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象觀察
8月6日晚,印度外交部發言人蘭迪爾·賈伊斯瓦爾的聲明擲地有聲:美國以印度進口俄羅斯石油為由,對印度商品加征25%額外關稅的行為,是“不公平、不公正、不合理的”!這記來自白宮的關稅重拳,精準砸向了維系印度14億人能源安全的石油命門。幾乎與此同時,印度媒體曝出重大動向:總理莫迪將于8月31日啟程訪問中國,并出席上海合作組織天津峰會。
一場圍繞石油、主權與全球貿易規則的風暴,將新德里推向了反擊美式霸權的前臺。
![]()
一、石油動脈:印度無法割舍的俄羅斯生命線
35%的石油命脈握在俄羅斯手中——路透社的這組數據揭示了印度無法回避的硬現實。2023年1月至6月,印度每日從俄羅斯進口約175萬桶石油,占其總供應量的三分之一以上。對這個世界第三大石油進口國和消費國而言,這條能源動脈關乎國家運轉根基。
印度外交部聲明直白點明核心邏輯:“進口基于市場因素,總體目標是確保14億人民的能源安全。”這不是空洞口號。俄羅斯石油因價格優勢成為印度煉油廠的“剛需”,支撐著這個龐大經濟體的運轉成本。美國揮舞關稅大棒,實則威脅到印度千家萬戶的民生基礎。
當美國試圖掐斷這條生命線時,印度別無選擇,只能反擊。
![]()
二、關稅利刃:美國精準打擊印度出口七寸
特朗普簽署的行政命令絕非象征性警告。25%的額外關稅如同一把精準的手術刀,直插印度出口經濟的要害。印度商工部內部評估顯示,機電產品、化工品等主力出口品類首當其沖,這些占印度對美出口大頭的商品一旦被課以重稅,印度企業利潤空間將被極大壓縮,甚至面臨失去美國市場的風險。
印度聲明中“不公平、不公正、不合理”的強烈抗議背后,是新德里對美方“長臂管轄”的憤怒——憑什么美國能決定印度向誰買石油?又憑什么以此懲罰印度的合法貿易?印度誓言“采取一切必要行動保護國家利益”,預示著這場關稅戰可能升級為雙邊貿易的全面對抗。
關稅戰陰影下,印度急需尋找破局之道,分散風險。
![]()
三、上合舞臺:莫迪訪華的時機玄機
就在關稅戰火硝煙彌漫之際,印度媒體密集披露:總理莫迪將于8月31日至9月1日訪問中國天津,出席上海合作組織峰會。新德里電視臺直言,此訪正值“美國加征高額關稅、持續施壓印度采購俄油”的關鍵節點。
時間點的選擇絕非偶然。這場匯聚20多國領導人及10個國際組織負責人的高級別會議,為印度提供了絕佳的多邊外交舞臺。尤其引人關注的是,莫迪此行建立在印度外長蘇杰生7月訪華“推動雙邊關系正常化”的努力之上,顯示出印度尋求對華關系“再校準”的清晰信號。
印度觀察家研究基金會資深研究員曼塔吉·辛格分析稱,在美國壓力持續加碼的背景下,印度需要展現戰略自主性。主動參與上合峰會這一非西方主導的多邊機制,與中國等成員國協調立場,本身就是對美國單邊施壓的無聲回應。
![]()
四、格局裂變:俄方點破美國霸權邏輯的致命傷
面對美國對印度的關稅威脅,俄羅斯總統新聞秘書佩斯科夫的回應直指本質:“美國試圖迫使各國終止與俄羅斯的貿易,這一行為是‘不合法的’。”他強調:“主權國家應該且有權選擇貿易伙伴,選擇符合本國利益的合作機制。”
俄羅斯擁有全球約10%的石油供應量——這一龐大體量決定了其能源的不可替代性。佩斯科夫點出的不僅是規則問題,更是國際力量格局的現實變遷:美國已無法像過去那樣,僅憑自身意志就號令全球經濟與能源流動。
印度頂著美國壓力堅持購買俄油,莫迪即將踏上天津參加上合峰會,這些舉動共同勾勒出一個多極化世界加速成型的輪廓:國家利益正超越陣營藩籬,務實合作成為主流邏輯。當美國仍沉迷于揮舞“關稅大棒”時,全球貿易的棋盤已在悄然重構。(參考資料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環球網、路透社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