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的好運,可能是別人精心設計的牢籠。
“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 杜牧筆下這看似浪漫的場景背后,隱藏著一個九品小吏的血淚掙扎,也恰似一面鏡子,映照出當代職場人那些似曾相識的困境。
在馬伯庸的《長安的荔枝》里,主人公李善德意外發現,上司突然把采辦 “荔枝煎” 的 “美差” 交給他時,他一度以為自己撞了大運。可誰曾想,這竟是一個精心設計的陷阱 —— 文書上的 “煎” 字之下,赫然蓋著一個足以致命的 “鮮” 字。
要知道,從嶺南運送鮮荔枝到長安,全程五千余里,而荔枝素有 “一日色變,兩日香變,三日味變” 的特性。在唐代的交通條件下,這幾乎是一項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就這樣,老實本分的李善德成了官場斗爭中無辜的犧牲品。
這一幕,在如今的職場中,依然不斷地上演著。
![]()
一、天上不會掉餡餅:突然的 “好事” 必有蹊蹺
李善德在長安為官十八年,一直是上林署里那個不受重視的小吏。42 歲那年,他耗盡多年積蓄,再加上貸款,才勉強在長安南郊買下了一套二手房。當他請假辦完房貸手續回到衙門時,卻迎來了人生中最大的 “驚喜”。
平時對他冷淡又倨傲的上司和同僚,突然變得異常熱情,不僅備好酒菜招待他,還一致推舉他擔任 “荔枝使”,負責采辦荔枝煎。這差事油水豐厚,正好能緩解他剛背上房貸的窘境。在美酒和一連串的奉承話中,李善德不假思索地簽下了自己的名字。
可事出反常必有妖。當一個邊緣員工突然被委以 “重任” 時,背后往往潛藏著萬丈深淵。李善德的遭遇,恰恰戳穿了職場中那千年不變的潛規則:真正的好事,永遠輪不到老實人。
就像去年,某互聯網公司的一個運營專員小林,平時在部門里默默無聞。突然有一天,領導把一個據說能帶來巨大流量的新項目交給了他,還拍著他的肩膀說 “我看好你”。小林受寵若驚,一心撲在項目上。可后來才發現,這個項目不僅預算被大幅削減,而且涉及多個跨部門協作,卻沒有任何實權去調動資源,最后項目失敗,小林成了替罪羊,被調離了核心崗位。
二、識破 “捧殺式甩鍋” 的三大信號
李善德的悲劇,在現代職場中不斷重演。那些看似 “非你莫屬” 的機會,常常是別人避之不及的燙手山芋。那么,如何識別這類陷阱呢?有三大危險信號值得我們警惕:
1. 超乎尋常的熱情禮遇
當平時對你冷漠的同事突然對你笑臉相迎,當領導莫名地對你關懷備至,這往往是 “燉羊尾宴” 的開場 —— 盛宴之后,可能就是斷頭臺。李善德被灌酒時所感受到的 “熱情”,實則是推他入坑的迷魂湯。
在現實職場中也是如此。如果某個平時很少跟你交流的同事,突然對你噓寒問暖,甚至主動幫你解決一些無關痛癢的小問題,你就要提高警惕了,這很可能是他們想讓你接下某個棘手任務的鋪墊。
2. 含糊不清的任務邊界
荔枝煎與荔枝鮮,僅僅一字之差,性質卻有著天壤之別。上司故意用薄紙遮蓋關鍵信息,讓李善德誤判了任務的性質。在現實工作中,模糊的需求說明、缺失的書面確認,都是甩鍋的經典前兆。
比如,領導讓你 “負責這個活動的宣傳”,卻沒說清楚宣傳的范圍、目標受眾、預算以及預期效果等,這種情況下,你就要及時追問,把任務的邊界明確下來,否則很容易在后續出問題時被推諉責任。
3. 缺乏實質的資源支持
當李善德拿著方案四處求援時,各個部門都以 “不合舊例”“無預算” 等理由推諉。一項只有責任卻沒有資源支持的任務,注定是一個死局。要知道,真正重要的項目,領導必然會配置相應的資源支持。
就像某企業的一個技術研發項目,領導交給了一個剛入職不久的技術員,卻沒給他配備必要的實驗設備和助手,也沒有明確的技術指導,最后項目無法推進,領導還責怪技術員能力不足。
三、為什么老實人總成 “背鍋俠”?
