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高見
8月11日,快手股價在港股市場意外重挫逾9%,財報臨近尚未公布,投資者卻提前用腳投票。截至發稿,快手股價報74.95港元,總市值為3234.87億港元。
表面上,這是一次情緒主導的短期波動;但順著這條曲線往下看,更深的裂痕正逐漸顯現——在資本市場的定價邏輯里,快手的增長故事,可能正在失去原有的穩定錨點。
01·表層波動——事件觸發的資本情緒
快手在財報發布前夕遭遇了資本市場的“冷腳”,為近月罕見的放量下跌。這一突然而劇烈的波動,并非源于公司披露的硬性業績數據,據媒體報道以及業內人士來看或是由幾則看似零散、實則直擊投資者敏感神經的消息觸發。
最先觸及市場神經的是“外賣”入口的上線。快手近期在App首頁“團購·優惠”板塊新設了獨立外賣入口,用戶點擊后會跳轉至美團小程序完成核銷與配送。快手官方回應稱:以“流量開放+第三方共建”模式切入外賣賽道,戰略重心轉向為美團等合作伙伴導流變現。
企事界管理有限公司執行董事李睿認為:看起來快手并不直接參與高投入、高補貼的前端競爭。然而,在外賣賽道競爭已經進入白熱化的背景下,資本市場更傾向于解讀為“快手也要下場”,并將其與京東今年大規模入局、阿里在淘寶接入“閃購”入口等動作相提并論。對資本而言,這意味著潛在的利潤稀釋和戰略分心。
與此同時,另一則流傳甚廣的傳聞進一步加重了這種擔憂——投資快報報道稱:此番快手大跌背后,是有傳聞可靈AI月收入環比下降8%。
針對此傳聞,經過查詢后發現zaker新聞中的一則報道顯示該消息來自非凡產研。
![]()
而快手官方對此也并未有直接回應。而對于投資者而言,這足以撬動對AI商業化前景的疑慮。AI已被快手公司高層定位為未來增長的重要引擎,任何有關增速放緩的信號,都會被市場放大。
另有專業人士分析指出,更微妙的是,這一切發生在全球科技股普遍回調的時間節點上。近期,多只依賴流量變現的海外科技股出現下跌,令短期交易情緒趨于謹慎。疊加快手自今年以來的股價已累計上漲一段幅度,資金存在獲利回吐的回調。多重因素疊加之下,外賣入口帶來的戰略想象與AI數據傳聞引發的信心波動,迅速轉化為拋售行為——即便這些事件本身未必改變快手的基本面,但在情緒主導的資本市場,它們足以引發一次急速的估值修正。
02·中期掣肘——業務結構的增長瓶頸
如果說外賣入口與AI傳聞只是資本市場的導火索,那么推動投資者重新評估快手估值的真正原因,在于它的增長結構已顯露出瓶頸。財報顯示,2025年第一季度,快手應用平均日活躍用戶(DAU)達到4.08億,創下歷史新高,但同比增幅僅3.55%。實際上,整個2024年,快手在全年四個季度財報中給出的日活躍用戶數據,分別是:3.94 億、3.95 億、4.08 億、4.01億。也就是說,早在2024年第三季度,快手的月活躍數據已經與 2025 年第一季度基本上持平。
說明平臺用戶基本盤的擴張已經逼近天花板。對于依賴廣告、電商等業務轉化的短視頻平臺而言,用戶停滯意味著未來的商業化空間會受到直接限制。
電商業務的表現同樣存在壓力。2024年全年,快手電商年度GMV為1.39萬億元,同比增長幅度17.3%——分季度來看,除了在2024年第一季度實現了28.2%的GMV 增長,快手電商 GMV在2024年Q2、Q3和Q4的增長率都在15%左右。
反觀抖音電商業務在2024年的GMV達到3.5萬億元,同比增長幅度超過30%;不僅總量遠遠超過快手,增速也比快手高了超過10個百分點。進入2025年第一季度,快手電商GMV為3323億元,同比增長15.4%,這一增速延續了過去三個季度15%左右的水平。
不僅如此,一個不得不警惕的數據是,快手電商月活躍買家的增長也在明顯放緩。
月活躍買家數的變化更直接揭示了問題:2025年一季度的電商月均活躍買家數為1.35億,同比僅增7%,而2024年第一季度,快手電商月活躍買家達到1.26億,同比增長22.4%,并且與2024年第四季度的1.43億電商月活躍買家相比還出現了近12%的環比下滑。這意味著,快手在吸引新買家和維持老買家活躍度方面都面臨壓力。
