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共產黨的歷史長卷中,有這樣一位特殊的領導人:他曾在改革開放初期主政湖南、江西兩省,推動經濟騰飛;官至全國政協副主席,位列副國級;卻在退休后婉拒北京優渥待遇,回到湖南岳陽的小山村,養雞種菜、挑糞施肥,成為新中國唯一歸隱田園的國家領導人。他就是毛致用——一個名字里刻著“致力為民”初心的共產黨員,一個用一生詮釋“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赤子。
![]()
從“插秧能手”到省委書記
1951年,22歲的毛致用還是岳陽鄉間一名高小畢業的“文化人”。時任岳陽縣委書記華國鋒領導的土改運動急需人才,鄉黨委書記三顧茅廬,才說服這個舍不得幾畝地的年輕人走出農田,成為區公所秘書。誰也沒想到,這個插秧能手的仕途會與共和國的命運緊密交織。
毛致用的基層工作扎實得令人驚嘆。在岳陽毛田區任書記時,面對荒山禿嶺的貧困,他帶領群眾“山上植樹、田埂種豆、地里栽棉”,發展多種經營。1962年冬,華國鋒視察毛田,看到家家戶戶掛臘肉的景象,贊嘆“人定勝天”!這一經驗被毛主席肯定后推廣全國,成為困難時期農業生產的典范。1977年,48歲的毛致用接替華國鋒出任湖南省委第一書記,開啟了11年的改革征程。
主政湖南期間,他頂著壓力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平反冤假錯案;力推社隊企業改革,為鄉鎮企業崛起奠基;甚至親自跳進鐵山水庫工地搶修水泵,用十年心血建成這座惠及百萬人的民生工程。1988年調任江西省委書記后,他提出“以開放促開發”,使江西經濟增速連續六年超全國平均水平。鄧小平南巡途經南昌時,對江西巨變深感滿意。
“三間瓦房”里的退休生活
2003年3月,74歲的毛致用卸任全國政協副主席。當同僚們選擇在京養老時,他帶著老伴和一名警衛員,悄然回到岳陽西沖村的老屋。村里人記得,這位老人只提了一個要求:“別搞特殊,讓我當個普通農民。”
他的日常樸素得令人動容:清晨6點喂雞種菜,下午下塘喂魚,晚上準時看新聞聯播。堂屋里掛著好友黃永玉的畫——一個搖扇的老頭,一個喂雞的老婆,題字“小屋三間,坐也有我,睡也有我;老婆一個,左看是她,右看是她”。他拒絕使用化肥農藥,種的菜、養的雞成了“特供品”——國家領導人來訪時,他總送上100個土雞蛋,胡錦濤等人都珍重帶回北京。
老部下曾勸他別養雞了:“外界說您作秀!”他哈哈大笑:“我親手扒雞糞還能有假?做事要痛快,別管閑話!”村里要給他修路蓋房,他堅持自掏腰包;外孫想用公車拿衣服,被他嚴厲批評。他說:“農村有三好——空氣好、水好、蔬菜好,這才是養老福地。”
“致爹”的鄉村振興實驗
毛致用回鄉絕非避世。西沖村曾窮得“小伙娶不上媳婦”,他帶頭挖沼氣池、建養豬場,促成村里與港商合作,使生豬出口香港;爭取300萬國土整理項目,讓家家通上高壓電;甚至半夜指揮警察送急癥村民就醫。村干部每晚8點雷打不動到他家“開會”,他寫的建議信箋至今被村支書珍藏。
最令人稱道的是他的“產業鏈思維”:豬糞產沼氣,沼液肥田,田里種有機稻,形成循環經濟。村民說:“吃的是致爹的飯,穿的是致爹的衣!”十年間,西沖從貧困村變身“岳陽第一村”,鄰村姑娘爭嫁過來,連派出所都因上訪者太多增設崗哨。
![]()
赤子之心,豐碑永鑄
2019年3月,90歲的毛致用安詳離世。按他遺愿,骨灰撒在故鄉田野。出殯那天,送行隊伍綿延幾里——有被他平反的老知青,有鐵山水庫的工人,更有西沖村扛著臘肉來的鄉親。
回望他的一生,從華國鋒手中接過的不僅是職務,更是“為人民服務”的接力棒。在廟堂,他推動改革敢為人先;在鄉野,他躬身稼穡不忘初心。正如他常說的:“我本就是農民的兒子,無論走多遠,根永遠在泥土里。”這位“農民副國級”用最樸素的歸宿告訴世人:共產黨的干部,從來不是官,而是人民的勤務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