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做生意無外乎一個“利”字,無利可圖時,行業將迎來歷史性變革。
就像外資品牌在汽車領域的表現一樣,在橡膠與鋼鐵交織的行業江湖里,一群中國"后浪"正以驚人的速度沖破“護城河”,翻越“壁壘高墻”,他們在巨頭們的眼皮底下完成了從追隨者到規則改寫者的蛻變。
2024年,全球輪胎75強中,中國企業數量占比超過半數。
更值得一提的是,中國輪胎企業不僅數量眾多,而且產能驚人。
2024年,中國造了11.8億條輪胎,6.8億條出口到海外;
2025年上半年,中國造了5.92億條輪胎,向海外市場賣了3.49億條輪胎。
2024年,海外市場消化了中國57.62%的產量;2025年上半年,海外市場消化了58.28%的中國胎企國內工廠產量。
近12億條,中國輪胎真的殺“瘋”了!
![]()
當然,這不是單槍匹馬的孤勇,而是一匹匹"黑馬"組成的矩陣式沖鋒,它們用迥異的路徑共同書寫著中國輪胎產業的破局傳奇。
真正支撐中國輪胎企業慢慢前行的,不是高大上的品牌而是高質價比的實用輪胎,只有價值才是中國輪胎企業制勝的根本。
01
在橡膠與鋼鐵交織的行業江湖里,輪胎行業歷來是巨頭盤踞的堡壘。米其林、普利司通、固特異這些百年老店如同武林宗師,憑借專利壁壘、渠道網絡和品牌積淀構筑起難以逾越的高墻。
然而近十余年,中國輪胎強勢崛起,哪怕“雙反”政策“封門”,中國輪胎在全球市場上的地位依然穩固,甚至在歐美市場上依然暢行無阻,世界輪胎行業正在被中國“同行”所重塑。
統計顯示,2024年全國橡膠輪胎外胎總產量(含摩托車等其他外胎)約11.87億條,同比增長9.2%;其中,國內汽車輪胎外胎總產量約8.47億條,同比增長7.8%;子午線輪胎產量8.19億條,同比增長8.6%。
根據國家海關總署公布全年數據情況,中國橡膠輪胎累計出口量達932萬噸,同比增長5.2%;出口金額約為1644.94億元,同比增長5.6%。按條數計算,2024年,我國累計出口新的充氣橡膠輪胎6.81億條,增長10.5%。
擁有上百年歷史的歐洲老牌輪胎企業利用“先發優勢”賺得盆滿缽滿的同時,深挖“護城河”,高筑貿易壁壘,讓中國輪胎業整整“埋頭苦干”了幾十年。
2010年之后,中國輪胎企業掌握了更先進的制造工藝后,局勢發生改變。中國輪胎企業開始正面“硬剛”外資輪胎企業,2024年,除了佳通和韓泰以外,幾乎外資輪胎企業在中國卡車胎市場已經全線潰敗。
一年時間,全球11家主要外資輪胎企業總銷售額較前一年下降了約750億元。?
1886年,德國工程師卡爾·本茨成功研制出了單缸汽油發動機,制造出了世界第一輛不用馬拉的三輪汽車,人類邁入汽車工業時代。
1891年,安德魯·米其林研制出了可以拆換的自行車充氣輪胎,1895年,米其林兄弟將充氣輪胎技術應用到汽車領域。
產業推動下,汽車舒適性、操控穩定性、動力性有了很大提升,歐洲老牌輪胎企業優先吃到了輪胎行業的紅利。
02
我們的汽車工業和輪胎制造業起步較晚,所以輪胎品牌的知名度和影響力都相對較小,不過正在快速崛起。
上世紀90年代前,國營輪胎廠算是中國輪胎產業技術的“中流砥柱”,從斜交胎進化到全鋼子午線載重胎,再進化到半鋼胎,以及實現與汽車主機廠的配套合作,都離不開國營工廠的技術突破和運營突破。
而中國輪胎業目前的格局大多是在此基礎上形成的,像中策橡膠的前身是1958年成立的杭州海潮橡膠廠,雙星集團前身為1921年成立的維新制帶廠(1955年更名為國營青島第九橡膠廠),雙錢輪胎前身為上海輪胎橡膠公司(1929年及1935年創立的上海大中華橡膠廠與上海正泰橡膠廠),貴州輪胎的前身為1958年成立的貴州輪胎廠。
據統計,躋身2024年全球前75強的38家中國輪胎企業中,有9家國有企業。
當然,民營企業作為科技創新和新興產業發展的重要主體,同樣為中國輪胎行業的發展貢獻了“不世之功”。
2013年,算是開啟了中國輪胎產業轉型元年。之后,中國開啟輪胎產業升級,更多的民營輪胎企業走到了舞臺中央。
在前不久中國汽車報發布的全球汽車供應鏈百強榜中,有12家輪胎企業登上榜,其中包括3家中國輪胎企業,分別為中策橡膠、賽輪集團、雙星集團。
更值得一提的是,進入中國汽車供應鏈百強榜的8家輪胎企業,創造總收入約1588億元。包括中策橡膠、賽輪集團、雙星集團、玲瓏輪胎、浦林成山、貴州輪胎、三角輪胎、風神輪胎。
