她并不認同這種惡搞,卻不得不面對這個由群體意志塑造的數字化身份。
![]()
完顏慧德坦言自己的煩惱
可是,總有人在樂此不疲地創造“新鮮感”符號,享受扭曲和重塑的過程,重寫網絡世界的規則。
個人力量,幾乎無法改變網絡中根深蒂固的惡搞與調侃,還會隨時變成被消費和改造的素材。
![]()
當一切堅固的東西煙消云散,留給世人的,往往只是虛無的余溫。
今天被推上神壇的人,明天也可能成為被群嘲的對象。大眾既可以一夜之間把你捧到云端,也能在轉瞬之間把你遺忘在角落。
那藝娜似乎對此早有預感,淡然回答,“如果沒有走紅,我應該和同齡人一樣,打麻將、帶孫子、跳廣場舞”,“大不了回家掰玉米唄”。
![]()
然而,經歷過萬眾矚目后,是否還有轉身回歸的勇氣,這是只有那藝娜本人才能回答的問題。
下一個那藝娜,可能正在某個不起眼的直播間里唱著跑調的歌,也可能在某條被惡搞的短視頻里露出笨拙的笑容。
人們無法預測是誰,但可以確定的是,只要群體情緒還在,互聯網的狂歡就不會停歇。
新的符號會誕生,新的荒誕會降臨,新的舞臺也會搭起。
而那時,人們可能會再次驚呼:這個世界,還有什么不可能。
部分參考資料:
1、V中文版 |重新認識那藝娜
2、刺猬公社|俄羅斯娜娜“洗白史”:從抽象女王到天將紫薇星
3、青年志Youthology|網絡DIVA的逆襲:那藝娜如何成為Z世代的“養成系”偶像
圖片來源:網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