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年前,第一次踏上吉安這塊紅色的土地,使我有了一種從感性到理性的認識。很早這里就進行了風起云涌的革命斗爭,建立了井岡山革命根據地;這里有深厚的廬陵文化,歐陽修、楊萬里、解縉、文天祥都是吉安人,僅吉安一地,就出過三千進士,文天祥還是其中的狀元,著實讓人感嘆。
![]()
這次再來,重新踏訪贛江兩岸,并沉浸于一部大型史詩歌舞劇《廬陵忠烈·文天祥》中。“金榜題名”“心有家國”“忠義氣節”,一篇篇詩章,演繹出民族英雄的錚錚鐵骨與赤子情懷。
![]()
我見到了該劇總策劃、出品人孫建中。他說,我們希望通過演出,將忠貞報國、崇廉拒腐的浩然風骨展示出來,以歷史英雄形象叩擊當代人心靈,配合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和廉潔文化建設。
吉安人一直在宣傳文天祥,講述廬陵文化故事,這里有文天祥故里、文天祥墓園、文天祥紀念館,還在螺子山重建了文信國公祠。現在,又推出一部大型史詩歌舞劇,更是讓這片英雄土地,唱響了一曲正氣之歌。
![]()
舞臺上,巧妙而大氣地展現出當代藝術的多重手法。“興兵勤王”的壯懷、“過零丁洋”的波濤、“正氣歌”的吟誦,都有一種無比震撼的穿透力,讓人忘記了舞臺,忘記了當下而直面現場,甚至讓自我參與進去,恨不得也發出來自心底的昂揚呼聲。
文天祥的血脈中,始終流淌著正直和正義。宦海沉浮,更突顯其人格魅力,“俸祿之外皆贓物,清心直道是良謀。”“清正拒腐”一幕中,文天祥拒收賄賂、體恤民情的場景,讓很多人心中激情涌動。
![]()
面對當下各種挑戰和誘惑,文天祥的精神不僅是歷史的遺產,更是時代的需要。他對信念的堅守、對權欲與物欲的抵制,依然閃現著民族精神的光輝。
當文天祥剛正不阿,寧舍生命而拒絕元朝的高官厚祿,昂首挺胸,高聲吟唱《正氣歌》時,臺下爆發出經久不息的掌聲,人們眼中噙著滾燙的淚水。
![]()
文天祥不僅舍棄了自己,也舍棄了家人。文天祥的時代,南宋已是日薄西山,他仍舊以一介文人,拉起一支隊伍去勤王。他不是岳飛,甚至不比辛棄疾。夕陽沉落,他成了俘虜。妻子和兩個女兒也淪為奴婢,而他的白發老母親和兒子也都先他而去。
文天祥的女兒曾給他寫過一封家書,他展讀家書,真的是肝腸寸斷。誰人沒有兒女情長?退一步也許會換來全家的享樂與安寧。
![]()
但文天祥明白,他的生命不只屬于他個人,而是關乎著家國與民族的氣節。他不會忘記,當羈押他的船只穿越家鄉廬陵,那么多鄉親在江邊送行,一聲聲呼喚、一雙雙淚眼,給予他的是信念和力量,而不是投降和屈辱。所以,文天祥才會帶著“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悲壯與豪情,毅然取義。
可以說,《廬陵忠烈·文天祥》是一堂生動有力的廉政教育課,是一首剛正不阿、崇廉拒腐的正氣歌。
![]()
文天祥就義后,吉安郡學奉文天祥像于先賢堂,和歐陽修、楊邦乂、胡銓、周必大、楊萬里并列。實則也實現了文天祥的生前愿望。此后歷代都感念其精忠報國的精神,或建紀念祠堂,或從祀于孔廟。
演出落幕,淚花還在閃爍,掌聲此起彼伏。文天祥的塑像,不僅在舞臺上熠熠生輝,也在人們的記憶里生根。歷史的長河濁浪翻卷,人們的眼前,次第出現一個個身影:岳飛、文天祥、李大釗、方志敏……
![]()
這場歌舞劇演出了三十多場,場場爆滿,激發了吉安人民的堅強斗志和敬業精神,還吸引了來自四面八方的游客團隊。當劇情發展到文天祥寧死不屈的經典段落時,不少觀眾熱淚盈眶,被這種跨越時空的家國情懷深深震撼。一位觀眾說,歷史上的文天祥原本停留在教科書上,劇場中卻有了一種現場感,好像看到了真實的文天祥,他有血有肉,有情有愛,可觸可感。
![]()
有著“文章節義之邦”美譽的大地,又一次被夜幕籠罩。
觀眾滿懷興奮而來,帶著沉思而去。路上,有人還會輕聲吟誦:“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不止一個人吟誦,很多人的聲音漸漸匯聚一起,在贛江上回蕩,激起一波波洶涌澎湃的浪花。
作者:王劍冰 (2025年8月15日發表于《中國紀檢監察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