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有沒有過這樣的經歷——
當你看到別人成功,特別是那個你曾經暗暗比肩的“ta”,心底突然升起一種說不出的難受。
你試著告訴自己要“祝福”,但那份嫉妒像影子一樣,悄悄盤踞在角落。
你甚至不敢對身邊人提起這種情緒,害怕被評判成小氣或心眼壞。
可是在深夜,那些被壓抑的感覺又會如潮水般涌來,讓你心慌失措、難以入眠。
今天,來訪者@這條人生的軌跡,就勇敢地分享出自己的故事,講述了那個在嫉妒中崩塌,又重建的自己。
更重要的是,“嫉妒”如何最終成為,他更靠近真實與成長的起點。
![]()
在“比較”中長大的孩子
一個平常又不尋常的午后,一句關于表妹“瑤瑤”的消息,把我從現實猛然拉回了童年的某個傷口。
我以為早已放下,直到得知她成了電視臺主持人,我的妒忌、憤怒、不甘,洶涌而來。那一刻,我不是一個成熟的大人,而是那個坐在表妹身邊,看她彈古箏卻默默自卑的孩子。
這段情緒的根源,要追溯到我顛沛又斷裂的童年。
我出生在城市,但自小被送到爺爺奶奶身邊。父母工作繁忙,對我的了解遠遠比不上我對祖輩的熟悉。我的童年像一枚借讀證,漂浮、缺席、無法落根。
初中回到父母身邊后,我不僅失去了熟悉的陪伴,還遭遇了長達一年的校園霸凌。我不敢告訴任何人——不是因為我堅強,而是因為我從未在父母那里學會如何訴說自己的痛苦。
我也曾試圖與他們親近,但換來的,是一次次“你太敏感了”“你怎么就不能堅強點”的回應。于是,我學會了沉默,也把那些本該被看見的情緒,埋進了無人的夜里。
而與表妹的關系,則成了我另一個隱藏的傷口。從她的古箏、漂亮衣裙,到后來的成績、氣質、風評,她成了長輩口中“別人家的孩子”。
我心里悄悄立了一個愿望——哪怕沒有人看見我,我也要成為像電臺主持人那樣被聽見、被認可的人。
誰知多年后,這個愿望竟被“她”實現了。那個瞬間,我所有的嫉妒與無力,如野火般席卷回來——我甚至開始恨自己,為什么我做不到?
![]()
我試圖用各自心理學工具分析自己,但都像擊打在空中的拳頭——無力、徒勞。也許,除了知識,還需要借助其他的力量。
那一刻,我知道,我需要走進咨詢室,成為一位來訪者。
![]()
一個能包容我所有情緒的她
心理咨詢真正的開始,并不是從“處理問題”那一刻起,而是從“被看見”開始的。
2021年,我第一次遇見了她——我的心理咨詢師。她是那種一眼就能讓你安心的人,有一種天然的“容器氣質”:穩定、溫和、不批判。但我還是花了十分鐘心理斗爭才走向她。
那種猶豫,是很多人開始咨詢時最真實的心理狀態:我真的能信任她嗎?她會不會像過往那些“好意”的老師、家人,一開口就要我“想開點”?但她沒有。她只是靜靜看著我,讓我慢慢說,哪怕說得磕磕絆絆、語無倫次。
那一次,我們沒來得及“深入處理”,卻完成了人生第一次被完整看見的體驗。而她真正幫助我擺脫校園創傷的,是第二次咨詢。
這是一次真正意義上的釋放。她帶著我去看,那些來自校園的羞辱,其實并不是“我做錯了什么”,而是我無意中扛下了別人對我的投射和攻擊。她沒有說教,只是引導我去感受、去分清,這些情緒到底屬于誰。
我第一次把那份恥感還了回去,也真正明白了什么叫做“這不是我的錯”。
在她那穩定、包容的目光中,我卸下了所有偽裝,開始吐露心中那個無法面對的事實:“表妹成為主持人“這個消息是如何糾纏著我。我恨瑤瑤,我嫉妒她,我不想她成功。”
這句話我從沒敢告訴別人。我太清楚別人可能會怎么回應——“你這是嫉妒”“你得學會祝福別人”。
可她沒有那樣做。她只是輕輕地說:“這不是道德的問題,而是一個曾經想被愛、卻沒被回應的孩子,在說‘我也想要’。”
那一刻,我的情緒像被某種溫柔的力松開了。她沒有把“情緒”當成障礙,而是當成入口。
她引導我回到童年的某一幕:表妹在彈琴,眾人圍觀,而我站在一旁,無聲、無光。我羨慕她,也覺得羞恥——好像想要注意力,是種“不懂事”。
