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火市場可不比商場買包,不是有錢就能獲得尊重,沒有自己的技術不僅被當冤大頭宰,還能成為笑話。對于這一點,印度是最熟悉的。不過我們今天說的不是印度,而是一個發達國家,那就是澳大利亞,還是海軍。
![]()
說起澳大利亞的海軍,那就不得不提幾年前可以進入地球年鑒的歷史性事件,就是和英、美聯合撬了法國的墻角。本來澳大利亞與法國就進口12艘常規潛艇簽訂了合同,但在美國的主持下,澳大利亞轉頭與美英簽署了進口核潛艇的合同。法國一方的合同作廢,澳大利亞面臨巨額賠款,但這并不重要。
![]()
重要的是美國連澳大利亞也耍了,他只負責搶訂單,卻不負責落實。他說先給澳大利亞幾艘“弗吉尼亞”級核潛艇表表誠意,但沒有說什么時候給,因為美國自己還有17艘“弗吉尼亞”沒有生產完呢。
![]()
按照美國現在的造船速度,如果17艘都生產完再給澳大利亞造,起碼得50年以后。屆時核潛艇可能都更新兩個代差了,“弗吉尼亞”即使到澳大利亞手里也不香了。可美國又惹不起,所以澳大利亞只能在近期宣布,花65億美元從日本引進了11艘“最上”級護衛艦,算是通過這種手段先充實潛艇留出的空白,屬于另類的抗議方式。
“最上”級作為日本最新型的護衛艦,在設計時充分參考了美國瀕海戰斗艦的設計思路,看到這里足以讓人產生一絲不安。“最上”的設計也充分體現了日本工程師精打細算的特點,本來主打輔助和反潛的護衛艦,在日本跨界干起了護衛艦+掃雷艇的工作;模塊化設計讓“最上”擁有了無限可能;高航速增加了使用效率,也減少了數量需求。
![]()
但同美國的瀕海戰斗艦迅速成為廢柴一樣,沿著此思路設計的“最上”級也成為了建成即雞肋的情況。
首先,40節高航速的設計被認為是浪費,“最上”回歸了柴燃聯合動力,那么為了高航速犧牲的設計空間就白犧牲了;其次,護衛艦模塊化設計導致“最上”的空間極其狹小,設備室和絞盤被迫布局到相對不合理的地方,由于工程師無法解決,導致本應該可以再優化的“最上”匆匆開建;最后,也是最不合理的就是護衛艦與掃雷艇的跨界身份,導致護衛艦的武器少而落后,掃雷工具有而不足。
![]()
可見什么類型的軍艦就該干什么類型的工作,湊合和“精打細算”是不允許的。美國的瀕海戰斗艦已經證明這條路現階段走不通,日本又給提供了反面教材。
澳大利亞堅持從日本進口這款已經沒有未來的護衛艦,更多的是出于政治因素。因為購買英美核潛艇的費用相當于澳洲國內兩年的社會福利支出,導致民怨沸騰。本次11艘護衛艦進口合同中,后8艘將通過技術轉移的方式在澳大利亞本國建造,這意味著后者將新增至少1萬個工作崗位。這對于澳洲這種人口規模的國家來說,已經是很大的福利了。
國際上還能夠強化美日澳之間的聯盟關系,看來政治正確對于西方國家來講真的比實用還重要。
當然大家不要忘了,“最上”這個詞曾經出現過,是二戰時期日本海軍的一款巡洋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