產業時評人彭德宇認為:快手電商的“直播+短視頻+商城”組合雖然帶動了泛貨架電商和短視頻電商的雙位數增長,但在行業增量放緩的大背景下,這種模式能否維持高增長存在不確定性。
直播業務方面,快手在2025年一季度實現了14.4%的收入同比增長,達到98億元,看似恢復了增長動力,但2024年第四季度直播業務收入同樣為98億元。從2024年全年來看,快手直播收入為371億元,同比下降5.1%,直播業務連續四個季度同比下降,分別減少8%、6.7%、3.9%、2%。如此看來,快手直播業務不容樂觀。
有媒體分析指出:2024年一季度,快手直播業務曾因監管壓力出現8%的同比下滑和14.7%的環比下滑,今年一季度增長更多是回補前期的損失,而非開辟了新的增長曲線。類似的恢復性增長在短期內能改善財務表現,但難以成為中長期的估值支撐。
在這種背景下,資本市場的擔憂就不僅是“增長是否放緩”,而是“快手現有業務結構能否支撐持續且加速的增長”。當用戶基數逼近上限、電商增速落后于主要競爭對手、直播反彈缺乏長期驅動力時,即便單個季度的財報數據還說得過去,投資者也會提前為未來的增長折價。
03·深層危機——戰略與信任的錯位
資本市場的警惕,并不僅僅源于增長數據的放緩,更在于快手在戰略選擇與市場預期之間出現了錯位。
過去一年,AI幾乎被公司高層視為新的增長旗幟。2025年第一季度,可靈AI實現收入1.5億元,這一數字在總營收中的占比仍然很小,但在財報與管理層口徑中卻被反復強調。為此,2025年4月底,快手發布組織架構調整公告,成立了專門可靈AI事業部,快手高級副總裁蓋坤擔任可靈AI事業部負責人,向快手CEO程一笑本人匯報。與此同時,2025年一季度的研發投入同比增長16%至32.98億元,占營收比例提升至10.1%。高投入與低貢獻之間的落差,讓市場難以判斷AI究竟是商業化的現實動力,還是資本故事的延續。
公司戰略定位專家吳玉興認為:這種落差在信息披露與輿情管理上表現得尤為明顯。關于可靈AI 7月流水下滑8%的傳聞,快手未能在第一時間以權威數據澄清,導致質疑在市場發酵。這種滯后溝通的模式,與快手在外賣入口、自營電商傳聞上的被動回應形成呼應——業務邊界的任何風吹草動,都容易被外界放大成戰略轉向,而公司缺乏預期管理,讓不確定性成為股價波動的放大器。
此外,快手在外賣、托管電商、自營旗艦店、邀請明星網紅入駐等方向上多點試探,卻沒有在任何一個新業務上形成可以迅速放大的規模效應。這種“廣撒網、少收線”的布局方式,一方面反映出管理層在尋找新增長點的焦慮,另一方面也稀釋了資源投入的集中度,讓資本市場看不到一個清晰、可驗證的中長期故事。
對一家已經接近用戶天花板的短視頻平臺而言,維持估值不僅需要持續的財務表現,更需要清晰的戰略敘事和穩定的投資者信心。快手當前的問題在于,雖然有盈利、有現金流,但缺乏讓市場相信它能再次實現高速增長的確定性。當預期的錨點被反復搖動,股價的脆弱性就會被不斷放大——而這,恰恰是本輪暴跌背后更深層的隱患。
結語:
快手的這輪大跌,并非孤立事件,而是資本市場在一次短期情緒波動中,對其增長邏輯做出的集中修正。外賣入口與AI傳聞只是引線,真正點燃拋售的,是平臺在用戶擴張、電商增速和戰略落地上的不確定性。對于一家已經站在用戶高位的平臺來說,估值的波動早已不只取決于財報數字,而是取決于它能否給出一個清晰、可持續且被市場相信的未來路徑。
快手的優勢依然存在:穩定的廣告收入、持續盈利的能力、在本地生活和泛貨架電商上的探索,以及對AI應用的長期布局。但這些優勢需要與增長曲線重新綁定,才能抵消用戶見頂和行業競爭的壓力。否則,無論短期財務指標多么穩健,只要戰略信號搖擺、預期管理滯后,資本市場就會用更保守的估值來定價未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