但她讓我換個視角,對小時候的自己說: “我看到你了,看到你那種想要、卻得不到的難過。” “你要的不過是一點點的看見。”
這不是我們常說的“意象對話”,卻比任何形式更真實——它是想象之外的,真實地和那個小小的自己重新建立了連接。
那一刻,我終于解脫了。內在的那個孩子開始回應:“我真的很孤單,我不想一個人扛著這一切。”
這個過程中,我們沒有去“解決”嫉妒,也沒有急著“放下”什么。她只是陪著我,讓我看清:原來嫉妒并不邪惡,它只是另一種“渴望被愛的方式”。
![]()
從那之后,嫉妒的情緒慢慢變得沒那么沉重了——從10分,降到了3分。
不是因為我更“高尚”,而是我不再一個人壓抑著它,而是可以帶著它,繼續生活。
咨詢師也沒有“教我怎么想開”,而是用她的穩定、包容與等待,讓我自己有能力一點點靠近那個真實的自己。
至此,我知道自己走出了困局的一大步。
![]()
如果你也在路上,別著急
這次咨詢結束后,我最大的變化,是能好好睡覺了。
我不再在清晨六點驚醒,也不再在夜晚反復回憶那些童年的碎片。我能以一種平和的姿態,看著自己曾經的渴望、嫉妒與脆弱,不再抗拒,也不再羞恥。
更重要的是,我開始能坦然地看待瑤瑤——不是那個“光芒萬丈的她”,而是“另一個在生命中陪我走過童年的女孩”。我與她的命運不同,那又怎樣?我的人生,也值得被尊重。
生活上,我變得更有界限感,不再一味地想迎合他人。關系上,我能更真實地表達需要,也能允許自己“不那么完美”。
如今,我也成為了一名剛剛起步的咨詢師。
因為曾經的心理咨詢,我得以更謙遜——我知道技術不是萬能的,很多時候,一個人的成長,來自于一次真誠的陪伴,一次深刻的被理解。
我也更勇敢地面對“不能自己治愈自己的時刻”——身為咨詢師,我也會陷落,也需要被幫助。我再也不覺得“自己崩潰”是失敗,而是人性的一部分,是走向更深整合的必經之路。
親愛的陌生人,如果你讀到這里,也許你正經歷一些痛苦,也嘗試了很多自救的方法,但仍然難以走出來。
我想告訴你:有些傷疤,不是你讀十本書就能愈合的;有些問題,不是靠意志力就能解決的。你需要的,也許只是一個能真正理解你、愿意陪你一起掉進情緒深井又慢慢拉你上來的人。
曾奇峰老師說過:“想要人格成長,得和人玩。”——心理咨詢,就是這種“玩”中最深刻的一種。
在這個AI充斥的時代,我們被告知很多事情可以替代。但我始終相信:心理學、心理咨詢,永遠不能被替代——因為它處理的,是人類最真實、最復雜、最柔軟的那部分。
如果你正在學習心理學,希望成為咨詢師,我想送你一句話:這條路很難,但它會讓你成為更完整的人。
而心理咨詢的意義,不在于給出一個“答案”,而是讓我們有勇氣去面對“答案還沒來的那段空白”。那個空白里,藏著你曾經壓抑的憤怒、恐懼、渴望,以及——你真正的自己。
99%的人都誤解了心理咨詢的真正用法。不是聊聊就好、不是說點情緒發泄,而是一次精密的心靈解構過程。
因此,我們推出這門《真實案例解析與督導》課程,帶你沉浸式走進真實來訪者的咨詢現場,4節督導視角課程,5位真實來訪者參與,6節深度解構咨詢細節課程,10小時+原始對話,涵蓋人際關系、早年創傷、婚姻關系、中年失業危機、親兒育子等議題、由曾奇峰老師領銜督導,付麗娟老師、徐倩老師、張聰老師等有彌聯合心理師資團主講,逐句拆解與揭示心理咨詢到底是在“做什么”、為什么“這么做”才有效。
如果你是心理從業者,它能幫你看見專業判斷背后的臨床邏輯;如果你是來訪者,它能教你如何談、談什么,才不浪費每一次咨詢。懂心理的人都知道:看見一個好的咨詢現場,比上10節理論課都更有用。
原價699元,現特惠價299元,值得為你的專業感知力,打開這一扇門。
![]()
![]()
![]()
掃碼走入專業世界的門檻
開始真正的改變之路
開始預約心理咨詢
![]()
BREAK AWAY
01
02
03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