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跟大家分享一個真實的故事,僅分享,我們不做過多解讀和評價,不講述“家長里短”,只是把真實過程分享出來,愿大家能從中讀到不同的感受。
雖然大家并不認識我朋友,但是所有關于朋友的隱私和私人事情,我從不會在未征求對方意見前進行分享。所以在寫下這個朋友家故事之前,已征求了他們的同意。
朋友愿意分享,是因為他們真切地走過了十年常人難以想象的煎熬與迷茫,深知養育一個與傳統意義“格格不入”的孩子時,那份深入骨髓的焦慮和無助。他們希望通過這段真實經歷,能給此刻也許正在類似困境中掙扎的父母帶來一絲慰藉和希望——你看,再難的坎,靠著平和的心境、耐心和務實的努力,也可能走出意想不到的寬闊天地。這不是一個供人“圍觀苦難”或“幸災樂禍”的故事,而是一切切實實發生過,但是希望這段經歷和結局能溫暖和照亮其他人。
一條未曾預設的路——就像“消失”的十年
朋友家有個女兒,從小就很聰明,本是可以有世俗眼光中的“大好前途”和“鮮花大道”的。但和大多數家長想的不一樣,女兒從小學開始就有個明顯特點:她非常抗拒去學校上課。 這不是普通的偷懶或畏難,而是一種說不清楚原因的、根深蒂固的不適(她和父母關系挺好,但世上有些事就是難以解釋)。
這種抗拒后來發展得很嚴重。有一次,爸爸騎自行車送她上學,路上女兒突然從后座跳下來,飛快地躲起來不見了。爸爸拼命找也沒找到,差點報警,最后她自己回了家。重要的是,事后父母沒有罵她。
還有一次,我去他們家,孩子在房間里大喊:“窗戶上有鬼!柜子里也有鬼”。
這樣的事情,無法羅列,因為基本每天都會發生,且是各種各樣。羅列再多也沒太大意義,所以只是選擇兩件表述一下。
父母很清楚:生氣解決不了問題。
但抗拒并沒停止。請假越來越多,到初一那年,父母給她辦了休學。
休學后的日子
休學在家,女兒找到了自己喜歡的事:
她迷上了研究攝影,還喜歡動手做漢服;
媽媽花很多時間陪她:帶她買材料、找學習機會、看她做手工;
不過有一點不可忽視,她并沒有完全不學東西,她自己也會看書,保持著對知識的好奇,只是排斥長期去學校。
父母嘗試了很多辦法:請家教(線上或上門)、換老師,實在不行就自己跟她一起學,或者請各個朋友來一起交流和教一點。
特別不容易的是:這個家一直很平靜。
父母之間不互相埋怨爭吵,和孩子之間也沒有陷入沒完沒了的冷戰。后來我問朋友,他是怎么想的。他說得很實在:
“孩子的事就是最大的事。別的都不想,就想怎么幫她過眼前這個坎兒——解決問題,陪著走。跟孩子硬頂?沒用的。”
父母具體做了什么?
