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陳威如、凌雋| 編輯:小魚
“每一次技術變革都是重新洗牌的機會。”
這些年,一提到數字化轉型,大家都不禁沉默了。一方面,真正轉型成功的企業寥寥無幾。有財力的企業不惜重金購置系統、組建技術團隊。盡管投入巨大,但很多企業仍深陷轉型的困境,不得不面對轉型中的一地雞毛:昂貴的系統,不間斷的開發,錯綜的數據接口,抗拒的中層和一線員工。另一方面,一提到數字化,就有人認為這是一個需要五到八年才能完成的長期命題,而企業最緊迫的任務是“活過當下”。然而,每一次技術變革都是重新洗牌的機會,關乎企業的話語權。許多敏銳的老板們也承認,數字化變革是大勢所趨,必須積極推進。
只是,面對長期且巨大的投入,從互聯網到數字化再到AI,眾多企業在諸多現實且具體的問題面前,往往陷入細枝末節,難以找到方向。
今天我們想澄清真正的“數字化”之難,就兩點問題:
1、轉型真正的癥結,并不來自技術,而在于內部的“自限性”。
2、轉型最容易忽視的環節,是共識。
當企業受到新事物的沖擊時,往往會進入“技術憧憬”期,暢想技術能夠解決的問題。然而,我們發現,轉型失敗的癥結并非技術層面的問題,而恰恰在于組織內部的限制性信念。
這么說感覺有點玄,但確實應了馬云老師創辦淘寶網時的那句話“因為相信,所以看見”。但現實是更多人“看不見,于是不信了。”
而要打破組織的自限性,關鍵在于形成共識,這恰恰是傳統企業常見的問題——過去,企業往往通過下達命令來推動執行。
這些啟示正是來自本次訪談的嘉賓——陳威如教授和凌雋導師。
陳威如,中歐國際工商學院教授,中國數字化轉型研究的權威學者,曾任阿里集團菜鳥網絡首席戰略官。他親身經歷了互聯網企業快速創新、發展,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在中歐國際工商學院任教期間,陳威如教授與凌雋老師共同創辦了“數智升級訓戰營”。在四年里,他們與60多家企業攜手合作,共同開展數字化升級演練,有效推動了企業的數字化進程,還總結了數字化轉型的關鍵要素,出版了《數智重生》。
這次采訪,我們關注這幾個問題:
·擁抱數字化,對企業而言到底重不重要?影響到底有多大?
·數字換轉型最大的難點是什么?企業家往往擁有最靈敏的嗅覺,為什么越“迫在眉睫”,越容易陷入“細枝末節”,最終不了了之?
·都說“穿越周期”,要先“活過周期”,面對當下具體而繁瑣的“活下去”的問題,十年之后的戰略問題,還要看嗎?
·面對迫在眉睫的轉型,為什么老板急得火燒眉毛,中高層卻無動于衷?
·面臨激烈的生態位競爭,真正的勝出要靠什么呢?
歡迎觀看本期訪談(視頻引導)以下是本次訪談的文字內容總結:
![]()
商業評論:在您看來,擁抱或不擁抱數字化,對企業而言影響大嗎?
陳威如:對大多數企業來說,數字化轉型迫在眉睫。過去5到8年,整個世界及中國商界經歷的最重要變化之一,便是數字化沖擊,接下來的AI可能會造成更多企業和崗位消失,這是一場“百年未有之變局”。
數字化沖擊對企業帶來的影響,最重要的無疑是——企業生態位的改變。很多企業都不局限于原來的行業和賽道,而是發生了嬗變。比如淘寶,其本質上是零售,但加上數字化之后,就變成了數據驅動各式消費的新行業,比如金融加上數字化之后,眾所周知就是螞蟻。
同時,產業融合大潮會重新解構企業生態位。比如智駕誕生,能夠號令整個汽車的設計跟應用。因而更有話語權,整個機械制造可能都要為它來服務,傳統汽車廠便不再能呼風喚雨。
在此背景下,傳統行業必須重新找到生態位,讓自己能決定別人命運而非反之。在激烈內卷的時代,慢一步大概率意味著淘汰,這就叫“什么都沒做,也是一種做錯”。
商業評論:我注意到您用了“重生”這個詞,從中我能體會到您對數字化轉型的重視,擁抱或不擁抱數字化轉型,對企業影響有多大嗎?