03
不難發現,中策橡膠、賽輪集團在中國汽車產業格外地引人注目。
中國制造遍地開花,沒想到,在輪胎賽道居然還藏著這樣“兩匹黑馬”。
中策橡膠的前身是1958年成立的杭州橡膠廠,1992年更名為杭州中策橡膠有限公司,2009年成為中國輪胎銷量第一,2011年躋身世界輪胎行業前十,2025年6月成功登陸A股市場。
目前旗下擁有“朝陽”、“好運”、“威獅”、“全諾”、“雅度”、“金冠”、“WESTLAKE”、“GOODRIDE”、“CHAOYANG”、“TRAZANO”等多個品牌,全球布局13個基地,產品遠銷180國,海外收入占半壁江山。
招股書顯示,中策橡膠2022年、2023年、2024年營收分別為318.89億元、352.5億元、392.55億元;凈利分別為12.25億元、26.38億元、37.87億元;扣非后凈利分別為10.81億元、25億元、33.22億元。
截至2024年末,產能突破2.27億條,主要產品銷量約2.16億條。
中策橡膠預計2025年上半年營收為210億元到223億元,同比增長13.40%至20.42%;歸母凈利潤預計為22.4億元到23.8億元,同比減少11.81%至6.30%。
中策橡膠印尼工廠在2024年12月18日實現了一期項目投產,其墨西哥項目也在火熱建設中。
總之,"有太陽升起的地方就有朝陽輪胎"的傳奇仍在續寫,6秒下線一條輪胎的智能工廠正加速全球擴張。
04
2002年青島港的海風里,或許沒人能想到,這家剛起步的輪胎企業會在二十多年后,收購普利司通在華的核心資產(普利司通可是全球前三的輪胎巨無霸存在)。
?賽輪輪胎創建于2002年,總部在山東青島,專注于輪胎研發與制造,其核心技術包括連續液相混煉技術,推出的液體黃金輪胎和彩邊胎在性能與環保上實現突破,產品覆蓋180多個國家。
海外收入占比超50%,2025年度其品牌價值為9.04億美元,排名全球輪胎行業第10位,國內輪胎品牌的榜首。
2012年,賽輪在越南的第一鏟土,正式讓中國大陸輪胎企業開啟了海外建廠風潮。當然也正是因為產能出海,讓中國輪胎企業在后續十多年的全球圍堵中殺出了數條新的“航線”。
2014年到2023年的十年間,業績增長最快,產能增長最猛的當屬中國民營輪胎企業——2023年,中國輪胎“四小龍”(中策橡膠、賽輪集團、森麒麟?、雙星集團?),年銷售額均突破了200億元。
十年間,賽輪的全球化版圖如藤蔓般瘋長。
2021年落子柬埔寨,緊接著在墨西哥、印尼相繼建廠,形成橫跨東南亞、輻射北美的生產網絡。
近年來,歐美國家對中國輪胎實施了所謂的“雙反”政策,即反傾銷和反補貼。這一政策的初衷是為了保護本土輪胎企業的利益,抵制低價輪胎的進口。
然而,經過多年的實施,雙反政策的效果卻顯得微乎其微。
面對貿易重圍,中國輪胎企業通過海外建廠登陸美洲和歐洲,成功突破貿易壁壘,創造了超千億元的出口規模。
中國輪胎甚至在最封閉的歐美市場上,暢行無阻。
去年,美國作為中國輪胎最大的單獨海外市場,消化了中國1/5的輪胎,歐洲市場中國輪胎的交易金額占到了總交易額的21.46%。
不可否認的是,歐美仍是中國輪胎最受歡迎的市場。
2024年,整個輪胎行業幾乎是經歷了驚濤駭浪般的“驟變”,特別是外資輪胎企業在本土被國產輪胎逼得“丟盔卸甲”。
2025年,中國輪胎企業在歐洲、非洲、北美工廠相繼投產后又在南美幾乎布局新的工廠。
當賽輪的收購協議落筆,當雷登的賽車胎碾過終點線,當神州的循環產業鏈持續運轉,中國輪胎行業的"黑馬矩陣"已悄然改寫了全球產業格局。
這些平均年齡不到15歲的企業,用全球化布局打破地域限制,用技術創新突破專利壁壘,用生態思維重構成本模型,在巨頭林立的江湖里開辟出屬于自己的賽道。
當技術創新突破傳統性能極限,當品牌建設改寫市場認知,當全球化布局重構產業生態,中國輪胎產業終將突破重圍。
從被迫"走出去"到主動"走上去",中國輪胎的全球化新時代,考驗的不僅是產能布局的智慧,更是價值創造的遠見。
未雨綢繆之下,中國輪胎企業必須從"產能出海"向"價值出海"的戰略轉型。
在風云突變的國外市場,大家要記住,能擊穿貿易壁壘的從來不是更便宜的輪胎,而是讓世界無法拒絕的價值!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