聽她說話:聽她說害怕什么、煩什么、喜歡什么;
幫她理清思路:和她一起分析困難在哪兒,以后可能做什么;
找專業的人幫忙:帶她檢查身體和心理,確認沒有嚴重疾病;
花時間陪她散心:爸爸專門空出幾個月,帶她到全國各地走走看看;
放下期望:爸爸說過一句關鍵的話:“我們是從農村出來的,但孩子可以回農村。跌落了沒啥,大不了一起回老家種地,總有口飯吃。”
這份對“階層滑落”的平常心,減輕了壓力。
在初二那年,他們做了一個在外人看來 “瘋狂”的決定:將女兒轉回老家,進入一所非常普通的私立學校。
這所學校沒有光環,沒有繁重的課業壓力。但朋友夫婦看中的,恰恰是這份“普通”和“寬松”能提供的“緩沖地帶”:
用朋友的話說:“我們那時就一個目標:給她一個能正常地‘存在’的地方。至于學多少課本知識,考多少分,在那個階段,真的不是首要考慮。 能學一點是一點,不能學,至少人在那里是穩定的。”
這個選擇,在當時看來,無疑是“離經叛道”的,甚至被一些親戚朋友私下議論為“放棄孩子”、“自毀前途”。但朋友夫妻內心無比堅定:他們不是放棄孩子,而是在用一種迂回但更符合孩子當下需求的方式托住她。換一個能容納她、讓她有機會慢慢恢復“元氣”的土壤。
他們堅持的原則很簡單:第一是孩子平安,第二是孩子健康。
后來的轉變
到了高中,事情有了轉機,就如同頓悟一般。
在穩定的家庭環境和時間沉淀下,那個曾經像戲劇一般的孩子,自己開始努力學習了。
當然,其實我們知道這份“頓悟”并非憑空而來,更像是經歷了漫長冬眠后的自然蘇醒。大概在高一下學期到高二上學期這段時間,或許是叛逆的能量終于釋放完畢,身心逐漸成熟穩定;或許是在父母日復一日的接納與堅定陪伴,那份心底的安全感和對未來的信任感終于破土;又或許是她內心深處對知識的喜愛沒有熄滅,只是需要找到屬于自己的節奏和時機。
她開始主動拿起書本,不是被逼迫,而是帶著一種近乎極度投入的專注。她主動跟父母討論學業規劃,自己制定學習計劃。朋友夫妻倆看在眼里,雖然驚喜難以言表,但沒有欣喜若狂的施壓,沒有“我早就說過”的嘮叨,只是繼續提供她需要的支持:安靜的環境、隨時可問的討論、以及那份沉甸甸的信任。
她積蓄已久的天賦和專注力爆發了。她的進步速度讓父母和老師們都感到驚訝。朋友說,那時看著她深夜伏案學習的背影,是多年堅守終于看到曙光的感動。
后來,憑借自我驅動的努力和出色的學業能力,她順利地進入了大學。而且這個自主學習并不是讀完大學就結束了,她對知識的探索再未止步,現在她正在讀 “天書”專業——純數,在劍橋讀博士。
今年暑假回家,她認真對父母說:
“我真的覺得特別幸福,因為有你們這樣的父母。沒有你們,我絕對不可能有今天。我這輩子最大的幸福就是做你們的女兒”
聽到這話,父母當場眼淚流了下來。
從這個故事里能看到的
朋友家經歷的事情(跳車、休學、情緒問題)非常少見,他們承受的壓力比普通的學習焦慮大得多。但這個故事真正有用的地方,不在于它有多特別,而在于朋友一家在面對困境時形成的態度和做法:
家庭是穩定的依靠:父母齊心協力,專注“怎么解決問題”,而不是互相埋怨或和孩子對抗。
平安健康最重要:守住這個底線,就能放下對學業成績、面子、前途的過度焦慮。
打破“必須成功”的框框:爸爸那句“跌落了沒啥,大不了回老家”的想法,卸下了沉重的心理負擔。
給孩子時間和空間:不強迫,耐心等待她自己發生變化。
接受不可預測的結果:誰也沒想到,一個在家研究做漢服、拍照的女兒,最后會去讀數學博士。不預設孩子的路,反而有驚喜。
帶給我們的思考
朋友的路很特別,不需要學也學不來。但他們的經歷可以讓我們想一想:
連這么難的情況,靠耐心和務實也能走出來,
那么,當自己的孩子只是“不愛學習”、“成績下降”、“青春期叛逆”或者“興趣偏門”時——
是不是可以試試 “先把眼前這個坎兒想辦法過去”?
是不是該提醒自己 “孩子平安健康就是根本”?
是不是該給孩子也給自己留點喘息的空間?
是不是能少想點“必須怎么樣”,多看幾條可能的路?
