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物候
今天13時51分19秒立秋,是60年一遇的的閏月立秋,民間習俗有躲秋一說,屬蛇、豬、猴、虎的小伙伴記得12-14點不要出門哦。秋雖立,暑未退,這秋立得……不急哈,畢竟早晚有了涼意,我們從此有三候:一候涼風至,二候白露降,三候寒蟬鳴。
![]()
氣有節,風有度,從小暑的“溫風至”,到立秋的“涼風至”,季風氣候中的人們首先從風中閱讀時令。《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如此描述立秋的“涼風至”:“西方凄清之風曰涼風。溫變而涼氣始肅也。”意思是說這個時候的風已經不是夏天的熱風,而是來自西北方的風,講的是一種趨勢,事實上此時的風還是溫熱的。立秋過后,早晨會出現白茫茫的霧氣,但因為地溫還比較高,雖不能結成露珠,但已經有白露的樣子了。這不僅是白露節氣的預告,也是金秋的預告。此時感陰而鳴的寒蟬,也在用它的聲音釋放出秋將來到的信號。
立秋習俗與養生
古語有“一葉落知天下秋”之說,此“葉”即梧桐葉。梧桐是秋的報信者,明人張岱在《夜航船·秋》中認為此種說法源于古詩“梧桐一葉落,天下盡知秋”。“梧桐報秋”曾經是一種宮廷儀式。根據《夢粱錄》卷四的記載,南宋時,都城臨安的皇宮內種植了梧桐樹。立秋日,太史官會穿著華美的禮服,手持朝笏,在交節的時辰抑揚頓挫地奏報“秋來了”,聲音雄渾悠長,其時梧桐樹應聲落下一兩片葉子,以寓報秋之意,甚是應景。
![]()
立秋的“秋”字由禾與火字組成,是禾谷成熟的意思,可見進入了秋季,田間農事活動會不斷增多。對于農家來講,屬于秋天豐收的成就感是要“曬”出來的。在湖南、江西、安徽等地的山區,古老的村莊傍山而建,房屋依地形高高低低地錯落在半山坡上。立秋時節,大量的農作物需要晾曬貯存,由于沒有寬闊平坦的空地可供使用,村民們便在自家房屋的窗臺、屋頂上搭起長架子,上面晾滿瓜果蔬菜。圓圓的曬扁鋪滿曬架,直徑最大的能有一米多長,盛放著紅彤彤的辣椒、黃澄澄的南瓜片等。從遠處眺望,猶如裝滿秋色的調色盤,畫出豐收的喜悅和富足的生活,成為秋日里一道獨特的景致。
![]()
立秋這天,在很多地方有以懸秤稱人的習俗,將稱得的體重與立夏時比一比,以檢視肥瘦。中醫有“苦夏”之說,夏天炎熱,飯菜清淡,人們大多沒胃口,兩三個月下來,往往會消瘦。立秋以后,天漸漸有了涼意,自然要吃點兒有營養的東西,補一補夏天虛空的身體,這便是人們常說的“貼秋膘”。怎么貼呢?首推“以肉貼膘”。肉的吃法各種各樣,燉肉、烤肉、紅燒肉、燜肉、白切肉,此外還有肉餡兒餃子、紅燒魚,等等。
![]()
立秋過后,風輕云淡、秋高氣爽正是強身健體的好時節。蘇軾曾寫道:“善養身者,使之能逸而能勞”。而秋季為萬物收斂之季,秋季的養生離不開“收”和“養”,要把保養氣作為首要任務,運動也應順應這一原則,如果做劇烈運動,會使人體消耗太過而有損健康。因此運動量不宜過大,宜選擇輕松平緩的項目。此時無論是山林小徑,還是清泉湖邊,都是出游的佳處。此時可與親朋為伴,登山游湖,與大自然融為一體。所謂“天人合一”,也許就是,無論是面對春花離還是秋葉落,都能表現出一種順應自然的豁達,同時也敏銳地去捕捉、展現生命在不同時節所蘊含的活力。
詩意立秋
“風吹一片葉,萬物已驚秋。”盛夏的余熱還未散盡,立秋緊接著款款而來。俗話說,一場秋雨一場寒。立秋,是天氣由熱轉涼的節點,掀開了秋天詩意的序幕,也開啟了文人墨客的靈感。古往今來,在許多詩詞中,“傷春悲秋”是不變的主題。
![]()
唐代詩人李益在立秋當天攬鏡自照,感慨韶華不再,寫道:“萬事銷身外,生涯在鏡中。惟將兩鬢雪,明日對秋風。”而杜甫的“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柳永的“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等,更是進一步借秋景來抒發傷感情懷,給“秋”字更增添了一份惆悵。
![]()
人感秋氣而悲,是人的精神、思緒隨著自然的變化而生成的本能反應。但中國傳統文化里還有一支重要的源流,便是達觀、順應自然。唐代詩人劉禹錫說:“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在他的眼中,秋天比春天還要生機勃勃、令人振奮。宋代詞人辛棄疾說 :“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這些詩詞,都是這種風度氣韻的體現。
![]()
立秋帶來絲絲涼意的同時,獨特的秋日美景也相伴而來,成為了詩人筆下的好素材。南宋詩人劉翰久居臨安,一日為涼意所驚,夢醒起身,寂靜的院落中,朗朗的月色下,唯有滿階片片梧桐落葉透出絲絲秋意,于是他便寫下了詩句“睡起秋聲無覓處,滿階梧葉月明中”。讓人仿佛置身于靜謐閑適的情境當中。而陶淵明的一句“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從秋天風光中道出悠然自在的心境,更是讓后人傾羨不已。
博物館里尋“立秋”
現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的《秋色梧桐軸》,為浙派后期代表畫家藍瑛所繪,藍瑛曾師從畫家沈周,尤其在山水、花鳥、梅竹方面有很高的造詣。隨著年歲增長,筆力變得更加蒼勁有力。清順治十一年(1654年)時,已經七旬高齡的藍瑛創作了《秋色梧桐軸》,展現出非凡的意境。
![]()
“江城如畫里,山晚望晴空。兩水夾明鏡,雙橋落彩虹。人煙寒橘柚,秋色老梧桐。誰念北樓上,臨風懷謝公。”李白的《秋登宣城謝脁北樓》描寫了江南秋天的景色,詩人寄情山水,壯景抒懷。明代畫家藍瑛借其詩意,描繪了秋色節令,并題識云:“甲午銷夏龍泓,時同濤庵老社長兄清言河朔之飲旬余。曉涼過雨,遂擬趙松雪秋色老梧桐畫以志,并乞教云。”清代乾隆皇帝也為此畫題詩,“法傳趙榮祿,神是李青蓮。更憶梅花石,曾逢德壽邊。”使其成為流傳千古的文壇佳話。
![]()
藍瑛的畫沒有選取挺拔參天的梧桐樹,而是截取雨后梧桐枝頭橫斜下垂之勢,集中描繪梧桐樹的枝葉,以突出表現秋天的特征。畫中的梧桐枝葉,飽含水墨,濃淡適宜,層次分明,疏密有致,已呈現紅褐色的桐葉之上掛滿了桐果;一只黑頭蠟嘴鳥棲息在枝上,目視前方,氣定神閑,素雅可人;上面的一條枯枝橫空而出,狀如鹿角,勁健有力,虬曲剛勁;幾枝丹楓挺俏遒勁,穿插其間,參差錯落,搭配巧妙,更增添了秋天的意味。作品整體顯得粗中有細,豪放中又透露出江南畫師所獨有的細膩。
——摘自人民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