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子宮肌瘤
“子宮肌瘤反正良性,怕什么?”、“等絕經它就沒了,急啥?”、“不礙事就拖著唄”…… 這些關于肌瘤的“安心丸”,您或身邊的朋友是否也吃過?
然而,真相是:并非所有肌瘤都會乖乖萎縮,長期“放養”的肌瘤,可能成為埋藏在體內的“不定時炸彈”! 忽視它的增長和異常信號,可能會錯失最佳干預時機,甚至面臨意想不到的挑戰。
一
超過“9厘米”的子宮肌瘤
徐州市婦幼保健院婦科二病區劉娟主任團隊接診了一位特殊的患者張女士(化名)。七年前,她在一次普通體檢中被查出患有子宮肌瘤——這在育齡女性中極為常見且多為良性。
像許多人一樣,張女士選擇了“隨訪觀察”這一看似穩妥的處理方式。然而,今年,情況發生了變化:張女士出現下腹疼痛并向右腿放射的癥狀,雖經消炎治療有所緩解,但復查超聲顯示肌瘤已悄然增長至約9厘米!警惕之下,她接受了腹腔鏡下子宮病損切除術。
本以為只是切除肌瘤,但術后病理報告結果卻令人震驚——確診為“子宮平滑肌肉瘤”,一種罕見的惡性腫瘤。面對這一結果,劉娟主任團隊迅速為張女士實施了全子宮和雙附件切除術。術后張女士恢復良好,后續還需進一步補充化療。她的經歷揭示了一個常被忽視的關鍵點:長期隨訪觀察并非絕對安全,適時手術干預至關重要。
張女士沒有想到,曾以為沒有危險的“子宮肌瘤”,竟然是自己養了多年的“惡性炸彈”!
二
子宮肌瘤真的“絕對安全”嗎?會惡變嗎?
![]()
1
子宮肉瘤 ≠ 子宮肌瘤!子宮肉瘤約占所有子宮惡性腫瘤的 1%-2%,多發生于多見于40-60歲的婦女,與子宮肌瘤有著相似的臨床表現,迄今為止,尚無可以完全區分子宮肉瘤和子宮肌瘤的癥狀,兩者均可出現異常子宮出血(56%)、盆腔包塊(24%)和盆腔痛(22%)等。
2
子宮肉瘤易誤診為子宮肌瘤。數據顯示,在新診斷的“肌瘤”中,肉瘤的發生率約為1/800。此外,近年研究提示,女性初潮年齡提前以及過早的性生活,使得子宮肉瘤的發生率亦趨年輕化,甚至可能出現在青春期。
3
與子宮肉瘤不同,子宮肌瘤是一種良性腫瘤,好發于30-50歲的育齡女性,主要由平滑肌細胞和纖維結締組織構成。值得強調的是,其惡變為肉瘤的概率極低,約為0.4%-0.8%。
![]()
三、子宮肉瘤的高危人群
目前子宮肉瘤的確切病因未明,但以下因素可能增加風險:
(1) 年齡:中老年女性。
(2) 種族因素。
(3) 遺傳因素:有癌癥家族史及腫瘤病史等。
(4) 盆腔放射治療史。
(5) 長期使用他莫昔芬等。
四
科學管理肌瘤 把握關鍵手術時機
面對子宮肌瘤,劉娟主任提倡科學管理、個體化決策,避免走入“只隨訪不處理”或“過度治療”的極端:
1.定期隨訪是基礎,但非萬能:無癥狀的小肌瘤定期復查(如6-12個月一次超聲)是必要的。有時,還需加做磁共振彌補超聲影像上的不足,但務必按時復查,不掉以輕心!
2.高度警惕“危險信號”,及時就醫評估:
? 肌瘤快速增大:短期內肌瘤迅速增長(3-6 個月內增大約 1 倍)體積顯著增加。
? 肌瘤過大: 直徑>5cm(或>8cm),或子宮增大如孕2-3月以上。
? 癥狀出現或加重: 月經量多、經期長致貧血;嚴重痛經;明顯壓迫癥狀(尿頻、便秘、腹脹);新出現或持續的盆腔痛(尤其休息不緩解或放射痛);絕經后肌瘤不縮反長或出血。
3.及時評估,考慮手術:當出現上述“危險信號”時,務必及時就醫,由專業婦科醫生進行全面評估。 醫生會根據患者的年齡、癥狀、生育需求、肌瘤的大小、數目、位置以及增長速度等綜合因素,判斷是否到了需要手術干預的時機。
監制丨曹永
總編丨馬傳衛
副總編丨范玉嬌
編審丨劉燕敏
審核丨劉娟
供稿丨丁虎
編輯丨張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