陳威如:舉一個書中的例子——璞康。原來是家電行業的線下區域經銷商,卻在互聯網興起的的時候敏銳洞察趨勢,敏感地探索了新生態圈。
從給淘寶、天貓、京東這些電商平臺做代運營開始,璞康始終“先人一步,引領轉型”,當代運營能力被品牌商學會后,璞康開始提供綜合解決方案——包括線上營銷,還包括新產品開發、供應鏈獲取、客服運營,甚至物流倉儲。
AI時代,璞康正率先學習AI,希望以此占據更高生態位。過去十年,他跑贏了每一段轉型。這就不難理解,為何璞康的營收十年間增長五六倍,從18億飆升到現在的110億。通過敏銳關注變化,及時抓住風口,不斷磨練自身能力。璞康持續擁抱數字化轉型,不斷脫胎換骨,始終努力邁向食物鏈上游,占據高生態位,不想向下沉淪。
擁抱數字化,已經不是選修課,而是企業必修課。
![]()
商業評論:在您看來,數字化轉型最大的難點是什么?
陳威如:在我看來,真正的數字化,或者說所有的轉型,真正難點不在于向外和新技術接軌,學新東西;而在于自身的抗拒,不愿改變。簡言之,就是受限于內在信念,撕不掉自己給自己貼的標簽。
比如,相比于其他依附母體的子公司,習慣于接母體喂養的業務,美的集團旗下的子公司安得物流充分認識到,自己是有更大作為的生命體,是可以更好發揮的。因此利用數字時代,品牌商需要重構物流體系,安得打出了一套組合拳,首先不僅局限于家電品牌,而是致力于賦能更多甚至所有的品牌商。
通過對既有資源的利用,安得找尋一些愿意升級的經銷商,給對方些新的品牌商機會,再讓這些經銷商去開疆辟土。當經銷商線上線下運營的能力提升后,品牌商就愿意采用安得智聯。品牌商越多了,經銷商就更愿意在這個平臺上干活。
雙輪滾動就造就了新模式——商流會帶動物流。物流越多證明商流越好,大量物流沉淀能力反哺美的集團,物流也得到應得的回報。美的也因此多年給安得頒獎,表彰其對內部供應鏈系統效率的提升和對成本的降低。
凌雋:在這個案例中我們可以看到,安得撕去了“美的子公司”“物流公司”等標簽,通過主動出擊,創新模式等方式,破除了傳統甲方、乙方等概念的壁壘,實現了“1+1>2”。簡而言之,勇于擺脫路徑依賴,與過去的自己告別,是數字化轉型成功的關鍵所在。
商業評論:對于許多企業而言,相對于長達5-10年數字化轉型計劃,短期內切實可行的,確保企業先能“活下去”的規劃更顯重迫切,對此,您是否有好的建議。
陳威如:針對這個問題,我想到了寶島眼鏡的例子。作為中國最大的眼鏡店連鎖品牌,他也遇到了遇到了品牌老化,被類似LOHO、木九十等日韓潮流品牌擠壓市場的問題。
因此寶島奠定了一個戰略轉型方向,定位公司價值從Eyewear變成Eyecare,顧名思義,從賣眼鏡到賣眼健康管理服務。
寶島拒絕好高騖遠,而是拆解出階段性業務創新的聚焦,篩選出核心客戶為青少年(而不是老人或成年人),解決其近視度數增生的問題,通過眼底攝像機,采集兩眼影像上傳到云端,通過云端AI圖像識別在一分鐘之內將診斷信息下傳到消費者手機。一有近視度數增長可能性,家長、驗光師、老師三管齊下,一起來幫助孩子調整看書姿勢、用眼動作等等。服務費一次在160左右,比起花費數萬元戴OK鏡有性價比,在廣大父母中很受歡迎。
寶島眼鏡通過Who-What-How-Which找細分市場去匹配,取得了顯著的成功。它三年的戰略聚焦成功后,另外三年再聚焦到另一個人群,不斷地進行業務創新……十年之后,就有極大概率達到了從Eyewear到Eyecare的一個轉型。
這個案例印證了兩個事情:
1、舊話重提,必須撕去自限性,和過去的自己告別,從賣眼鏡到通過數字化設備賣服務,增長邏輯得到了重構;
2、數字化轉型需要高瞻遠矚,也需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看十年、謀三年、做一年,聚焦2-3年的目標,并將之完成,十年的組織轉型計劃才有可能水到渠成。
![]()
商業評論:相于技術,您將數字轉型的希望更多寄托于認知迭代和組織變革,面對集體中的分歧,轉型之路該如何推進呢?