李善德被選為替罪羊,其深層原因不禁讓人感到心寒:
1. 專業不對口的邊緣處境
精于算術的李善德,卻被安排管理皇家園林。專業上的錯位讓他難以有所建樹,逐漸淪為部門中最好拿捏的 “軟柿子”。“軟柿子總是被捏的對象”,在復雜的職場食物鏈中,這類人極易成為 “背鍋替身”。
在職場中,很多人因為公司的調配,從事著與自己專業毫不相干的工作,長期處于邊緣地帶,一旦出現問題,就很容易成為被犧牲的對象。
2. 專注做事忽略人際
“當李善德將心思專注在做好一件事時,人情世故就會被忽略。” 那些專注做事的人,常常被視為不懂變通的 “傻子”,在人情社會中處于天然的劣勢。而他的同事們,滿腦子都是利益算計。
就像有些員工,每天埋頭苦干,一心想著把工作做好,卻很少與同事、領導溝通交流,不懂得維護人際關系,當遇到需要團隊協作或者出現問題時,往往得不到支持,還容易被人利用。
3. 缺乏后臺支撐的孤立
劇中有一句靈魂拷問直指要害:“你說你是怎么做到的,人家給你挖了這么一個大坑,竟然整個部門沒有人給你通風報信?” 沒有同盟的職場獨行者,最容易成為集體甩鍋的對象。
在職場中,如果沒有一定的人脈和后臺支撐,就會顯得孤立無援。當遇到一些不公平的待遇或者陷阱時,很難有人站出來為你說話,只能獨自承受后果。
四、破局之道:從 “受害者” 到 “破局者”
面對絕境,李善德最終完成了從被動接受到主動擔當的蛻變。他的求生之路,為現代職場人提供了珍貴的啟示:
1. 變 “暗鍋” 為 “明責”
接到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時,要立即呈遞可行性報告與資源缺口清單。李善德如果能事先書面確認荔枝煎的采購標準,或許就能避免后續的災禍。將模糊的責任轉化為明確的權責,是避免背鍋的第一道防線。
比如,當領導交給你一個任務時,你可以通過郵件等書面形式,把任務的目標、所需資源、時間節點以及可能存在的風險等一一列出,讓領導確認,這樣在后續出現問題時,就能明確責任。
2. 科學方法破迷障
“就算失敗,我也想知道,自己倒在距離終點多遠的地方。” 李善德的這句獨白,標志著他從受害者到承擔者的蛻變。他親自趕赴嶺南,試驗各種保鮮技術,設計合理的轉運路線,制作詳細的數據表格(堪稱古代的 Excel),用科學的方法將懸空的目標轉化為可執行的步驟。
在現代職場中,我們也可以運用科學的方法來應對難題。比如,接到一個復雜的項目,可以先進行拆解,把大目標分解成一個個小目標,然后逐一制定計劃和解決方案,再一步步去執行。
3. 構建利益共同體
當李善德想獨占功勞時,遭到了宦官搶奪方案,甚至被追殺。朋友點醒他:“和光同塵,雨露均沾,花花轎子眾人抬。” 于是,他轉而尋求楊國忠的支持,用銀牌破除了部門之間的壁壘。讓每個環節都成為利益共同體,才能避免被圍獵的命運。
在職場中,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我們要學會與他人合作,構建利益共同體。在項目推進過程中,讓參與的各方都能獲得相應的利益,這樣大家才會齊心協力,共同把事情做好,也能減少被甩鍋的可能。
職場人的終極抉擇:良心還是前途?
當李善德千辛萬苦將荔枝送達長安后,卻目睹了觸目驚心的代價:三十畝果園被毀,騎手奔勞涉險,馬匹橫死,船櫓折斷…… 他毅然放棄了封賞,直面權貴發出三問:
“轉運花費三萬一千零二十貫,尚有兩萬五千七百貫結余不知去向?”
“有多少人為之喪命?”
“荔枝與國家,相公心中到底如何權衡?”
這番質問讓他從功臣淪為流放犯,卻也因禍得福 —— 被貶嶺南后,竟躲過了安史之亂的血雨腥風。而那些留在長安的同僚,大多在叛軍的屠城中喪了命。
李善德的故事揭示了一個殘酷的職場真相:真正做事的人,往往最難。
他們既要應對各種荒誕的任務,又要提防暗處的冷箭;既要解決實際存在的問題,又要應付復雜的人際關系。當成功需要用良心去交換時,遠離未必就是失敗,堅守底線才是真正的幸存。
長安的荔枝終會腐爛,驛道的馬蹄聲總會消散。但每個時代都有李善德式的 “職場牛馬” 在負重前行。當不合理的 KPI、跨部門的推諉、資源的限制如群山般壓來時,愿我們能有破局的智慧,更要有說 “不” 的勇氣。
畢竟,能保全自我的,從來不是隨波逐流的 “聰明”,而是看清陷阱后依然堅守的清醒。
千年后的今天,當領導突然送來一籃 “荔枝”,你是會欣喜若狂,還是先嗅出其中的危險氣息?
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 別忘了分享點贊支持阿布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