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四、五年過去了,所謂的醫藥行業低迷,還未走出所謂的周期波動,再次復蘇遲遲未現。
宏觀經濟和政治不確定性疊加,使行業“寒冬”持續,眾多初創企業倒下,行業格局加速向頭部公司和資深投資者集中。
同時,中國Biotech的競爭和新技術的崛起也在推動行業“重新洗牌”,盡管復蘇苗頭出現,但是未來還不確定。
唯一確定的是,這一輪洗牌有望讓Biotech公司更加精干、專注和具備韌性,“適者生存”,留下的肯定是技術和運營的高手!
今天分享一篇文章,這篇文章對近幾年的創新藥投融資做了數據層面的回顧,胖貓跟大家一起來從數據層面看看,過去發生了什么,未來的趨勢是什么?
更重要的是,處于行業的我們自身,又該如何面對?
![]()
1. 行業“寒冬”比我們想象的更長、更冷!
2019年醫藥的火熱行情開始有熄滅的跡象,剔除2020–2022年那段“異常”的火熱的期,生物醫藥板塊低迷持續了好幾年。
這次并非是周期性下滑,醫藥細分行業受到了宏觀經濟、政策和地緣政治的疊加影響。
因此,復蘇周期緩慢,甚至不少新公司還沒來得及成長就已在寒冬中夭折。生物醫藥進入了“冰河期”,大浪淘沙下,留下的只有極少數有實力的公司。
![]()
2. “馬太效應”加劇,資本向頭部集中
整體看,VC可投的資金規模還不算低(預計2025年近270億美元),但錢都在少數幾家公司手里。
過去的“撒胡椒面式”的投資,已經變成“押注少數明星項目”:比如臨床數據好的,神經、腫瘤(ADC)、代謝等熱門方向的公司;
而平臺型、早期、無數據公司融資就要大費周章了。而且,從金主爸爸看,只有頭部團隊更容易募資,普通玩家只能被逐漸邊緣化。
![]()
對早期生物技術公司來說,這并不是一個樂觀的時期。市場對新技術或新靶點的興趣很低。
新生公司鳳毛麟角,據BioCentury數據,截至5月中旬,僅有30筆種子輪融資被披露。
按這個速度,2025年將創下十年來的新低。
不過,少數在對的領域“種下”的新苗卻表現亮眼。
人工智能、神經科學或新一代抗體領域的初創公司,已將2025年迄今的平均種子輪融資規模提升到1500萬美元以上——幾乎是過去四年平均水平的兩倍。
![]()
3. 融資輪次膨脹,A輪“堪比上市”
不過有意思的是,單次融資規模卻是在“膨脹個”,尤其是A輪融資規模大幅增加,動輒數千萬甚至過億美元,遠超往年同期。
一些新銳公司在人工智能、肥胖等熱點領域,種子輪、A輪融資一次到位,直接“加速成長”。
![]()
對應的,C輪、B輪的意義逐漸模糊,甚至被跳過。市場無差別“撒錢”時代一去不復返,資本鐘情的領域融資異常熱烈。
這個說明了啥?
這說明了,金主爸爸們更篤定、更下大注、更能承擔早期風險
先下手為強,后下手“遭殃”(啥都沒了)
早前那種到后面幾輪,風險較低、再加大籌碼的投資邏輯,在這個背景下,可能就是“黃花菜都涼了”的操作了。
![]()
4. 并購和“定制公司”成為主旋律
當前,大多數制藥公司因美國關稅、藥品定價及政策不確定性而持觀望態度。2024年,行業并購(M&A)成為Biotech的“救生筏”,全年并購總額達640億美元,雖低于往年,但在資本市場低迷時依然可觀。
![]()
2025年初,并購熱潮延續,一季度即出現多筆大額交易:
強生以146億美元收購CNS公司Intra-Cellular Therapeutics;默克德國以39億美元收購罕見病公司SpringWorks Therapeutics;GSK以10億美元首付款收購罕見胃腸道癌癥早期項目IDRx;
制藥巨頭更青睞已上市或擁有明確機制、多適應癥潛力的資產,如Intra-Cellular的Caplyta、SpringWorks的Ogsiveo和Gomekli。
2024年底至2025年初,BioNTech收購普米斯,艾伯維收購Nimble Therapeutics,后者擁有處于臨床前階段、可用于多種自身免疫適應癥的口服IL-23抑制劑。
盡管年初并購活躍,但由于宏觀環境不明朗,企業多傾向于小規模、聚焦型收購,并采用里程碑付款等對賭結構。如,2025年5月GSK以12億美元首付款收購Boston Pharmaceuticals的efimosfermin(MASH適應癥),后續里程碑最高達8億美元;諾華于4月以8億美元首付款收購Regulus Therapeutics的farabursen(治療常染色體顯性多囊腎病)。
整體而言,并購仍以小型、聚焦、對賭條款為主,直至宏觀環境明朗。
![]()
5. “羊群效應”與創新窄化的隱憂
資金越來越只涌向熱門、明星賽道,源頭的創新“冷門”幾乎沒人問津。
大家扎堆熱門靶點、熱門技術,長遠看來可能削弱生態多樣性、埋下創新能力不足的隱患。
同時,大機構抱團、聯合投資,進一步拉大贏家和其他玩家的距離。
![]()
6、中國生物醫藥快速崛起,成全球創新“大賣家”
現在,全球三分之一的“引進許可”交易(in-licensing)都與中國創新資產有關,比五年前大幅提升。
中國不僅會做高性價比的“me-too”,還在“me-better”、“first-in-class”開始領跑全球,新藥價格讓西方望而卻步,研發和臨床效率讓同行側目。
越來越多的西方VC和制藥公司,主動尋找中國創新資產和合作機會,甚至改變自己傳統的選題和審批流程來適應“中國速度”。
依托中國臨床基數和快速推進的能力,中國生物醫藥公司成為全球臨床研發效率最高的群體之一。
有人擔心中國吸走了VC與大藥廠的錢,也有人說“這能倒逼歐美變得更快更好”。
現在,西方科學家都比過去更在意技術/靶點的“保密”與“先手”,論文和專利延后公開成新潮流。
![]()
7. 行業“重置”:不再浪費,聚焦本質
所謂的復蘇,可能會是全球生物醫藥的理性回歸期,資本、團隊、科技資源高度聚集,平臺型、流水線型公司很難再吃香。
比拼效率與“first-in-class”已替代過去單純的“賽馬圈地”。
資本和技術仍在源源不斷地尋找下一個“真正有突破”的項目——“追隨偉大的科學,等待下一輪爆發”。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