凌雋:這是個特別好的問題。我總結出解決這個問題的答案就是兩個字——愿景。
回到“數智重生”這個話題,雖然愿景依然具有重要的意義和價值,但其構建方式已經發生了顯著的改變。在過往的企業經營中,愿景的構建往往是自上而下的。老板確立了初心、使命與愿景,然后向團隊傳達,要求大家朝著這個方向前進,團隊成員通常只能被動地跟隨這一既定路徑。
然而,在當今時代,情況發生了變化:團隊成員會自然地提出疑問——為什么我要跟著你走?你的愿景憑什么值得我追隨,吸引我投身其中?因此,愿景的重構需要建立在廣泛的共識之上,這種共識既包括自上而下的引導,也離不開自下而上的參與。這里有一句話至關重要,那就是“共識大于事實”。
怎么理解呢?很多時候我們會發現,老板會認為事實A正確,于是決定朝著這個方向前進。然而,今天我意識到,愿景的本質在于建立團隊的共識。如果我們大家一致認為A是正確的,那么這件事就可以往下落地。反之,如果團隊成員并不認為A的正確性,即便A本身是正確的,執行過程中也會逐漸偏離目標。所以,我認為最重要的一點是:必須通過集體共創達成共識,確保上下同欲,這樣才能無往不利。
數字化轉型的本質不在于技術的堆砌,而在于組織內在認知的重構。所有的轉型都如同人的成長,真正的難點不在于向外尋求技術解決方案,而在于突破組織內在的思維桎梏,實現“莫向外求,反求諸己”。那些看似阻礙轉型的技術障礙、資金限制,實則都是表象。最深層的阻力來源于組織對"我是誰""我可以成為什么"的認知局限。
每個成熟的組織都積累了強大的運行慣性,這種慣性一方面沉淀了寶貴的經驗,另一方面卻也筑起了阻礙變革的高墻。數字化轉型首先是一場與組織慣性的較量,需要回歸"第一性原理",重新思考業務本質。當組織執著于"我們一直是這樣做的"思維定式時,即使擁有再先進的系統設備,也難以發揮其應有的價值。
真正的轉型始于領導者打破內在信念的限制。這需要組織直面三個根本問題:在數字化時代,我們的核心價值是什么?現有業務模式中,哪些是需要堅守的本質,哪些是需要摒棄的慣性?我們是否具備重新定義自我的勇氣?只有當組織完成這種內在認知的轉變,外部的技術工具才能真正成為轉型的助推器。
數字化轉型的成功標志,并非在于采購了多少智能系統,或開展了多少培訓課程,而在于組織是否構建了一種持續進化的心智模式。這是一場由內而外的革命,其核心是組織認知能力的數字化升級。只有打破思維里的枷鎖,技術才能釋放真正的變革力量。
換句話說,你是否真正擁有推動組織轉型與重生的堅定信念和勇氣?你能否將這種信念傳遞給你的團隊,讓他們相信并共同攜手推動組織更上一個美好臺階?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