孩子的成長道路有時會繞很大的彎。父母能做的,是保證家庭和睦(不內耗)、守住安全健康的底線,然后相信孩子自己的力量,允許他們走一條你可能沒想到的路。
那句“因為有你們,我很幸福”的感謝,就是最好的回應。
![]()
聽到這個故事,我感觸挺多的,因為小七從今天寒假過后,就進入了這種極端起伏狀態。
之前的他,愿意學習時,比如去年暑假,他一個半月學完了自拼,加上大量匹配他程度的閱讀,基本實現了文盲到自讀橋梁的跨越。數學夸張的時候,買本數學游戲書那種形式的練習冊,總共100面,他自己坐那一會兒刷50面,一本書兩天就刷完了。寒假跟我們去清邁玩的時候,為了讓姐姐學習時他陪著,就提前約定了每天的作業,有一天回酒店很晚了,我說不寫了,洗漱睡覺。等收拾完他我進衛生間洗漱出來時,發現他自己坐桌子前寫練習冊。
但幸好那時候我已經知道,他那種狀態更多是天生,所以偶爾會來分享他的學習路徑和材料,但從不居功說他那樣是我引導的。否則,之后就會被啪啪打臉。
因為這幾個月的小七,實在給我開了眼界。一星期一次外教口語課都拒絕上,和去年暑假同一個老師,老師一來就鉆桌子底下,拉椅子上就往地上滑。讓他上新加坡數學課,他配合時,老師說他一年級可以轉競賽班,可開始搗蛋后,課就上不成了。配套練習冊,我說做完可以熬夜跟我出去逛,沒學的內容告訴他題怎么做,他也能把題目做完,可類似題目,第二天不想上課就說聽不懂。對,他不想上課時不說不想上,而是說聽不懂,家長一點兒辦法也沒有。
曾經他的英語啟蒙,進度在同齡孩子中算很快的,可這幾個月擺爛,不愿意讀書,就是聽聽音頻,心情好了讀幾本。這兩天藍思值測試,五個月前同495L的孩子們,進度全部都超過他了(他測兩次,一次549,一次595,其他孩子基本都在700左右)。
拿云媽媽分享的這個故事,我之前也沒聽她說過,但在小七突然從學霸狀態擺爛后,我會特別理解孩子父母的心情。每個孩子都不同,我也不認為七七未來會是小姐姐的走向,畢竟他擺爛時說的是上了小學就好好學(能不能做到還不知道)。但一路在拿云媽媽的陪伴下,我也做到了平靜溫和地面對孩子各種變化,評估最差結果自己能承受,就少一些逼迫,多一些順勢而為吧。
這世界上沒有一模一樣的蘋果,而孩子與孩子之間的個體差異性,可能很小,也可能很大。像文中小姐姐這樣的,肯定是少數中的少數。我們身邊,肯定會有從小到大一直非常優秀的孩子,而狀態起伏琢磨不透的,更是大多數,光暑假自拼群里的孩子們,就讓家長一會充滿希望一會抓狂的。
人生路上一直一帆風順成長的父母,更容易對孩子有狀態平穩的期待。可能因為我自己是波峰波谷各種起伏的人吧,所以也可以接受孩子狀態時好時壞。
放眼一生,我應該總體還算勤奮努力的,但即使已經是成年人,我也還時常擺爛想給自己放假,和那些極端優秀的大人沒法比。雖然我不那么優秀,但能夠以自己的節奏,做自己想做的事,我覺得自己是快樂且幸福的。
如果孩子可以穩定如一地被引導著走在學霸的成長之路上,那是家長的幸運。但大多數孩子,可能就如我一般平凡,只能起起伏伏地曲折向前。對孩子狀態波動包容一些,可能會讓孩子的成績沒那么穩定出色,但人生有得有失吧,損失短期成績,或許能讓孩子和家長的相處更和諧一些。
就像火火一唱歌,一般點的第一首就是唱給媽媽的“you raise me up”,就像七七,會很自然而然地說“因為你是好媽媽呀”。但現在孩子認為好,還差的很遠,如果可以二十三十年后,孩子可以像文中那樣對我們說“我真的覺得特別幸福,因為有你們這樣的父母”,那我們在父母這個角色上,就真的沒有遺憾了。
Read More
育兒干貨I好物分享I誠意滿滿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